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
(2015-09-08 09:42:49)
标签:
情感教学 |
分类: 教案学案 |
诗歌鉴赏(三)山水田园诗
学习目标:
1、掌握赏析山水田园诗的方法;
2、明确山水田园诗的鉴赏角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明确山水田园诗的鉴赏角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识连接
1、了解山水田园诗
2、技巧方法
①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④山水田园诗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二、导引总结
(一)(2007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问:“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案:
总结一:
(二)(2007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阮郎归·初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问: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
答案:
总结二:
三、课堂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杨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杨州。
注:唐开成二年,诗人探弟病寄居杨州禅智寺。后因歇假逾期而离职
简要分析本诗首联和尾联所表现的景象和使用的手法。
答:
四、回顾总结
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知识清单及导引题答案
学习目标:1、掌握赏析山水田园诗的方法;
学习重点:明确山水田园诗的鉴赏角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识连接
1、了解山水田园诗
2、技巧方法
①把握诗歌意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④山水田园诗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A、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B、把握和分析作者写景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远近高低相结合、点面结合、明暗对比、以小见大、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比兴手法的运用。
二、导引总结
(一)(2007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
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总结一:炼句+情感(解说句子+手法+情感)
(二)(2007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阮郎归·初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
赏析情景交融题,最重要的是说清作者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这一点说清了,得分要点也就抓住了。w.w.w.k.s.5.u.c.o.m
答案要点: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总结二:解说诗句+手法+感情
三、课堂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
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杨州。
注:唐开成二年,诗人探弟病寄居杨州禅智寺。后因歇假逾期而离职
简要分析本诗首联和尾联所表现的景象和使用的手法。
答:首联通过秋雨后嘶哑凄咽的蝉声和秋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透露出萧瑟秋意,以"蝉噪"反衬寺院的幽静,以秋雨秋风烘托寺院的冷寂。尾联写竹林西边秋风传来杨州的繁华市井中歌舞喧闹之声,反衬诗人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于写景之中暗含着诗人的身世感受、凄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