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高三七校联考语文作文 范文
(2016-11-03 20:52:42)| 分类: 联考作文 |
大师虽逝,精神长存
“秋叶凋零,但大树不倒”,媒体以此悼念著名翻译家草婴的离世。草婴先生的遗言是:“不留墓碑,只留书房”。
草婴先生作为著名的俄语翻译家,他为翻译事业付出了七十多年的光阴,对于翻译,他向来严谨认真,力求译到最好,为世人留下众多经典译本。草婴如秋叶般,虽已凋零,但他的精神却如大树般不倒。草婴的遗言,在我看来,不留墓碑是不求身后之名;只留书房,也许是想让他作为一个翻译家的坚持能流传后世。因而,大师虽逝,其精神却永留人间。
一个真正的大师,不会在乎生前身后之名,在乎的是自己的精神能否影响后世。大师之所以为大师,不仅因其学术造诣,更因为其思想精神的崇高。纵观历史,大师们对于逝世后的遗愿似乎是如此相似。托尔斯泰的墓被喻为世界最美丽的坟墓,不是因其坟墓有多么富丽堂皇,而恰恰是因为它的一无所有而更显得美,四周只有托尔斯泰亲手种下的树,甚至连一块墓碑都没有。文豪托尔斯泰的作法不是和草婴的遗言相似吗?不留墓碑,因为他们不求名声,他们不希望在身后有无数世人悼念缅怀他们,赞颂他们的功绩,亦不想在墓碑上刻下他们一生的辉煌。然而斯人已逝,他们的作品,作品中承载的思想,及大师本身所具有的高尚品质却永垂后世。留其贤其德而不留其功,也许方才是大师所为。
对于后世之人,我们往往怀念的是大师本身,但,其实更值得铭记的,是他们的精神。身处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总是过于浮躁,诚如草婴先生接受采访时所说:“象我们这样的翻译在现在是吃不开的”。的确,在浮夸之风盛行的当下,又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做一件事呢?此时的我们,是否应该向大师学习呢,学习他们的处世之道,学习他们的治学态度。我想这也是大师发出“不留墓碑,只留书房”的遗言的目的所在。当然,对于大师们,我们应当铭记他们,铭记他们为后世留下的功劳,但不能将大师的功掩盖其德,更应铭记他们的精神,否则,不是与大师的本意相违背了吗?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代,这是怀疑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大师的精神来指引我们。
大师虽已逝,可其精神却永驻人心。
p.s:更多作文、试卷请关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张说语文
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曾在好友王巩北归后的一次聚会上,问王巩身边的柔奴:“试问岭南应不好?”以为会听到抱怨的苏轼却惊异感动于柔奴的回答:“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柔奴对爱情的坚守。我们或许可以从这句柔情似水的话中体会到更多人对于自已的坚定执著与深刻挚爱。
著名翻译家草婴去世,媒体以“秋叶凋零,但大树不倒”为标题报道,这是对一个坚守着理想的人来说最大的肯定,即便他已离开世人,我们仍可以从他的遗言“不留墓碑,只留书房”中感受到他对翻译事业的无比热爱,也更让人理解对于理想的坚守可以超越生死留存于世,影响千千万万的受到感动的人。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当代著名学者叶嘉莹,她对于古诗词的热爱与坚守同样令人动容。面对丈夫入狱,大女儿一家空难死亡等等一切人生中的痛苦,她一次次写下诗词抚慰伤痛,不轻易将自已的痛苦分担给他人。她冷暖自知,将一切酸甜苦辣通过对诗词对理想的坚守表达宣泄出来。这大概是理想对于坚守者的无比慰藉,也是为什么许许多多先辈可以为理想赴死的原因所在。
草婴和叶嘉莹代表的是千千万万对理想始终热爱,坚守如初的人们。对于他们而言“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那些没有理想追求、恍恍惚惚过活的平庸之辈永远无法达到的境界。他们的这份感受或许可以成为当今世界浮躁的人们一次精神的洗礼。
如今的社会可谓浮躁,每天大部分时间浏览碎片信息或是为名利忙前忙后,难以真正地静下心来品一杯茶或是读一本好书,更别提对于理想的坚守热爱了。我们被物欲横流的世界扰乱了心绪,我们的心灵缺失了一份“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平静淡泊。
巴金说生活是激流,裹挟着人向前。我们无法改变大环境的浮躁,却能从自已做起,一点点涤荡洗净浮躁的污泥。我们或许无法如同草婴一样将理想坚守至死,但至少我们会记得那一句“不留墓碑,只留书房”带来的震撼与感动,由此在生活中留意更多能让自已平静下来的瞬间。这些瞬间让我们能够在激流中淡定自处,不轻易被外物扰乱心绪,从而看清更多。
不求荣华富贵,但求此心安处是吾乡。或许只有这样,人的意志才能不惧时空而不倒。
p.s:更多作文、试卷请关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张说语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