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投入的主动学习者——学前儿童的学习品质及其培养》

分类: 学习情况 |
《热情投入的主动学习者——学前儿童的学习品质及其培养》
积极的学习品质对儿童的学习至关重要,它是儿童学习的基础,是儿童良性发展循环的起点,是儿童终身学习的重要保障。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要重视儿童学习品质培养的问题,并将学习品质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与健康、语言、社会性等内容并列,写在了联邦政府的相关文件中。
我国政府对学习品质培养问题的重视集中体现在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南》指出,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这一要求成为了我国未来学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热情投入的主动学习者——学前儿童的学习品质及其培养》一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被引进到国内的。
这本书的作者马里奥·希森女士是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的高级顾问,曾参与过美国许多学前教育政策的制定工作,也直接参与了与学习品质问题有关的“入学准备”项目的研究。因此,本书中关于学习品质的观点可以算是美国幼教协会多年来关于学习品质问题研究的一个成果总结,代表了美国当前关于儿童学习品质问题的主流观点。
全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围绕学习品质的研究起源、概念、维度、框架、价值、影响因素等基本问题进行阐述,帮助读者理清关于学习品质的基本认识。第二部分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从师幼关系、课程选择与改造、教学方法、评估以及调动家庭参与等方面,告诉我们怎样切实地培养儿童的积极学习品质。
本书在内容上有以下特点。
系统分析了学习品质的基本结构与要素,提出了儿童学习品质的框架
从图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儿童的学习品质包含两个方面:内在的、无法观察的情感/动机维度和外在的、可观察的行为/行为维度。每个维度下面,又包含了若干要素。每种要素都是一种宝贵的学习品质,对儿童的终身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框架的提出,可以让幼儿园教师更加清晰、准确地理解学习品质,以避免要素内容过于庞杂而导致教师无法准确把握学习品质的内涵。同时,这个框架的提出对我国进一步研究学习品质问题、我国政府进一步出台相关文件也具有重要意义。它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也是中国学者未来研究的基础。
梳理归纳了学习品质的影响因素,在学习品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之间架起了桥梁
首先,作者发现,儿童的学习品质并非先天的、固有的人格特质,它是可塑的、可随时间改变或依赖于环境变化的。这是我们培养积极学习品质的前提。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学习品质的形成受到主客观两种因素的影响。能够影响儿童学习品质的主观因素主要为先天的遗传因素,如性格、气质、性别等。这些因素是儿童时经遗传基因而带来的,它们是儿童学习品质形成的基础,也是造成儿童学习品质个体差异的原因。影响儿童学习品质的客观因素主要为后天的环境因素,包括家庭、教育、文化、政治与政策等。在家庭中,亲子关系、父母对学习的看法都会影响儿童的学习品质的形成。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学校课程质量、教学方法等具体都会对儿童学习品质的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在文化层面,文化传统、价值观、语言等因素对儿童学习品质的形成具有持久且深刻的影响。政治与政策方面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政策文件以及评价标准来实现的,它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的课程选择、教师的教学着重点以及对幼儿的评价等核心问题。
从对学习品质的概念、要素、框架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到对学习品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打通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界限,为作者进一步分析该如何来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奠定了基础。
系统研究了学习品质的培养策略,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培养儿童学习品质的途径与方法
在进行了以上内容的探讨之后,作者进入到了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儿童的学习品质的领域。根据以上分析,作者从师幼关系、课程、教学方法、评估以及家庭参与等方面阐述了该如何培养儿童的积极学习品质。
首先,教师应该与所有儿童建立亲密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了解每位儿童及其家庭的信息,给予儿童温暖和关怀,让儿童感到安全和被支持,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儿童的活动,与儿童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此外,还可以建立一些类似关爱共同体之类的组织,让儿童在共同体中感受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本园现有的课程来培养儿童的学习品质。但是,并非所有的课程都能够较好地培养学习品质。能够促进儿童积极学习品质发展的课程人有几个特点:富有挑战性,学习内容有价值,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相关,能够让儿童参与和进行社会交往。教师可以依据这几个标准来选择或调整本班原有的课和,为培养儿童的学习品质做好准备。
第三,教师应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要能够帮助儿童明确学习目标,要能够为儿童提供有效的教学支架,要给予儿童有价值的和有挑战的活动机会。
第四,教师应运用科学的评估系统,在真实情景中,使用设计科学的评估量表来观察、收集儿童各个方面的表现数据。
第五,教师应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参与到儿童的学习品质培养中,在家园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家长了解学习品质的意义,以促进家园教育力量的整合。
以上这些方法的提出,让关于学习品质的研究从理论研究深入到了实践研究领域,这些可行性比较高的方法使得学习品质的培养问题不再是一个难题,也使得幼儿园教师找到了具体的途径来切实培养幼儿的积极学习品质,进而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与《指南》中对学习品质的表述和要求高度契合,帮助教师理解并落实《指南》精神
以《指南》的颁布为标志,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学习品质对儿童终身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价值。《指南》不仅强调了培养儿童学习品质的重要性,更提出了学习品质所涵盖的内容,指出学习品质包含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
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内容实质上与本书所提出的框架是一致的。二者都认为,学习品质应该包含内在和外在两个维度,并都共同认可一些品质要素,如“好奇心”“兴趣”“主动性”“坚持性”“专注”“灵活性”等。只是《指南》作为一份涵盖整个幼儿教育所有教育问题的政策性文件,对学习品质的这些内容并没有展开论述。而在本书中,作者详细探讨了所有相关内容,并将探讨的空间延伸到了在实践领域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问题上。因而,这本书可以被看作是《指南》的补充,是我们领会《指南》精神、落实《指南》要求、切实培养幼儿的积极学习品质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