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别样的温柔
---
亲近城市特色
一场雨过后,清晨的阳光让绿意盎然的赫尔辛基显得更加清新。
芬兰社会本身,比较讲究公平,所以财富不是它一个比一个的主要的指标,而更会比这个人是否很有品位,或者这个人是否很有修养。
触动我的是,他们交朋友从不关心对方在各自行业里的成就、前景和收入。很多人从事着在我们看来是很“平庸”的工作,可他们聚在一起分享时间、见闻和笑话,幽默聪明,活得潇洒自由。更重要的是,无论他们自己,还是朋友和家人,都对正在从事的职业保持真挚的热情,无论是快乐、自由、利他还是个人的成长,都从中发现了无尽的价值和意义感。
芬兰,以自己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独特而曼妙的节奏向前迈进。清晨,有轨电车穿行在赫尔辛基的大街小巷中,唤醒了城市的清醒。
赫尔辛基是一座充满活力的海滨城市,近海有风景优美的岛屿,市内有大片森林绿地。无论朝东南西北走,不管是美食家还是文化达人,抑或对历史情有独钟,有趣的地方都不少。
走进赫尔辛基,看到四通八达的有轨电车穿行在大街小巷间,油然而生的亲切感,不免让我想起了家乡大连的有轨电车。
小时候,大连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有轨电车,四通八达的线路几乎遍布大连市各个角落。每天清晨,有轨电车“叮当叮当”的铃声将城市从睡梦中唤醒;子夜时分,有轨电车“咣当咣当”的碾轧声像摇篮曲又把城市送进梦乡。
1909年9月25日,一辆有轨电车缓缓驶上大连街头,大连成为继天津和上海之后,中国内地第三座开通运行有轨电车的城市。伴随着“咣当咣当”的声音,有轨电车,已经陪伴着这座城市,走过了百年。到2019年,大连有轨电车整整110岁了。
曾经,大连市内拥有8条有轨电车主干线和78个车站,线路总长约37.5公里,形成了几乎遍布市区的服务网络;如今,大连的有轨电车仅存留下二条干线。它依然忙碌在大连街头,风雨不停。作为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它看见了自己曾经的繁荣和今日的遗存。
赫尔辛基,一辆艳丽的玫瑰红色的有轨电车在面包石铺就的路面上行驶而来,清脆悦耳的车铃声唤醒我:“嗨,我来了!”
有轨电车不会排放废气,因而是一种无污染的环保交通工具。它简约、精致、自带诗意与浪漫,古老的有轨电车穿梭在赫尔辛基的风情街道。
赫尔辛基有轨电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电车系统之一,它最早开通于1891年,到2016年,全市拥有轨道总长约38公里的13条线路在运行中,电车使用专用的单色信号,向上箭头是“前进”,横线为“减速”,字母“S”则表示“停止”。
有轨电车是赫尔辛基城市地区的重要交通手段,车票种类则根据车程区域距离和持票有效时间,划分出了非常繁杂的组合。持票有效时间分季卡日票和单程票,车程区域距离分单区票、跨区票和全区域票。
购票方式分上车买票、手机买票、售票机买票。另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全交通工具票和单有轨电车票;凌晨2点--4点半的夜间票等,每一种价格都不同。同城乘车3欧左右,跨城乘车5欧左右。
乘车购票刷卡是自觉行为,如若未购票刷卡被工作人员抽查到,将被处以80欧元的罚款,约630元人民币。
赫尔辛基公交系统由赫尔辛基地区交通管理局管理,多样化的公交系统包括:有轨电车、近郊火车、地铁、公交汽车、轮渡和共享单车。
近郊火车类似大连的快轨,服务始于1969年,之后逐步扩展,2017年共有15条服务线路,其中一些延展至赫尔辛基地区之外,在高峰期的线路上每十分钟出发一趟火车,铁路环线贯穿整个大赫尔辛基都会区。
所谓“大赫尔辛基”是由赫尔辛基和埃斯波、万塔、考尼艾宁四个区(现设定为市)一起组成的首都地区都会区。
赫尔辛基地铁始运行于1982年,为芬兰仅有的地铁系统,至2017年地铁线路不断扩展和向外延伸。有意思的是,地铁有些路段会驶上地面运行一段路程后,再次驶回地下。
赫尔辛基城市人口戏剧性的增长,更加强烈地推动了大赫尔辛基城市公共交通领域和对垃圾的处理管理方面的合作。
芬兰的垃圾分类精细到每一个环节。城市里没有满街吆喝收破烂的人,也没有回收垃圾的收集点。喝过的牛奶盒、果汁盒必须清洗干净晾干后折叠起来,和所有纸制品捆绑后投入到纸制垃圾箱中。居民楼的草坪旁设有大小不一的垃圾房,房内分类垃圾箱都非常干净。
特殊垃圾社区内有专门的投放地。一位金发美女,从车的后备箱,把分类好的各种垃圾,分别投到不同垃圾口。
超市有专门回收易拉罐和矿泉水瓶的设施,每投入一个品种按规定计价,最后打出回收价格小票用以超市结账。
北欧被公认是全球最环保、最幸福的地区。近年来,芬兰提倡的环保酒店,循环再生、出行骑自行车、选购再生原料物品等等理念成为新时尚。
芬兰在倡导环保交通的同时,还推出了“北欧式旅游”,即骑行旅游。城市的人行道,又区分为内侧行人道与外侧骑行道,芬兰人非常自觉的遵守规则。
赫尔辛基拥有近750公里的自行车专道,可以骑车到达城市的任何地方。市政府在市区共投放1400辆公共自行车,设置了140处站桩。旅游者只要骑行大约3分钟,就可以看到下一个站桩。许多酒店也都提供自行车,供客人使用。
为此,赫尔辛基各部门合作制作了一款名为“Whim”的手机App。游客只要在App上输入自己的出发地和目的地,App就会根据乘客的信息,设计出最佳交通路线。
芬兰,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几乎所有的知名设计师都或多或少地在设计产品中考虑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芬兰人认为,居民和游客在消费时都应该注重可持续理念。这是为循环经济做贡献。赫尔辛基这种骑行旅游是一种典范。
城市里的农圃桃花源。
社区农圃,芬兰城市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在城市中心的各社区,政府规划出一块块土地,分割成若干块,出租给个人家庭用于种植。如发现荒芜,则立即收回。
社区农圃在芬兰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了,可以追溯到芬兰赢得独立的1917年。芬兰最早的社区农圃是1916年在坦佩雷市建立的,至今仍在使用。如今社区农圃遍布芬兰全国各地,即便坐落在北极圈以南仅6公里的北方城市罗瓦涅米也不例外。
农圃里可以种植各种各样的作物,包括土豆、胡萝卜、草莓、番茄、各种药草、甚至苹果树等等。多数种植区里都种着一排排不同种类的花卉和装饰性作物。在许多社区农圃里,每个种植区还有一座小木屋。
社区农圃对环保很有利。尤其对于城市居民而言,这是在大自然里度过美好时光。许多人骑自行车或步行前往自己的农圃,使用自然的栽培方法。社区农圃生活还拥有一些其他重要的特质,就是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烹饪,孩子玩耍的空间等等,园丁们把在种植区里养花种草当作一种休闲放松的活动。
种植区属于私人领地,进入需要征求许可。
这是一家四口,父亲负责烧烤,母亲带领孩子们在劳作。父亲还非常热情的邀请我吃烧烤,征得同意,拍下了孩子们。
有人说,赫尔辛基的一天从咖啡开始。
咖啡是芬兰人生活中很重要的元素,咖啡销量在世界数一数二。市内到处都是咖啡馆、咖啡店和烘焙店。在这里没人会去点算你究竟喝了几杯。这里甚至还有一份赫尔辛基特色咖啡指南,罗列了所有可以坐下来喝一杯上佳咖啡的惬意去处。
芬兰人爱喝咖啡也爱喝酒,从咖啡店到街头的露天酒馆,有三五成群的,有独自一人的,安静的占据一方,面前一杯香槟或红酒,幽幽的喝一下午。
他们仿佛有喝不完的酒,品不完的咖啡,挥霍不完的品尝时光。但他们喝酒很优雅,不贪杯,不吵闹,而是一边喝一边轻声细语的聊天,或者安静的坐在那里享受阳光。他们桌前除了酒或咖啡之外,往往只有一本书或一张报纸,很少有人看手机、看电脑。
如果可以,我想在慢游中探索到内心的答案,不用去追赶时间。
在古老的有轨电车道旁漫步,或是街边咖啡馆里呷一口飘香的咖啡,想象着,或许在百年前的某一天,也有此番情景,此番模样。
坐在街头的咖啡馆,静静的喝一杯咖啡,欣赏人生百态的过往,不用行色匆匆。忽然觉得,原来安静是那么的舒服,美好。
为了街拍,躲在一个没人的角落,拉长镜头快速按下快门。
芬兰人的幸福感和疏离感是相辅相成的。他们不爱社交,极度注重个人空间。他们与人的交际,绝对是有礼貌,但不过分亲切,他们更喜欢有品质、有格调的独处生活。
芬兰人为人处事比较内敛,他们习惯的生活方式是跟别人保持一定距离,不太喜欢表面上过渡热情,但如果认你为朋友,就会对你特别好。芬兰人不太注重外表,不以衣着取人,所有人的穿着都很朴素,他们更多的是从内在素质去评判一个人。
因为低调安静,重视维护私人空间,因此,常常会看到,公园里的椅子有很多是单人椅,且角度摆放确保相互看不到对方。在餐厅吃饭,人们会尽量分开坐在每桌最远的一头。
“岁月静好,请勿打扰”。
有芬兰人在网上提醒准备来玩的游客:“乘公交车时,如果还有空位,就永远不要坐在别人旁边,因为对方会觉得非常不自在。”公交车上,如果只有双人座位有空位,芬兰人宁愿站着也不去坐。
在芬兰的公交车站,一眼可以分辨本地人和外地人。外地的游客喜欢三三两两站在一起,边聊天边等车。而芬兰人排队,则会自觉地与前面一个人保持差不多二米的距离,简直像丈量过一样,如果候车棚有二人,必定是一头一位,第三位宁愿淋着雨雪也不会在同一个屋檐下,这真是社交恐惧式排队。
距离是一种美,在这里得到完美的体现。
不知何时,芬兰人成了“高冷”、“孤独”、“精芬”的代名词。“精芬”,泛指像芬兰人一样话很少,不爱社交,极度注重个人空间的一类人。
芬兰人会善意地提醒大家:“在芬兰,绝对不要随便和任何人搭话。我们不是没礼貌,只是真的不寒暄。”不愿寒暄,和尊重有关。他们的国民谚语是“沉默是金,交谈是银”。他们认为,与其说些没有意义的话,那还不如一句都不说。
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不爱交际,沉默寡言只是特点,不是缺点,说不定还是优点。安静的人,注意力非常稳定,能够高度和持久地集中精神,专心致志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其实,敏感的人,往往都有良好的共情能力,能够细微地体察和感知他人的情绪和状态,不会随便麻烦别人,更受人喜欢。
芬兰人的内向绝不属于温软型的,他们真的也很会玩,而且是越极致越好。看似内向的芬兰人,玩起重金属乐队在世界数一数二。他们最爱在生活中找乐子,没有困难就给生活制造困难。世界背老婆越野比赛,扔手机大赛,光屁股游泳挑战....也就芬兰人才能搞出那么多花样。
这就是芬兰人,他们实事求是,不相信胡扯。他们不需要依靠别人获得快乐,更能享受独自的自由。回避,是芬兰人非常普遍的态度,没事儿离我远点儿,没事儿别跟我说话,已经成为芬兰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东西。
四季更替,万物轮回,人与自然,相互给予,相互奉献。关心环保,推动环保,笃实好学,从自身做起。
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路就是书,路外无书”。我在人生行走清单中寻求,需要做的,就是慢慢的走,仔细的观看,仔细的聆听,在静心静气的慢游中,去探索理想生活的秘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