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读书笔记(四)
(2017-08-28 14:02:01)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习情况 |
《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读书笔记(四)
薛瑞萍,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她是那样普通,又那样的不平凡,独具魅力的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和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使她成为名师。
《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这本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教育对成长的迷恋;第二部分,语文,美丽的生命之旅;第三部分,书籍,一片丰沃的原野。文中所写并不都是美的场景,而是记录了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的小事情,我们教师司空见惯的“鸡毛蒜皮”,薛老师以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案例,真诚的文字,把那一段段小故事娓娓道来,犹如她美丽心灵开出的小花。对工作薛老师尽心尽职,对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对待自己的学生,有严格有宽容即使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教育的背后蕴含着睿智。
“如果给我丰厚的收入,以及足够高的职位,我还会要求更多的东西。然而只要他们是爱我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可见薛老师的一颗真诚的心、真实的心,如果给她丰厚的收入,她不会拒绝;如果给她足够高的职位,她也有能力承担。即使这样,她仍然不会满足。但是,如果没有那些如果,只要给她一个班,一帮能够爱她的学生,她就心满意足了。身为教师大家都知道“教书这碗饭,真是越来越难吃了。”面对管理越来越正规或者说是严格,面对家长过高的期望值带来的社会的压力,许多教师感到了疲惫与倦怠,但是,有群爱自己的学生也值得。我以为,她希望有一群爱自己的孩子,一定是以她热烈地爱这群孩子所换来的。她第一篇就是“不说爱”,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不说爱。从前不说,是因为它已泛滥,廉价甚于泡沫,肉麻直逼琼瑶。出于自尊,我羞于随习。以后我将更甚于言——至少不说“爱学生”,因为我原本情绪化的拒绝已经被西方哲学启蒙为理性的表达。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爱,就是希望一个人好,并且愿意为他做好一切能做的。”对于学生,她做不到。她当老师,不仅希望得到尽可能高的薪水,还贪婪地希望得到孩子的尊敬。其实,她所作的一切,只是“尽职”而已,不能与“爱”混为一谈,更无法上升到爱的高度。虽不言爱,但这份深深的责任感已是大爱了,她对学生的爱不轻易挂在嘴边,却在点滴间流露。薛老师在自序中写道,“我是特意捕捉了清风、乐声和野芳,录在这里,专门用于鼓励自己,就处是不定期地给自己献一小朵小花吧——真诚美丽的文字,正是心灵开出的花朵。”又一次阐述了她的人生信念--真诚,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真诚的老师。掩卷沉思,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我很欣慰我能当老师!
如何管理班级、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小事,通过薛老师点点滴滴的小故事,让我受益匪浅!在学生间的纠纷时,薛老师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在玩耍中学会处理矛盾,学会遵守规则”;而且从学生的立场来教育学生:“闹到影响学习和团结,就只好禁止玩弹子了。那样的结果,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同学,都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教育打小报告的学生:“揭发同学,这样做很公平,很解恨,也有利于端正班级风正。但是这样一来,你以后的日子就更难过了。”这样的话学生听了一定很舒服,很感激,像朋友一样的真诚,又带有老师的关爱。《不改少年狂》里,我们看到一个雪天里先不扫雪,带着学生“大打出手”的老师,一个为呵护春天里新长出来的小草跟书记抗争的老师,这是一个率真得让所有学生喜欢的老师。
对于教育界一直盛传的一句话“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薛老师颇有自己的见解:“在我看来,这话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一路的。如果教师之外的人这样说,那他就是恶意地欺负人,把教师往绝路上逼;如果教师自己这样说,那他不是幼稚病就是自大狂,迟早要碰个头破血流。”薛老师是有胆识、有勇气、率直的人。她能把一件看似简单惯常的事情剖析得头头是道,透过了表象看到了它的内在根源。又如,她对“老师象蜡烛、春蚕”,这些话的评析,一针见血,道出了我们老师的共同心声。之所以造就了她敢说真话,因为薛老师的人生信念就是:缺乏真诚、理性和趣味的日子是不值得过的。真实、自然、朴素,使她的课堂充满魅力、张力与活力。她的课堂没有冗长复杂的形式,没有花哨新奇的教法,她在自己的园子里“要怎么掘,就怎么掘”!她说,大多数的公开课不是讲给孩子,而是讲给评委听的。的确,我们每当要上所谓的公开课,事前都要反复斟酌的是教法的设计、教具的使用、课件的精美等。而薛老师不会,她的一节《猴王出世》,曾经上过三次,因为是不同地点,面对不同学生,同一节课竟是三个不同版本。在我们平时上课时,同一课时不同班级讲解的方式方法不一样,与学生活跃程度、学习氛围、班级管理等有关,课堂效果也不一样。面对当前语文教学形式的日新月异,她自岿然不动,以自己的“我爱读,带学生读;我爱写,带学生写;我爱思考,带学生思考”应对外界的瞬息万变。她更像一位远离尘嚣的隐士,守望着自己的园子,只管耕种,不问收获,欣然享受“鲜花灼灼开放,小树蓬勃生长”的甜蜜与幸福。正是这样的个性,使她的课堂始终充满灵动的诗意,她的学生说,“我们的语文课就像一首歌,一幅画。我坐在里面,光是听,就觉得好幸福”。她的课,真正做到了“真实、朴实”,是最常态的,毫无修饰的,是“真语文”。语文是什么呢?“白纸黑字,这就是语文”,铿锵有力,字字珠玑。她是名师,但她首先是一名教师,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对后来的借读生,她也怀有偏见;对那些冥顽不化的捣蛋分子,她也束手无策,有时甚至扬起手臂,给以响亮的耳光,甚至赶回家!……读着这些,一种共鸣在我的心里:原来名师也是这样啊!然而我却觉得她与我们如此亲近,听她诉说我们的教育小故事,让我分享着她的教育事业甘苦。
“书籍,一片丰沃的原野”。她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她是一个能摈弃浮躁“走进书里”的人。在学校,她每天都要“发声读”一小时左右,且无定所,无人的办公室、走廊、空教室……当她没有课的时候,她总会找到这么一处地方一个人大声朗读她所喜欢的书,那样的声情并茂,那样的自我陶醉。即使在她上课的时候,在学生做作业的空间里,她也会手捧一本书陶醉其中,而且有意无意的将书皮展示在学生面前,她的行为熏陶着她的学生,在学生那里“种下了美丽的种子”,因此她的学生也读《简爱》,也读《三国演义》,也读《飘》,也读《爱的教育》,也读《朝花夕拾》,也读张晓风……薛老师认为“一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因此,读书要从娃娃抓起。当孩子们刚学习完拼音,她就开始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训练和督促,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水平,让他们尽早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刚开始要求学生一天一篇儿歌的阅读量,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优秀的学生已达到每日流畅朗读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水平。阅读与思考是她教学的生命,她认为,一切阅读皆关教育,与生同读,不亦乐乎?她让学生日有所诵。认为读不懂没关系,兴趣最关键。在薛老师的身上,没有荣誉,没有名利,而是一颗真诚的心实实在在地铺在教学上。她爱读书,爱教学生读书,种下美丽的种子。这原本寂静的“书”也在喧闹中舒展开了,聆听属于薛老师的那份宁静,去捕捉那一份“飞尘间隙的清风、喧嚷中间的乐声、荆棘丛中的野芳”的心境!
薛老师真实自然,抵触一切虚假、丑陋、言不由衷。“不识时务”如薛瑞萍:为了保护门前的一点绿地,保护童心的温存美丽,她与号称铁嘴的学校书记据理力争,直到书记悻悻而去;她“绝不上违背理性的课,哪怕是为了获奖”,因为憎恨虚假,她曾经在市级公开课比赛中要求换题;曾经被无数次告知,“分数是硬道理,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可她用一只素色的笔将自己的人生演绎得绚丽多彩,美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