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比、分数、比例三者关系
(2017-04-13 18:38:23)分类: 小学数学 |
分数的定义: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一个事件所有事件的比例。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百分数的定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采用百分号(%)来表示
比例的定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百分数和比的区别:1.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比,记一个百分数为a%,则它可以表示成a:100,但如果记一个比为c:d,c可以是任意数,d可以是不为0的任意数
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意义不同,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不能带单位名称;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表示具体数时可带单位名称。
例子:能说7/10米,也能说1米的70%,但不能说70%米
分数和比的区别:1.和百分数类似,比不能表示一个具体的数值,而分数可以
三者的联系:三者都是除法的衍生物,都能表示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在于意义不同,表示的范围和书写不同。
分数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个量,一个分率:2/3、2/3小时、女生占全班人数的4/7.
百分数只能表示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关系。(它的后面没单位名称)
比与分数:
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分数表示一种数
比例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除法、分数、百分比的基础上要学习的,属于概念教学。比例,数量之间的对比关系,两种(或三种、多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可以看成是“模型”。还会涉及到解比例、正反比例,为接触对应函数思想做准确。
比如:4元买5个本子,8元买几个?这个问题学生马上就给出了思路:先求一个本子的单价,然后用8除以单价。可是问学生如果从比例的角度呢?很多学生很茫然。
针对 这种现象我就在想:这里为什么要体现用比例解决这些问题呢?有什么价值呢?
对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最近教学到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内容时,许多学生都问:“老师能不能用算术方法呢?”这个问题让我陷入了深思,学生们为什么不喜欢用正反比例(方程)知识解决问题?
二、原因分析
1、避繁就简
用正反比例方法解决问题要比“
算术法”麻烦,因为用正反比例(方程)方法解决应用题时要将未知数假设为x,整个解答过程中,书写的步骤比较多,学生都认为“算术法”比它要简单。如:教材上用反比例方法解决应用题例4,一艘货轮每小时航行20千米,6小时可以到达目的地。如果要5小时到达,每小时应航行多少千米?用“
算术法” 20 × 6÷ 5=24(千米),答每小时应航行24千米。
用“比例方法”解:设每小时应航行 X 千米? 5 ×X
=20×6
2、解决问题的难度不大.
学生学习“用正反比例方法解决应用题”, 将未知数假设为x,将逆向思维的问题转化为顺向思维。让学生体会到除了“
算术法”还能用比例知识解决。对于学生来说,无法体会其优越性。如教材中用正比例方法解决应用题例1,一列火车3小时行使255千米,照这样计算,从甲地到乙地共行使了8小时,
甲乙两地长多少千米?
3、新知识没掌握,
五星红旗旗面长宽比例关系是3:2。
石灰和土的最佳体积比为3∶7(三七灰土,魏晋南北朝时代就有明确记载)
三合土材料:泥土、熟石灰、沙。
碎石三合土(天然砂):1:2:4或1:3:6或1:4:8;
卵石三合土(天然砂)垫层:比例同上;
碎砖(特细砂)三合土垫层:比例同上;
糯米、红糖和黄土混合比例
民间流传,三合土的配方主要有三种:石灰、黏土和糯米;红糖、黄土和糯米;河底泥、贝壳粉、鸡蛋清、糯米汁、树胶五合一。三合土的配方靠口口相传,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配方,关键是看配比——石灰跟黄土的配比一般是四六开,或者是三七分;沙石少一点,大概占一成;然后还要掺入一点桐油和糯米浆,主要是起黏合作用,相当于混凝土里面的水泥浆。
黄金比例(以下简称“黄金比”)约为: 0.618:1(4:6或3:7)
到19世纪黄金分割这一名称才逐渐通行。黄金分割数有许多有趣的性质,人类对它的实际应用也很广泛。最著名的例子是优选学中的黄金分割法或0.618法,是由美国数学家基弗于1953年首先提出的,70年代在中国推广
油条原料之间比例关系:
春秋:1斤面,温水6两,盐1.6钱,碱3.4钱,矾3钱;
夏季:1斤面,凉水6两,盐2钱,碱3.8钱,矾3.2钱;
冬季:1斤面,温水7两,盐1.4钱,碱3.2钱,矾2.8钱。
黄帝内经,女男之间年岁的7:8比例关系。
基本初等函数包括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和常数函数。
函数一共有多少种,我也知道的不全,只把中学阶段接触到的说一下吧:
1、正比例函数;2、反比例函数;3、一次函数;4、二次函数;5、三角函数(一共有8种,初中学了4种,高中学了6种)
包括: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
6、指数函数
7、对数函数
如果你上大学学的是数学专业,你还会接触至少20种以上的函数!
易错题1:一项工程,原计划25天完成,实际只用了20天。问题1:工作时间缩短了百分之几?问题2:工作效率提高了百分之几?
典型错误:
错因分析:
采取措施:
百分比解决无法比较的问题
典型错误:
错因分析:
采取措施:
补充练习:
典型错误:50% ;50%。
正确答案:50%;25%。
错因分析:
采取措施:
补充练习:
(二)复习应用题
1.某工厂八月份计划造一批机床,开工8天就造了56台,照这样速度到月底可生产多少台?
第一步,先找对应关系:
8天——56台
31天——?台
第二步,判断成什么比例?(每天生产的台数一定,成正比例。)
请你在对应关系的旁边写上“正”字,决定用正比例方法做。
解 设到月底可生产x台。
x=217
答:照这样速度月底可生产217台。
2.一批纸张,钉成20页一本的练习本,能钉600本。如果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能钉多少本?
第一步,先找对应关系:
20页——600本
24页——?本
第二步,判断成什么比例?(纸张总页数一定,成反比例。)
请你在对应关系的旁边写上“反”字,决定用反比例方法做。
解 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可钉x本。
24x=20×600
x=500
答:如果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可钉500本。
学生独立地用老师教的分析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本上做两道题。
(1)火车3小时行135千米,用同样的速度5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2)有一批砖,25人去搬,6小时搬完,如果30人去搬,需要多少小时搬完?
(三)练习解答两步的比例应用题
1.李涛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多少天可以读完?
黑板上的对应关系变成:
解 设x天读完。
(6+4)x=6×30
10x=6×30
x=18
答:18天可以读完。
2.在第1题的基础上,改变问题。
李涛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提前几天读完?
对应关系:
解 设如果每天多读4页,x天读完。
(6+4)x=6×30
10x=6×30
x=18
30-18=12(天)
答:提前12天读完。
(指导学生分析、比较。)
以上两道题,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使原来的题复杂了一步,但用反比例解的方法没有变。)
练习(学生独立分析,做题。)
1.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3小时行驶105km。用同样的速度又行驶了1.2h到达乙城,甲城到乙城有多少千米?
解 设甲城到乙城有x千米。
3x=105×(3+1.2)
x=147
答:甲城到乙城有147km。
2.光明乡有144公顷水稻,5天收割了90公顷,照这样计算,剩下的几天可以收割完?
解 设剩下的x天可以收割完。
90x=5×54
x=3
答:剩下的3天可以收割完。
(再用间接设的方法做两道题。)
1.纺织厂的织布车间过去每人看16台织布机,每班需要42人,现在改进操作方法,每人看24台。每班可以节约几人?
16×42=24x
42-x
2.某机器厂原计划每天生产机器48台,15天可以完成任务,现在要12天完成任务,每天应增产多少台?
12x=48×15
x-48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分析、思考方法。拿到应用题不要急于先做,要先读题,找出对应关系,判断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就可以正确解答了。
前一篇:无棣故乡的燕子翼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