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2015-06-02 08:31:57)
标签:
文化教学 |
分类: 教案学案 |
诗歌鉴赏——鉴赏古典诗词中的动静手法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动静手法指的就是在一首诗中既写动态,又写静态,两者互相映衬,形成一种情趣。在运用时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从考察角度看,动静手法常见如下几种:
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阔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④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⑤以静衬动: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⑥以动衬动:就是用运动的事物来衬运动的事物(包括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
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⑦动静互衬:就是即描写运动的事物又描写静止的事物,二者相互衬托。
如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境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又闹又静,烘托出一片浓郁的“丰年”喜庆气氛。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全词挑选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斗、夜雨、茅店、溪桥等典型的农村景物,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相映,构成了一幅夜色清幽、气氛恬静,富有野趣、丰收在望,欢快活泼、优美动人的江南乡村月夜图。
编号 |
12yw041 |
课题 |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
周次 |
|
||||
主编人 |
|
审核人 |
|
审批人 |
|
课时 |
2 |
||
姓名 |
|
班和组 |
|
组评 |
|
师评 |
|
||
学习 目标 |
知识目标:识记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
||||||||
技能目标:准确判断动与静的关系,牢记答题步骤,规范作答 |
|||||||||
情感目标:克服浮躁心理,耐心揣摩诗歌情境,领悟作者情感。 |
|||||||||
学习 重点 |
准确判断动与静的关系,牢记答题模式,规范作答 |
||||||||
学习 难点 |
准确判断动与静的关系,牢记答题模式,规范作答 |
||||||||
学法 指导 |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
||||||||
学习过程 |
|||||||||
文本 研读 |
一、一、【考点解析】 高考中常见的提问方式: 1、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2、这首词的上篇着重写景,请结合词句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3、词下阕的写景文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分析。 二、阅读下列诗歌,试着总结动静结合类的答题模式。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请从“动”和“静”的角度来赏析颔联和颈联。 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请从“动”和“静”的角度来解析这首诗。 |
||||||||
问题探究 |
动与静关系类诗歌的答题模式: |
||||||||
检测小结 |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诗文注释] 平:指水涨与地面平。檐楹:指塘边房屋的瓦檐、楹柱。
淡磨:轻磨拂拭。古代用铜做镜子,磨光后照见人影。淡,轻。磨,拭。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
||||||||
评 价 |
教师评价 |
等级评价A( )、B( )、C( )、D( ) |
|||||||
自我评价 |
等级评价A( )、B( )、C( )、D( ) |
学习反思: |
编号 |
12yw041 |
课题 |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
周次 |
|
||||
主编人 |
|
审核人 |
|
审批人 |
|
课时 |
2 |
||
姓名 |
|
班和组 |
|
组评 |
|
师评 |
|
||
学习 目标 |
知识目标:识记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
||||||||
技能目标:准确判断动与静的关系,牢记答题步骤,规范作答 |
|||||||||
情感目标:克服浮躁心理,耐心揣摩诗歌情境,领悟作者情感。 |
|||||||||
学习 重点 |
准确判断动与静的关系,牢记答题模式,规范作答 |
||||||||
学习 难点 |
准确判断动与静的关系,牢记答题模式,规范作答 |
||||||||
学法 指导 |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
||||||||
学习过程 |
|||||||||
文本 研读 |
一、一、【考点解析】 高考中常见的提问方式: 1、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2、这首词的上篇着重写景,请结合词句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3、词下阕的写景文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分析。 二、阅读下列诗歌,试着总结动静结合类的答题模式。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请从“动”和“静”的角度来赏析颔联和颈联。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 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请从“动”和“静”的角度来解析这首诗。 一弯峨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 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 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深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分析:前两句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 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
||||||||
问题探究 |
动与静关系类诗歌的答题模式: 1、 2、 3、 |
||||||||
检测小结 |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诗文注释]平:指水涨与地面平。 淡磨:轻磨拂拭。古代用铜做镜子,铜磨光以后能清楚地照见人影。淡,轻。磨,拭。 檐楹:指塘边房屋的瓦檐、楹柱。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以动衬静,作者“以动破静、愈显其静”,以动态的鲤鱼衬托静态的江月、风灯、宿鹭,烘托出种清幽静谧的氛围,描绘了晚上江面上一种江月相映、安谧平和的景象。 |
||||||||
评 价 |
教师评价 |
等级评价A( )、B( )、C( )、D( ) |
|||||||
自我评价 |
等级评价A( )、B( )、C( )、D( ) |
学习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