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儿童成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
(2015-04-12 16:03:16)
标签:
教育 |
如何为儿童成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
——读《幼儿教育》有感
《幼儿教育》是一本幼教刊物,其内容形式丰富多彩,每一期的内容都带给我很深的感触。这本杂志不仅对幼儿教育,对家庭、社会、幼儿园、教育都有很好的认识。一本薄薄的杂志有精彩的“特别策划”、真诚的“教育经验”、甜蜜的“教师书房”、优秀的“点题征文”和良好的“教养笔记”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很精彩,读后都使我受益匪浅。
在《幼儿教育·教师版》2008年第3期的“特别策划”中有一篇题为《为儿童成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的文章,读后感触很深。“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文化的传承者,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文化决定着人类的发展。因此,儿童必须得到尊重,成人应该试着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创设适合儿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帮助儿童就是帮助人类的未来,伟大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蒙台梭利十分重视环境,她说:在我们的学校中,环境教育儿童。并认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内容,而且教育方法的许多方面亦由环境决定。儿童需要适当的环境才能正常的发展,完善其人格。然而,多数儿童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是生活在适当的环境中。儿童天性亲近自然,但是,伴随着文明的发展自然却距离儿童越来越远了。他们居住在以成人为本位的世界中,身边的一切对他们来说,其规格、重量及形态都是不完全相适宜的,难于随心所欲的操作。
“有准备的环境”是为了让精神处于胚胎状态的儿童能够顺利成长,而将秩序与智慧等精神食粮的环境预备好。对六岁以前的儿童而言,成人的环境与儿童的环境在大小及步调上相差悬殊,因此儿童在活动时须时时依赖成人协助。但是儿童一直依赖成人的协助便无法完成应有的成长,不能支配自己的生活、教育自己、锻炼自己。如果没有理想的环境,儿童就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这样永远无法脱离成人而独立。
因此,创设一个以儿童为本位的环境,让儿童自己生活显得尤为必要。这个环境是“有准备的环境”,其意义并不仅只是环境,而是儿童不久将要面临未来世界及一切文化的方法与手段,因此他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充分发挥儿童的节奏与步调
儿童与成人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差异悬殊,成人在一小时内的认知和感觉与儿童所经历到的截然不同。儿童以其特有的步调感知世界,获得特有的节奏已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成人在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中生存时,必须愈加保护儿童特有的“节奏或步调所需的环境。
2.给儿童安全感
人类的孩子比其他动物的成熟要来得迟,因此他们更需要庇护,当孩子的身体感到危险时,用温柔、鼓励的眼神关爱孩子,才能使他们自由、奔放地行动。
3.可自由活动的场与用具
儿童必须依靠运动来表现其人格,尤其是他们的内心一定要与运动相结合,才能够充分获得发展。因此,需要能让儿童持续接触东西——收集、分解、移动、转动、变换位置等可自由活动的用具与场所。
4.美
美对儿童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儿童最初的活动欲是因美引起的,所以在儿童周围的物品,不论颜色、光泽、形状都必须具有美的感觉。
5.必要的限制
儿童的周围不可有太多的教材或活动的东西。太多的东西反而使儿童的精神散乱迷惑,不知该选择何种教材或从事何种活动。以至不能将精神集中在对象物上。为避免儿童做不必要的活动,而导致精神疲惫、散漫,教材及活动必须有某种程度的限制。
6.秩序
儿童的秩序感以两岁为高峰,其后的数年间,儿童的秩序是极特殊的,这个时期秩序感与儿童的关系就象鱼和水、房子和地基。事实上,儿童会以秩序感为中心,运用智慧,进行区分、类比的操作,将周围的事物加以内化。要是没有秩序的话,一切事物将产生混乱,儿童会因而失去方向感。所以,秩序必须存在于有准备的环境中的每一部分。
7.与整个文化有连贯性
《幼儿教育》中还有好多吸引我的栏目及文章,有些文章虽简短,内涵却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细加品味的,从中我们可以寻求到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状态和教育整合方法。《幼儿教育》可以说是我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