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上安澜索桥的故事

标签:
治水 |
分类: 知识积累 |
世界遗产都江堰二王庙前,横跨内江和外江分水处的安澜索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
岷江水量丰沛,水源来自千里雪山,盛夏恶浪滔滔,没建索桥之前,民谣就有“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之说。历史上,因两岸来往极其艰难,宋代以前开始建桥,早期使用的材料为木材、绳、竹、藤,该桥因此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宋代改称“评事桥”。
明末,“评事桥”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何先德夫妇感于两岸来往之艰难,报经官府,游说八方募集资金,千辛万苦地建成了竹索桥,两岸百姓遂得以安渡狂澜,“安澜索桥”由此得名。当地民众感念何氏夫妇建桥功绩,民间又称此桥为“夫妻桥”。关于该桥,还有一段凄婉的故事:起初何先生修的桥因无栏杆,致使行人晃落江水溺亡,何因此被官府处死。何先生含恨九泉后,何夫人为替丈夫正名,苦苦筹资,最终修建了牢固的栏杆。
这张孙明经(中国)摄于1937年的老照片,木板铺桥,竹索为栏,粗陋朴拙,大致保留了何氏夫妇“夫妻桥”的原始风貌。
1950年代,我还是小男孩的时候,每一次逛离堆公园,就爱去走这摇摇晃晃的竹索桥,踩在桥上,就好像闯进了童话世界,恍惚间有一种白日做梦的刺激感觉。
而今的安澜索桥,早已风光大异。
整个桥身下移了100多米,先贤何氏就地取材使用的藤条、竹索,已改为粗壮的钢索,原先承托绳索的圆木桥墩,改建为固若金汤的钢筋混凝土圆柱。全长约500米的长桥,桥身缩为240米,远看如长虹临空,形态空灵别致。若凭栏远眺,西望群峦千嶂叠翠,岷江一泻千里,若蛟龙狂奔;东望灌渠密布,阡陌纵横,碧水滔滔,东去无尽。此桥,此景,蔚为壮观矣!
我们若回过头,再来看这张安澜索桥1937年的苍老照片,也许,你没有看见眼前山川的壮美,但是,你却看见了历史。
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凿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椿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勿擅变。
都江堰二王庙楹联:
誓水妙神功更向星桥思道德
降龙成事业好从犀石悟蹄筌
恢拓禹功名父子
创开天府古神仙
深淘滩低作堰懿训昭垂为淮为则
湾截角正抽心仪型足式无颇无偏
云开鱼嘴含金野
浪拍飞沙上锦鳞
旌旗聊小住对茶当酒盏万家忧乐总关心
筑堤治水功高齐天
造福黎庶亿万斯年
千年胜迹离堆在
五季繁花夕照收
名区问伏龙看双江九派广溉膏腴六言准则传千世
高阁临栖凤引四海五州同瞻典范百族钦崇拜二王
乘势导疏二江永奠千秋业
因时施治一堰长留百代功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胜迹南桥看影落长虹更使江山生颜色
游踪北道正春回大地频添桃李斗芳菲
恩波浩淼连三楚
惠泽膏流润九垓
一拳石把混沌凿开成陆海膏腴二水中分沾再造
七洞天让神仙居住作狂澜保障三川利济永千秋
都江堰玉垒关楹联:
玉垒峙雄关山色平分江左右
金川流远派水光清绕岸东西
数千寻波翻浪涌淘尽英雄世事易推移
问谁作砥柱中流不放大江档去
亿万家棋布星罗排成图画此邦真富庶
愧我法治安上策敢云吾道南来
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
揽全蜀山水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
都江堰市青城山楹联:
寻壑须观水
望峰莫息心
冉冉修竹依户牖
悠悠碧水快褛丝
到九室逍遥洵是仙姿鹤影
看三台隐约果然福地洞天
樵语落红叶
经声留白云
一楼和气看山笑
半榻禅心印月圆
一潭月影参花影
四面山光接水光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溪壑奔腾百川东去通千派
云霞缥缈万里西来第一山
栽竹栽松竹隐凤凰松隐鹤
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
绝顶望秋波奔腾玉垒超三峡
名山宠道德管领青城第一峰
草亭亲坐看花笑
竹院敲诗待月明
道德五千名言通圣典
楼台十二仙境在人间
泯色像于清虚道非常道
牢天地之化育名无可名
钟敲月上碧歇云归非仙岛莫非仙岛
鸟送春来风吹花去是人间不是人间
晓钟历历暮磬泠泠细观个里机关凡处境无非梦境
岚气重重云身乙乙饱看天然图画不学仙也是真仙
腾空双屐云中插
隔岭一峰天外来
高拱玉清尊无二上
宏开金阙默运三元
绝顶好栖真听敲窗落叶嗻啵岩泉动静相同成妙谛
危楼堪极目看出岫闲云翱翔飞鸟和平自在现天机
索桥的故事
作者巴金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
四川灌县二王庙山脚有一座索桥,叫做“安澜桥”。桥身有一里光景长,是用粗的竹索挽成的,竹索上面铺着一块一块的木板,木板铺得不整齐,中间还露缝。木板不宽,也不长,三个人并排走在上面,就不大方便。有的板上有洞,有的木板断折。人走在桥上,看得见木板下面岷江的绿水,也看得见桥下的砂石。冬天水少,桥显得更高,要是人在桥上走,眼睛只顾穿过缝隙望下面,就会看得头晕眼花。幸好桥两旁有竹索编的栏杆,即使人失了脚,也不会落到水里去。索桥并没有桥墩,高高的竹架代替了他们。架子比栏杆还高,还有一个顶盖,在竖立架子的地方,桥身就像小山坡似的高起来,过了顶盖下面,桥身又往下斜,然后再向第二个顶盖升上去。
凡是到都江堰参观的人都要来看看索桥。那天我从山上二王庙下来,在索桥上来回走了两次。桥身微微地摆动,我往前走,桥也好象在往前走。一个乡下人挑着担子迎面走来,桥一下子动得厉害了。我走过他身边,加快脚步往高处去。忽然起了一阵笑声,两个小孩从高处跑下来,桥接着大大动了一会儿。我连忙走上高处,又继续往下走。我刚走了—半路程,就停下来,站在栏杆前埋头看下面。我的眼光正落在“分水鱼嘴”上。我起初看不出来这个光滑的、鱼嘴般的“石头”是什么东西,后来才知道它是把岷江分为内外两条江的工程。这个“鱼嘴”在都江堰的前端,都江堰便是两千两百多年以前李冰父子在岷江中修筑的一条大堤。二王庙就是为了纪念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修建的。
我看看“鱼嘴”,看看“鱼嘴”两旁数不清的砂石,我又往前走了。回来的时候,我把“鱼嘴”再看了一阵。“鱼嘴”依旧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人们的手和心。这个“石头”是会说话的。那许多用手建造了这个“鱼嘴”的人,虽然没有留下名字,可是留下了他们的心。就在离这里九公里的紫坪铺,在将近一公里长的河谷的两岸,上千的忙碌工作的年轻人,他们的心不是跟两千两百多年前那些人的心一样的么?大的水电站就要在那里动工修建了。
我走下了索桥,同来的友人刚看过山脚的一块石碑。他告诉我,这索桥又叫做“何公何母桥”,是清朝初年一个姓何的教书先生设计修建的。那个时候人们没法在这么宽的两岸上修一座桥。何先生想出了造索桥的办法。桥造成了,人们来来往往,感到便利。可是桥上没有栏杆,在摇摆的木板上走起来,并不是十分安全的事,不多久就有人失脚从桥上摔下去,死了。不满意何先生的官府把责任完全推到何先生的身上,将他逮捕处死。何先生的妻子决心要替丈夫雪冤,要实现丈夫的真正的愿望,她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办法,用竹索在桥两旁编上了栏杆,从此,危险的桥变成了安全的桥,使得三百年后的小孩也能够在桥上跑来跑去,发出一阵阵的笑声。
我不能说这个故事是千真万确的,然而碑上的文字让我们看见了那一对夫妇的心。我走下索桥,满头大汗,不用说,我走得疲乏了,我的脚也开始发热。可是三百年前人们的心也给我带来温暖。那样的心,那种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是不会死的。不管经过百年千载,它都会发光。就像高尔基在一篇故事里所描写的“燃烧的心”那样。勇士丹柯挖出自己的心拿在手上,心在燃烧、发光,给人们带路。“何公何母”的心给每一个走过索桥的人添一些温暖,甚至在三百年以后的寒冷的冬天,我站在桥头还会揭下帽子当团扇来扇。
索桥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然而故事是讲不完的,谁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谁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他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前一篇:深秋夜雨
后一篇:无棣故乡的燕子翼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