读书笔记: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
倪
普
近来,工作室购买了一些书籍。在这些书籍中,首先让我感到最想要看的是由陈向明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书名为《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原因:一是教师如何从事研究是教师最关心的话题;二是书名有新意。
据作者介绍,本书最初的蓝本是2000年出版的《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因较为难懂,读起来困难,于是应同行及出版社工作人员的要求再写了此本通俗易懂、着重操作方面的书,以便于那些需要自己动手实践性研究的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使用。
本书结构,共列有12个问题,即本书的缘起;什么是“质的研究方法”?如何作质的研究设计?如何选择研究对象?如何进入研究现场?如何进行访谈?如何进行具体访谈?如何进行观察?如何收集实物?如何整理和分析资料?如何从资料中提升理论?如何写研究报告?如何衡量研究结果的质量?
教师为什么要作“研究”?大家都知道缘由,但如何作“质”的研究?恐怕知之不多。“质”是相
对“量”而言,为什么要作质的研究?首先,质的研究的平民性和互动性使“教师作为研究者”成为可能;其次,质的研究方法之所以适合教育领域,还因为它非常符合教育这一学科的基本特点;再次,质的研究方法之所以适合作教育研究,还因为它明确的、直言不讳的对价值的认可。
1.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
量的研究,又称定量研究、量化研究,是一种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有关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其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数字统计方法等,基本研究步骤是: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立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样本,使用经过检测的标准化工具和程序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不同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必要时使用实验干预手段对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对比,进而检验某种关于事物客观规律的理论假设。
由于在指导思想和操作手段上存在差异,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所关注的焦点各有不同。质的研究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然后对事物的“质”得到一个比较整体性的、解释性的理解。但无论如何,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各有其优势和弱点,且质的研究不能完全等同于定性研究。
2.质的研究设计
质的研究设计主要包括:①研究的现象与问题,包括寻找研究问题、界定研究问题;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包括个人目的、实用目的、科学研究目的;③研究的背景知识,包括前人有关研究成果、研究者本人的经验、设计思路;④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包括进入现场的方式、收集资料的方法、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法、成文的方法;⑤研究的评估和检测手段,涉及效度问题、信度问题、推论问题、伦理道德问题。
3.质的研究报告
每一项研究都需要将结果呈现给公众,接受公众的检验。作为研究者,不仅要把自己的结果写出来,用一种对读者有意义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且必须意识到作为“作者”的权力、影响和社会责任。
质的研究报告特点:①组成部分——问题的提出,包括研究的现象和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包括个人的目的和公众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等;背景知识吗,包括文献综述、研究者个人对研究问题的了解和看法、有关研究问题的社会文化背景等;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包括抽样标准、进入现场、与被研究者建立和保持关系的方式、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方式、写作的方式等;研究的结果,包括研究的最终结论、初步的理论假设等;对研究结果的检验,讨论研究的效度、推广度和伦理道德问题等。②呈现方式,分为两大类型:类属型和情境型。③行文要求,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的、情境化的、动态化的“深描”,在讨论研究结果之前通常有一定的篇幅介绍研究的地点、时间、社区、任务、事件、活动等。④考虑读者,不同的读者群对作品有不同的要求,需要使用不同的写作风格和写作规范。
撰写研究报告的步骤:①进入写作状态——写作之前,可以先制定一个比较详细的写作大纲,帮助自己提前思考。但提纲不必过于固定,可以根据写作的进展随时修改;②开始写作——万事开头难,可以从很小的一点(如一个想法、一个概念、一个事件)开始写作,然后逐步扩大开来;③继续写作——文章开头以后,需要继续进行写作。在此阶段,保持不断写作的兴趣和热情是最重要的任务;④修改初稿——初稿完成后,需要对其修改,且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多的精力,不能期待一次完成;⑤收尾——初稿经过反复整理和修改之后,就可以考虑收尾了。在收尾之前,需要提醒自己是否已经表达了自己所有想说的事情。收尾处,不要使用过于绝对的语言,应留有一定的余地,让读者对文章中提出的问题继续进行思考。
总而言之,通过阅读使自己进一步认识到教师作研究的重要性,初步理解了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之区别,知道质的研究及报告撰写的基本方法,受益匪浅。
2017年10月2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