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诗歌鉴赏——情景关系
(2015-06-03 08:49:53)
标签:
文化教学 |
分类: 教案学案 |
诗歌鉴赏——情景关系知识整合清单
一、常见的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
二、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三、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因景生)、对比、衬托、托物言志、象征、抑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动静互衬等
◆特别提示:情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⑴情景关系的具体表现: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正衬
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
例如;①以乐景写乐情:“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析】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盎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情有独钟。
②以哀景写哀情:“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析】此写景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③以乐景衬哀情:“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④以哀景写乐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析】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
(2)怎样写景:a.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方面的描绘;b.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绘;c.动静结合;d.正侧描写;e.虚实结合;f.细节描写;g.白描。
(3)积累常用词
①意境常用词:雄浑壮阔,高远辽阔,雄浑壮丽,宏阔苍凉;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冷寂荒凉,清冷寥落;恬静优美,清幽宁谧,自然和谐,细腻朦胧;繁华热闹,绚丽热烈等。
②反映诗人心情(感情)的词语:愉快、欢快、激动、喜爱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和沉郁、忧愁、怨恨、徘徊、惆怅、沉痛、悲愤、哀伤等。
(4)考题提问方式:
①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②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这首诗。
③某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④某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对某联做以赏析?
编号 |
12yw039 |
课题 |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景与情的关系) |
周次 |
|
||||
主编人 |
|
审核人 |
|
审批人 |
|
课时 |
2 |
||
姓名 |
|
班和组 |
|
组评 |
|
师评 |
|
||
学习 目标 |
知识目标:了解常见的表现手法,识记景与情关系的种类。 |
||||||||
技能目标:准确判断景与情的关系,牢记答题步骤,规范作答 |
|||||||||
情感目标:克服浮躁心理,耐心揣摩诗歌情境,领悟作者情感。 |
|||||||||
学习 重点 |
准确判断景与情的关系,牢记答题模式,规范作答 |
||||||||
学习 难点 |
准确判断景与情的关系,牢记答题模式,规范作答 |
||||||||
学法 指导 |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
||||||||
学习过程 |
|||||||||
文本 研读 |
一、一、检测知识清单识记情况:
1、九种修辞:
2、表达方式:
3、表现手法:
4、情景关系: 二、阅读下列诗歌,试着总结情景关系类的答题模式。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行即兴
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步骤一】这首诗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1分);
【步骤二】诗人抓住了野草、溪水、山花、鸟语意象,描绘了一幅城下野草生长茂盛,潺潺溪水东流又折向西,山花烂漫,却无人观赏,任其自开自落,鸟语婉转,却自鸣自听的画面,营造了寂静、荒凉的氛围(3分);
【步骤三】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本诗句句是景,句句含情,情景交融,优美的景色描写更加衬托出作者当时悲凉的心境。(2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问: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步骤一】上阕运用了以哀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1分);
【步骤二】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霏霏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景象,勾勒了一幅百花凋零的暮春画面,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氛围(3分)
【步骤三】表现作者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从而达到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目的(2分)。
|
||||||||
问题探究 |
情与景关系类诗歌的答题模式:
步骤一、明手法(准确指出景与情的关系)
步骤二、阐运用(结合诗句内容解释)
抓住什么意象
形成什么画面
营造什么氛围
步骤三、析效果(点明描写效果及传达出的诗人情感)
景情同向,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使感情更加有感染力
景情反向,愈见其哀或乐
规范答题模式:
①本诗运用了……表现手法;
②诗(词)人抓住了……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渲染)了……氛围(气氛);
③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本诗(词
)句句是景,句句含情,从而达到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效果
或以乐衬哀(以哀衬乐),愈见其哀(乐)。
|
||||||||
检测小结 |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注:曹松是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人,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这首诗就是他连年滞留南海(郡治在今广东广州市)时的思归之作。 问: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对颈联做以赏析?
参考答案:颈联出句写晨景,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描绘了一幅羁留之地日复一日的凄清画面。(3分)颈联通过描写早角、残潮、霜、月等最能牵动归思的景色,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氛围,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归思之情。(3分)
颈联运用了以哀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抓住了早角、霜、残潮、月等景象,描绘了一幅城头晓角声起,晨霜消尽,夜晚护城河里潮汐尚未退尽,还荡漾着残月的影子的羁留之地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因连年羁留南海而产生的深切的归思之情,从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
||||||||
评 价 |
教师评价 |
等级评价A( )、B( )、C( )、D( ) |
|||||||
自我评价 |
等级评价A( )、B( )、C( )、D( ) |
学习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