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半两钱素为笔者喜爱,大半两更为笔者最求之物,大“半两”真真假假,经常使人“打眼”,而潘家园更是大半两赝品泛滥之地,每逢周六日,在潘家园专门批发古钱仿制品的摊位上,都有此类大半两出售,但是最近已经不多了。以下为淘宝网上出售大半两仿制品:
http://s3/bmiddle/006hCKO9zy70QYXjj8K02&690在文物市场之地摊上,如同董先生所说,“赝品大半两制作有甚精者,且锈色为暗绿且单一。但是问津者已寥寥矣。”,但是在文物市场,颇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味道。近来赝品大半两制作精者,已经穿上红斑绿锈的马甲。在新华网2004年的一篇文章《仿刻珍品币几可乱真》中,谈到一位造古钱仿制品的高人,“他除仿刻古钱外,也开炉铸造其他青铜珍币,做上的红斑绿锈十分逼真,行家也常交学费。”。据说,河南人已经将青铜器上仿制红斑绿锈的技术,已经发展为一门秘而不宣的高科技技术。因此,在鉴宝会上,专家有“红斑绿锈多半是赝品”的感慨。
最近,在潘家园的中原人的摊位上,笔者发现一枚大半两钱:
http://s5/bmiddle/006hCKO9zy70QZ5XeSM54&690
仔细端详,其红斑绿锈甚是可爱,过手抚摸,钱币显得光滑,显然为原来藏者经常把玩所致,应该为出土后的熟坑钱。且由于钱币被磨损,这些红斑绿锈露出的不同锈层与底色,且非常自然,即使为仿制品,也是一枚不错的艺术品,在潘家园中原人之间经常串货,他们没有收藏古玩的基础知识,也是“瞎买瞎卖”,因此经过与男女摊主的一番讨价还价,终以不太高大半两的价格成交。
此钱直径约63毫米,重量约82克,这个重量使我想起西安出土的西汉御史王许墓中的大半两的重量也是八十多克,这个重量使人们认为这种大半两为西汉的“权钱”。此钱为青铜质,出土时因为蓝绿锈,后因把玩磨损,呈现出不同层次的锈色,蓝绿色、褐色、红色,最后是铜质本色,略带发红的青铜色。
http://s15/mw690/006hCKO9zy70QZ5YQwu7e&690
这些锈色与钱体结合牢固,且背部底张平整,从锈色看,此钱的锈色与人工锈色相比,差别是明显的。
这枚钱币与西汉四铢半两的文字、穿口等特征相同,应该属于上两篇博文中所说的第二种类型的西汉大半两钱。
在笔者参加的钱币沙龙中,大家的普遍意见是看真。但是,此钱尚有转声,因此存疑,但是至少是一枚老彷,也是价有所值!
http://s2/mw690/006hCKO9zy70QZyUtyNa1&690
这枚钱币也有些蓝绿色,但是已经与锈层融合在一起。
钱币为红褐色,钱文笔画之间和下缘初带有残余的蓝绿锈,钱币掷地,为沙哑声,没有一丝转音,显然为出土钱,其铜性经过几千年的掩埋,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
此钱直径约46毫米,重量约28克,不能算得上为真正的“大半两”钱。
重要的是它相当于汉代的40铢重,约等于8枚四铢半两钱或10枚五铢钱的重量。此外这枚钱币内外郭修饰规整,尤其穿口呈现出面宽,而背窄的状态,又宽而窄,成规整的坡度,为典型的“四铢半两”的形态。
仔细观察此钱,发现在背面呈现出边缘高,而越向内则略低,但是这部分地章十分平坦,似乎存在着外缘和內郭,为此进一步探究,笔者在钱币背面的部分地方进行了物理除锈,下图为除锈的三个阶段的照片,从照片中,我们可以发现内外边缘逐渐地显现出来,仔细观察钱币的面,似乎也有存在边缘的迹象。
http://s10/mw690/006hCKO9zy70R00tB8de9&690
以下为两种带郭的四铢半两的照片:
http://s1/mw690/006hCKO9zy70R04xQT6a0&690
我们可以发现,这枚大半两比一般的带郭四铢半两的郭要大一些,但是仍然没有达到像五铢钱的郭那样深。
类似四铢半两的大半两钱有之,但是带郭的大半两钱则是第一次发现,这枚钱币可以说在以下几点是个创举:
在重量上相当于十个四铢半两或八个五铢钱,且修饰规整,应该是一个权钱,所谓法钱或权钱,实际上是一个特定的砝码。
由于西汉初期,民间、甚至各个诸侯国盗铸半两钱严重,盗铸半两钱的重量远远低于法定重量。于是就出现的法钱,法钱用贾谊的解释是“又民用钱,郡县不同;或用轻钱,百加若干;或用重钱,平称不受。法钱不立,吏急而一之乎”。
法钱的出现,是当时货币政策的一种体现;为保证四铢半两的重量,在流通使用过程中,不仅要清点枚数,可能还需要用法钱去衡定重量。
西汉权钱,正规拍卖会多有拍卖,例如嘉德2009春季拍卖会拍卖了一枚汉代“半两”大型权钱(直径46.5mm),极为罕见,文字铸造规整、隽秀,尽显汉代遗风,难得,极美品。估价6—8万元;2011春季嘉德邮品钱币铜镜专场拍卖会拍卖会专场上拍卖了一枚平尾赞平收藏的半两权钱,直径35.2mm,重19.8g,为极美品 ,成交价为126,500元。(下图)
http://s9/mw690/006hCKO9zy70R09J0Pmd8&690
能够称得起“权钱”的西汉半两钱并不多,因为这里要求,制作精良,且与四铢半两或五铢钱的重量比为整数,且这个比数比较合理,如五的倍数等。
其实,平尾赞平收藏的半两权钱,重19.8克,约等于28铢,相当于7枚四铢半两的重量,或5.6个五铢钱的重量。或许可以这样认为,平尾这枚半两权钱是文、景时代的权钱,铸造于汉武帝一朝之前。
而金泉博物馆收藏的一枚大半两:
http://s2/mw690/006hCKO9zy70R09sQz741&690
四铢半两钱每百枚重一斤十六铢,约合今制268克左右,每枚重量为2.68克。而金泉博物馆收藏的大半两,其重量达57.8克,与四铢半两的重量比约为二十,可以看为相当于法定四铢半两二十枚之重量,极有可能是当时作为权衡四铢半两重量之用的权钱。
观察拍卖会上和博物馆上收藏的西汉权钱,可以发现它们都是同一个基本版式,即笔者新收集的大半两的版式。
如果按着以上的推论,笔者收集的熟坑红斑绿锈的大半两钱,重量为82克,恰恰等于30枚四铢半两的重量,也可能为大型权钱。
而那枚生坑红斑绿锈的大半两钱重量为95克,等于34个四铢半两重量,或对于27个五铢钱的重量,但是这种比例作为计数,不甚方便,为法钱的可能性不大。
我们可以认为所见的这些大半两的版式,为法定权钱的版式,是一种权利的象征,而诸侯王将这种版式用于铸造陪葬钱,也是一种权利与地位的象征。
在上几篇博文,我们曾经谈到王许墓出土的大半两钱和北京出土的一种被认为是陪葬钱的半两钱,如果我们将它们放在一起:
http://s11/bmiddle/006hCKO9zy70R0ovyNY6a&690
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就是同一种版式的钱币,区分只在于尺寸的大小,因此,笔者认为,这种版式的大半两钱实际就是一种陪葬钱,可能尺寸的大小与使用者的等级有关。因此,王许墓出土的大半两钱,虽然重量与法定四铢半两钱的比例关系巧合。但是不是法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