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南红玛瑙文化”

标签:
南红文化南红南红玛瑙 |
分类: 南红知识 |
南红玛瑙红艳的色泽、温润的质地赢得了众多国人的青睐,但由于近现代南红玛瑙文化的断层,许多喜爱南红玛瑙的朋友对其历史文化知之甚少,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下这贯穿了中国数千年历史的“南红玛瑙文化”。
石器时期
南红这个称谓只是近代人们对这种特别的红玛瑙的称呼,在古代甚至旧石器时代,它只是一种红玛瑙,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旧石器时代的南红历史文化。
据考古发现,人类于文明时期以前,已开始使用天然矿物做装饰品,或用作护身的佩戴物。中国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懂得使用玛瑙、水晶、燧石、蛋白石等作为石器,至新石器时代,石材采用更为广泛。在新石器时期,普遍在中国东北、内蒙及新疆一带发现很多以玛瑙制成的石簇、石核、刮削器及石叶等细石器。
在距今二万八千年前,山西阳高许家窑遗址,也出土了玛瑙石龟背刮削器。这些出土玛瑙文物中,有些不乏是红色玛瑙,这些红玛瑙由于其本身红郁的色彩、坚硬的质地,而被人们用于各种生产或日常事务中,并且由于这种红色泽玛瑙的稀少,也被人们奉为最贵重的物品之一,往往都是部落首领或大祭司、巫师才能有资格佩戴的东西。
商至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公元前1050-771年)红色系玛瑙贝珠
在商至西周时期,人们对于红色系玛瑙就有着独特的爱恋情怀,其作为权势和地位的象征,仅被用作于贵族和最高统治者所佩戴,从已发掘的历史文物中可以看出,这些红色系玛瑙被雕琢成不同图案,使用用途明确。
西周(公元前1050-771年)红色系玛瑙蚕雕件
西周时期是玛瑙制成品的发展高峰期,玛瑙的颜色丰富起来,其中有白色、殷红、橘红、橘黄、浅绿及浅紫等,但在形制和种类上并没有太大的突破,主要以珠串配饰类为主。也有一些小动物类雕件,如蚕饰、水晶鱼等,包括贝币等也有少量出土,而其中红色系玛瑙尤为尊贵,这也可以说是南红玛瑙历史文化的渊源了。
古金沙国和古滇
古金沙国,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古蜀王国,曾在历史中神秘的销声匿迹,其遗址自2001年首次发现至今,出土了很多文物,考古学家认为其与“三星堆”有着密切关联,其中出土文物“南红贝币”尤为瞩目,可见南红玛瑙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距今3000年的成都古金沙国制造出了当前存世最早的一件南红玛瑙制品——南红贝币,这枚贝币现在被保存在古金沙博物馆。
从“南红贝币”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于红色系玛瑙的推崇至极,这一时期,除了作为货币工具,大多红色系玛瑙仍属于统治阶层的专属,象征着崇高的权势地位。
接踵而来的是神秘的古滇文化兴起,他们与南红玛瑙产地非常接近,也是为数众多的南红的红玛瑙使用群体,似乎贯穿了古滇国500年历史。
可以说这时期的南红玛瑙很常见,被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长素管,有的甚至饰以来自古印度河谷的蚀花技术。不过这些南红玛瑙饰品也仅仅是有着很高地位的人才能佩戴,比如大巫师、贵族、统治者等。
图为在第三代滇王国的最高统治者庄蹻之孙眼中,南红玛瑙成了平淡生活中的艳丽色彩,他要求匠人用南红玛瑙雕刻了甲虫和牛头,并将这心爱的玩物带进了石寨山M12号墓。
图为李家山(时代相当于中原的西汉)M47号墓的图,博物馆的介绍说这是“珠被”,是“珠襦玉柙”中的“珠襦”,与中原的“玉柙”(玉衣)并列排列的奢侈品,这其中就有南红玛瑙。
古滇文化虽然历经了500年就消失了,但南红这种材质在今云南地区保留了下来。
春秋战汉时期
在古滇文化的同时期即中原的春秋和战汉时期,也出现了许多玛瑙制品,可以说在历史上达到了第一个玛瑙制品的高峰时期。
图为玉簧组玉佩,其中就有南红玛瑙配饰的出现。
并且在形制上已经摆脱西周时期严格的宗法礼制约束,制品从兽饰到生活用器(剑饰、耳挖、带钩、足型器、器具等)种类繁多,并且工艺精美,制作技艺水平也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峰。
图为战国时期南红玛瑙六博棋具两件。
图为汉时期南红玛瑙剑饰四件,从上可看出,部分饰品为带有玛瑙纹的红白料。
图为战国时期南红玛瑙奔鹿雕件,从上可以看出线条非常的流畅优美。
图为战国时期南红玛瑙环,环体内外双层抹角,内壁尖突,可以看到钻磨痕,内壁为亚光,环面与外壁为玻璃光泽抛光,非常漂亮,原是组玉佩上的一部分,近乎正圆,不得不赞叹老祖宗的雕刻工艺之精湛。
图为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南红玛瑙跪人雕件,整件作品形体线条简单明了。
图为战国时期南红玛瑙龙首带钩,钩俯视为长条状,钩首为龙首,龙首略扁上翘,头有双角,钩身两侧有抹角,钩身下有一扁方钮,非常的精巧。
图为战国时期南红玛瑙瑗五件,在古代,瑗是指大孔的壁,这五件瑗为红白料,形体也都特别规整,很是精美。
图为汉时期南红玛瑙猪雕件,采用圆雕雕刻手法,刻画的是四肢站立的小猪,以深砣碾出眼、耳、口、鼻;猪身体滚圆,南红玛瑙的那种肉质感很强。腹部一横穿孔,看来是被用作挂件的。
图为汉时期的南红玛瑙印,呈梯形,在顶部呈弧形,打有孔,壁面打磨的非常平整,其中玛瑙纹还明显易见。
此时期的南红玛瑙仍只是皇室贵族才能使用,比如在佩剑剑饰上、玉璜组玉佩、玉质发饰、和一些玉饰品中,这时期的南红玛瑙非常珍贵,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般寻常百姓是用不得的。
图为汉时期的南红玛瑙耳珰,理解为现代意思类似与耳钉之类的饰品,可见当时的女人也是非常热衷南红玛瑙饰品的,不过能佩戴此南红玛瑙饰品的想必也是达官贵人的妻妾了。
这时期的墓葬文化也融入了南红玛瑙,这些南红玛瑙被做成塞状等,同样也是贵族的专属。
唐宋辽金元时期
图为辽时期南红玛瑙管,有些是红白料,微透,整体呈圆柱状,中间穿孔,线条平滑,非常漂亮。
从目前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玛瑙雕件非常多,但是红色系玛瑙的文物却非常少,这主要还是受制于红玛瑙材料匮乏,由于当权者对红玛瑙的情有独钟,当时也从国外包括西亚地区进口了一些红玛瑙制作成器物,但没有体量较大的作品,主要是以珠饰类为主,因此可以说南红玛瑙仍是皇室贵族的专宠。
图为辽时期的南红玛瑙卧虎马带饰,这些作品呈钩状,虎首昂首向上,双耳伫立,保持趴卧姿态,雕刻线条明了,其前两只虎爪钻有孔,整体形态设计优美。
宋元时期南红瓜珠
在一些小珠饰的制作上,不同时期也有所差异,比如宋元时期的南红玛瑙瓜珠,其特点是扁圆多棱,有点像算盘珠的感觉。
明时期南红瓜珠
明朝时期的南红玛瑙瓜珠特点则是桩比较长,看起来有种勒子的感觉。
清时期南红瓜珠
而清时期的南红玛瑙瓜珠特点则是更倾向与正圆,多呈圆状。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可以说是南红玛瑙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其中明朝的徐霞客就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了保山南红玛瑙的特点,“上多危崖,藤树倒罨,凿崖迸石,则玛瑙嵌其中焉。其色月白有红,皆不甚大,仅如拳,此其蔓也。随之深入,间得结瓜之处,大如升,圆如球,中悬为宕,而不粘于石,宕中有水养之,其晶莹紧致,异于常蔓,此玛瑙之上品,不可猝遇,其常积而市于人者,皆凿蔓所得也
”,正是徐霞客的这一发现,使得保山南红玛瑙成为了明清时期皇家用料的首选产地。但由于地质环境等因素,保山料多綹裂,难成大器。
到了清时期,藏传佛教文化兴起,藏民喜欢佩戴红色饰品,起初所配红色饰物为红珊瑚,但红珊瑚高昂的价格和稀缺性使得很多藏民无法获得,从而南红玛瑙成为其替代品而逐渐被普及开来。
在藏传佛教中,七宝中的“赤珠”就是指南红玛瑙,非常的珍贵,藏民常用之入药,养心养血,信仰佛教者认为他有特殊功效。
雍正元年(1723)年,南红走入清廷,记载其品种的名字叫做“红白玛瑙”(《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1,人民出版社,2005年)。
正是由于藏传佛教对清廷的影响,尤其是雍正个人长时间沉浸于藏区文化中,南红走入清廷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随着清廷上层文化对藏文化的偏爱,清朝规制之外出现了南红的很多配饰,比如朝珠、官帽上的顶珠等。
我们从一些历史遗物中可以看到一些南红材质的分珠(即朝珠串中那4颗大珠)、三通、背云、佛头、佛嘴、坠子等。一般这些南红配件都配合象牙、翡翠材质使用为较常见。十分罕见的南红雕花珠绝大多数都是属于朝珠范围的,清手串珠也同样属于此范围。
因为制作的精细程度较高,并且由于内陆人并不以南红入药,一般品相相对完整,所以朝珠的价格也是南红中非常高的。
与此同时,南红开始出现大量雕件文化,清廷将御用玉雕工匠做南红雕件作为装饰品在宫廷摆放,而大臣们则以其象征身份地位而摆于家中。
图为博物馆馆藏明清遗存南红雕件
正是由于这种疯狂的喜爱,南红玛瑙在清晚期矿源枯竭,南红玛瑙历史文化暂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