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专题——文言虚词(于、因、乃、何、为、与)用法

(2015-06-15 14:28:15)
标签:

教学

分类: 教案学案

课题

文言虚词

课型

新授课

编写人

 

课时

序号

 

课时

1

班级

 

使用时间

 

审核人

 

学习

目标

1、掌握常用的虚词(于、因、乃、何、为、与)意义、用法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

难点

熟练掌握虚词于、因、乃、何、为、与用法

经典例题

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在,从,到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⑤业精于勤、荒于嬉。由于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
7燕王欲结于君。与,跟,同
8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
9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比
10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件事上

11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于是,今天意思一样

规律总结

1.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课堂练习

判断加色虚词意义和用法

1、鹤鸣于九皋,声闻天  

  夫祸患常积忽微04湖南  

2、臣师射稽之讴又贤癸      

   故燕王欲结君         07湖南   

3、蛟龙潜于其中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13山东    

经典例题

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1、变法者因时而化。 依照、根据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依靠、凭借
3、不如因而厚遇之。
4、因击沛公于坐。趁着,趁此
5、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经由
6、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因为
7、因拔刀斫前奏案。于是
8、相如因持璧却立…… 
9、于今无会因。 原因,缘由,机缘
10、蒙故业,因遗策。 沿袭

规律总结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3、动词,承袭

课堂练习

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

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3。其常4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5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许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8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10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1、 介词,可译为根据2、 动词,可译为沿袭

3、 名词,可译为原因4、 介词,可译为趁着

5、 副或连,可译为于是6、 介词,可译为凭借

7、 介词,可译为经由8、 介词,可译为通过,经过

9、 介词,可译为因为10、连词,可译为因为

经典例题

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表示顺承,可译为“就”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臣乃敢上璧。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6、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
8、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9、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规律总结
 
课堂练习
指出下列各组字用法是否相同
1、  乃以上客礼之       于是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3湖南)    竟然
2、  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13天津) 连词 于是、就

经典例题

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代词 作谓语,表原因“为什么”“什么原因”等。

2、大王来何操        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东西)”。

3、然则何时而乐耶?    作定语,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常用来表示询问,可译为“什么”

4、徐公何能及君也     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5、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常与“其”连用。

6、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何如】常用在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什么样”

 7、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若何】【何若】【若……何】和【奈何】【何奈】【奈之何】用法相同,表示询问怎样处置,可译为”怎么” “怎么样”“对……怎么样”“把……怎么样”等。

规律总结

 

课堂练习

指出下列各组“何”字用法是否相同

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什么

如太行、王屋何?  怎么样

2、 豫州今欲何至?   哪里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什么原因

3、汝何故疏我   (13北京)  什么

吾何功哉

经典例题

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替、给

2、如姬为公子泣     对、向

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因为

4、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谁为大王此计者    献出

6、如今人方刀俎,我为鱼肉   成为、是

7、昂其直,居为奇货    当作

8、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认为

9、我为鱼肉,何辞为?  

规律总结

 

 

课堂练习

指出下列各组“为”字用法是否相同

1、汝亦为此恶行乎       (13天津)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为国以礼       治理

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为君翻作《琵琶行》         替、给

经典例题

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1、失其所与,不知     结交

2、则与斗卮酒       给 献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和  连词

4、微斯人,吾谁与归    同、 和   介词

5、无乃尔是过与    通“欤”,吗

规律总结

课堂练习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献给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相处

孰与君少长               

岂非士之愿与?                  

回顾反思

 

 

 

 

 

 

 

 

 

 

 

 

 

 

 

 

 

 

 

 

 

 

 

 

 

 

 

 

 

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

 

 

 

 

 

 

 

 

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独立完成

 

 

 

 

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

 

 

 

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独立完成

 

 

 

 

 

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完成

 

 

 

 

 

 

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独立完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