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言语智能而教——读《薛发根与语文组块教学》
标签:
365教育 |
分类: 学习情况 |
两千年之初的新课改的起步阶段,我就有幸观摩了薛发根老师的课。当时薛老师上的是《祖父的园子》。他那朴实而又扎实的教风至今印象深刻。2015年度,在参加“2015国培高端研修小学语文教师工作坊”的学习中,我又几次观看薛老师的教学视频,如《祖父的园子》、《雾凇》、《和时间赛跑》等,他的“踏雪有声,润物有声”的课堂,总会让人感受到“语文的教学艺术”,体会到“教育的名字叫智慧”。这“艺术”,就是《薛发根语文教学艺术》;这“智慧”,便是《薛发根与组块教学》。薛老师自从教以来,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以发展儿童语言职能为核心目标”的教学理念,并初步形成了“清简、睿智、厚实”的教学风格。
暑假闲暇,我常做的一件事便是走进薛老师的组块教学,细细品味“组块教学理论”、重返“组块教学课堂”,感受“组块教学策略”。
“组块教学”与“一旨三基”
薛老师组块教学的基本理念的提出源于“一旨三基”。
“一旨”是指 “智慧解放教育”的理念。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解放。一是意识的解放。教育旨在让人从对自然与社会的神秘意识、幼稚意识中解脱出来,具有批判意识。二是教学的解放。民主的教育让教师与学生的差别日渐消融却又保持永久的张力,师生共同创造丰富而有希望的教学生活。教学的解放使人觉悟,让人永远充满希望,而希望则是生命的本体需要。三是人性的解放。人是不完美的,但有无限的可能性。人性的解放意味着让人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人,或者成为他应该成为的那个人。教育的永恒价值就在于,让人不断地完善自己,智慧地完成唯一的“那一个”。薛老师在语文学科开展组块教学的研究与变革,旨在通过“组块”有效改善儿童的记忆能力,促进儿童思维方式的转变,继而运用组块式思维自觉发现并建构语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儿童言语只能潜能的实践转化,实现教学的智慧解放。
“三基”是指薛老师 “组块教学” 的三个“基于”: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儿童发展观。“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某些方面的职能优势,先是出独特的认知特征。适切的教育可以充分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智能,促使他们在各自的职能优势领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它也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价值——实现人的生命价值”。面对一个个鲜活可爱、幼稚懵懂的小生命,我们教师应该无限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希望,每个孩子都有学好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学会的时刻。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孩子慢慢长大;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坚信每个孩子都有学会的可能;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静等花开的声音。
基于“言语交际功能”的语文课程观。语文课程的性质指导着我们教改的方向,注重于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发展。而语文课程的改革,首先是课程内容的改革。因为语文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其教学内容没有完整的科学体系。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未能解决如何处理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关系的问题,尚未形成科学的、可表述的语文学科内容结构。纷繁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我们教师分不清学科界限与年段界限。这样,必然造成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因此,研制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是必然趋势。语文课程的建构应该生活化、结构化、问题化。
基于“大脑功能科学”的课堂教学观。根据我们教师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和教学对象的可塑性与可持续性,要想实现“智慧解放教育”,教师的教学研究就必须了解并熟悉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就必须同时关注儿童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成长,建立“基于脑、适于脑、促进脑”的教育。
薛老师给我们指点的路子:一是以现有语文教材为蓝本,重组教学内容, 唱好“三部曲”:即打破一本教材的局限,引领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融合起来,建构以语文核心知识为“内核”的内容板块、以学生语文能力为“核心”的内容板块、以语文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内容板块;二是根据小学生每个年龄阶段的主导活动,科学合理地安排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实践活动,建构三个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板块:读写一体化活动板块序列、探究性学习活动板块序列、综合实践活动板块序列;三是以学定教、删繁就简,确立“读、悟、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四是构建基本课型:诵读感悟型、情境运用型、研读探究型、主题活动型;五是改善教学评价,把“三个鼓励”融入课堂:①鼓励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善于提问,培养起好奇心和探究精神;②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是最具灵性的。教师要珍惜学生的独立见解,珍视学生的智慧萌芽,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成功、充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③鼓励学生有自己选择。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肯定学生学则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提倡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形式等。
“组块教学”与“智慧课堂”
如果说,汉语特别具有灵性,一个词、一句话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能够精确地表达出细致的差别和复杂的思想,那么,薛发根老师的课堂则特别具有智慧,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用得巧妙,言近旨远。从解析能力的知识背景到细化具体教学目标,从把握文本的教学价值,到建构适宜的内容板块,他组块教学的清简风格实现了语文教学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从“教语文”到“育智能”的本真回归。我们不妨走进薛老师一个又一个的精彩课例,去细品慢悟他的组块教学策略——
一、基于组块的阅读教学策略
小露珠
闪亮的小露珠
透明的小露珠
圆润的小露珠
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
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并通过重音的转移、停连变化、语气语调的差异读中感悟小露珠这样一个具体可感的可爱形象,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识记积累。
每个好的言语作品都具有独特的结构,对学生产生阅读召唤。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阅读经验结构。薛老师的组块教学就能有效地将学生的阅读经验结构和文本的阅读召唤紧密结合,形成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薛老师在教学《爱之链》时,他就从小说“作品人物不知道,而读者全知道”的独特叙述结构出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小说很有意思,你一读情节全都知道,而故事中的人物呢?他们什么都不知道。文中哪些情节是你们知道而他们不知道的?”这一问题可谓是“提领一顿,百毛皆顺”,学生产生积极的阅读期待效应,在老师的点拨中进行阅读、交流、比照、联想,体会着阅读的无限乐趣。
我们在教学古诗时,都会注重意境的创设,意在帮助学生在一定意境中理解古诗,感受语境。薛老师把由言语作品到语境生成的逆向阅读心理过程叫做“语境还原”。在教学白居易的小诗《夜雪》时,他由诗题直接发问:“夜雪,顾名思义,就是夜里下雪。当时诗人在哪儿呢?”引导学生读诗句、想意境,再分别从“触觉”“视觉”“听觉”上,通过“冷”“明”“重”“ 折”引发学生联想,生成语境。
我记忆犹新的是薛老师教学《祖父的园子》中,他将散落在文本中的“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的言语形式提炼出来,编成一个富有情趣的多会活动,让学生有很多的时间停留在这一言语组块上,先是师生对话:
师:课文是这样写我和祖父在院子里的生活的。祖父带一定大草帽,我就——
生:戴一顶小草帽
师:祖父栽花——
生:我就栽花。
师:祖父拔草——
生:我就拔草。
……
学生在对话里感受到了这种“反复”的言语形式的别致,真切地体悟到这种言说的妙处——表达了我和祖父的形影不离、亲密无间的祖孙情,传达着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深深的怀念。紧接着,薛老师又让学生运用“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句式,仿写一段话,表达“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快乐自由的童年生活。这样,不仅让学生读写结合、把积累与运用相结合,还让学生在仿写中完成情感体验的升华。读了薛老师的“组块教学策略”,我才知道,这一招叫“陌生文本”,即语言的陌生化。它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就是要发现文本中学生似乎已会、其实未知未能的言语组块,通过恰当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使学生对熟知的文本产生陌生感,从而长生强烈的研究欲望,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以上课例中,薛老师就是让学生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陌生化的言语形式,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言语智慧。
在薛老师的组块阅读教学中,他还善于破解之术。这是我在教学中极少拥有的。比如在教学《水》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我们常用的阅读教学结构会是抓住“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句来理解。薛老师在教学这一段时,他却因一位学生的关注抓住最平常不过的一连串的数量词,让学生读到文本的深处,对水的“珍贵”有了深刻的体验,可谓是“平中出奇”!可见,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珍视学生读到的阅读方式,不能以教师的阅读方式替代、束缚学生的阅读方式。我想,教学相长也是一种教学策略。
在薛老师的组块教学策略引领下,我也小试牛刀。在教学《最大的书》第二课时,我运用了文本言语迁移的策略,鼓励学生借用课文中的话语,简要地说说为什么一块普通的石头就是一册厚厚的书。
我先示范说句子,给出仿说的具体句式。然后,鼓励学生运用这样的句式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生: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上留下的雨痕、波痕,还有那些细小的矿物颗粒,就是石头上的字呀!
生: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上有树叶、贝壳、小鱼等化石,就是石头上的画呀!
生: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上的字和画,告诉我们哪里有煤炭,哪里有矿物呢!
我见同学们的仿说比较成功,我乘热打铁,让学生把以上的言语组块训练的句式仿说设计到回家向爸爸妈妈汇报《最大的书》学习收获的一段对话。让他们先在课堂上演一演;回到家,再和爸爸妈妈演一演。我想,在这样的模仿说话中,学生能习得概括性表达的言语经验,在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后,教师适时加以理性的归纳和提升,必然能让学生豁然开朗、融会贯通。因为,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言语感性经验,才有言语质量的飞跃。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迁移。阅读策略是一种内在的认知活动,学生往往难以感知、观摩和把握其获得过程,需要老师示范、引领、点拨,把内在的思维活动转化为学生能观察到的外显表象,便于模仿学习。这,也可以作为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课一得”。
好的作文教学应该拥有足够多的方法与策略,以积极有效的应对层出不穷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薛老师的组块教学在作文教学中,同样运用自如。听过薛老师课的人都会熟悉他课堂“听记”的教学策略。要么在开课之初听写一、两组词语,然后让学生串词成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要么,听写一个语段,先写后读、读写结合,以此为言语组块展开阅读教学。这样,学生听记语段的过程中,增强了倾听的意识,提高了短时记忆的能力,磨砺了语感,把握了结构,也促进了对语段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积累了蕴含丰富思想情感的语言材料,其内在的语言结构和表达规律将会具有摄取作用,使学生语言学医与积累变得更为容易。记得本学期在上《秋天的雨》一课时,我让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串说“在你的眼里,秋天的雨是什么?”然后抓住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进行言语组块: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儿;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我先让学生抄写这几句话,然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仿写:“秋天的雨是(有)
走进薛老师的“组块教学”,感受的是精彩智慧的课堂;走进薛老师的“组块教学”,收获的是基于学生的教学策略。 走出薛老师的课堂,却走不出薛老师课堂那别样的美丽: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一群学生,没有表演,没有多媒体,没有小组讨论,一如一副简笔画,线条简单而意蕴深远。同样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一群学生,却几番研究,几多策略,几多睿智,成就一节节智慧课堂。有一些理论值得学习,有一些策略值得探讨,有一些反思值得铭记——
给学生一根行走的拐杖,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酝酿,
让学生用笔来思考,
让学生在言语的精妙出驻足,
简约的课堂就会别样美丽。
在反复训练中习得规范的句式,
在教师“故错”中学得朗读的方法,
在情境“迁移”中领悟思考的路径,
语文,要用儿童的方式来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