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主流,称之为“五常”。五常之首的“仁”,原来的意思是:对人友善而诚挚,相敬且相亲。后来,发展为含义广泛的道德范畴,如“仁爱”、“仁政”等等,成为儒家的核心思想。关于“仁”,摘《论语》的几则论述如下: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曰:‘里人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常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子曰:‘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吾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吾未之见也。’”;“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由此可知,“仁”的份量,在中国文化中有多么大。就现在看来,提倡“仁爱”、“仁政”,依然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说“仁政”,就是爱护人民的政治;“仁爱”,就是人民之间的相亲相爱,这是绝对不可以缺少的,绝对不可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