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
(2015-06-01 15:53:29)
标签:
文化教学教育 |
分类: 教案学案 |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知识整合清单
【自主学习】
常用表达方式主要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其中设题较多的是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
(一)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
a、描写角度:上下,远近,俯视仰视
b、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c、描写方法: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2、虚实结合3、动静结合4、点面结合5、白描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侧结合)——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2、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a、虚幻世界和梦境:《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了想像中美好的仙境。
b、回忆之景:《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展现了周瑜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
c、设想(想像)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雨霖铃》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
虚实结合的作用(效果):有时是相反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空间,突出的中心。
3、动静角度: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或相互映衬,使意境、形象和谐统一。例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歌的三四句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或以动衬静,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例如: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或以静衬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构成一种情趣。
4、白描: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例如: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二)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
1、直接抒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例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接抒发了作者不畏权贵的情感,塑造了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诗人形象。
2、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融情与景
①以乐景写乐情(正衬)——例:“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盎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情有独钟。
②以哀景写哀情(正衬)——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此写景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③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例:“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④以哀景写乐情(反衬)——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情。
(2)托物言志:咏物诗常见的手法,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色彩。
(3)借古讽今(喻今、伤今):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4)寓情于事: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寓于叙事之中。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5)用典抒情——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
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
编号 |
|
课题 |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一) |
周次 |
|
|||
主编人 |
|
审核人 |
|
审批人 |
|
课时 |
1 |
|
姓名 |
|
班和组 |
|
组评 |
|
师评 |
|
|
学习 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掌握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2、明确赏析诗歌表达方式的提问方式 3、明确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步骤,培养规范答题意识。 |
|||||||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总结规律,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成果——-方法总结——当堂检测——探究质疑 |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静心咀嚼古诗,提高审美情趣。 |
||||||||
学习 重点 |
目标2、3 |
|||||||
学习 难点 |
目标3 |
|||||||
学法 指导 |
自主学习 |
|||||||
学习过程 |
||||||||
自 主 学 习 |
【考点解析】 高考中常见的提问方式: 1、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某两(某联)句进行解析。 3、这首词的上篇着重写景,请结合词句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4、词下阕的写景文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分析。 【自主检测】 一、温故知新 1、常见的描写手法有哪些?
(1)描写角度
(2)描写内容
(3)描写方法 二、指出下列诗句运用的描写手法。 1、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2、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 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典题导练】 1、(2005川滇黔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2、(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琅琊溪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
|||||||
合 作 探 究 |
【方法引导】 总结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类试题的答题步骤。 总结表达方式类答题模式 |
|||||||
自 主 检 测 |
【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元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小桃红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蘋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1)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请从动静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4分) 2、(2010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清夜沉沉,暗蛩啼处檐花落。乍凉帘幕,香绕屏山角。 堪恨归鸿,情似秋云薄。书难托,尽交寂寞,忘了前时约。 ⑴这首词的上篇着重写景,请结合词句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秋夜景物的?(6分) |
|||||||
课上小结 |
收获 |
|
||||||
存在问题 |
|
|||||||
编号 |
|
课题 |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二) |
周次 |
|
|||
主编人 |
|
审核人 |
|
审批人 |
|
课时 |
1 |
|
姓名 |
|
班和组 |
|
组评 |
|
师评 |
|
|
学习 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掌握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2、明确赏析诗歌表达方式的提问方式 3、明确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步骤,培养规范答题意识。 |
|||||||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总结规律,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成果——-方法总结——当堂检测——探究质疑 |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精心咀嚼古诗,提高审美情趣。 |
||||||||
学习 重点 |
目标2、3 |
|||||||
学习 难点 |
目标3 |
|||||||
学法 指导 |
自主学习 |
|||||||
学习过程 |
||||||||
自 主 学 习 |
【考点解析】 高考中常见的提问方式: 1、某句在写景上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 2、试分析这首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3、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诗人情感的?请作简要分析。 【自主检测】
1、在抒情方式上,有
2、请写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手法。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2)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3)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4)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 (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典题导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绝句二首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本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这首诗。 2、(2009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行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行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 小雨初晴迴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小。 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注释:作者因苏轼遭文字狱而受牵连被贬谪外放,七年后才回到汴京,妻子早已病故,自己也已垂老,这首词写于他回到汴京时。 把上下阕对照读,这首词主要是运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来抒情的?试作具体分析。(5分) |
|||||||
合 作 探 究 |
【方法引导】 总结情景类试题的答题步骤。 |
|||||||
自 主 检 测 |
【巩固训练】 1、(2011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题。
琅琊溪①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20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日京中有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释】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第二年春天,他叉伴驾回到西都长安。游秦,此处指游长安。②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1)本诗颔联写景传情,含蓄而精妙。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该联。 4、(05年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4分) |
|||||||
课上小结 |
收获 |
|
||||||
存在问题 |
|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一)
【典题导练】
1、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2、参考答案: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步骤二)。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步骤三)。
【方法引导】
1、动静结合:第一步: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第二步:什么是动和静,动和静分别写什么;第三步:本诗动和静的关系及表达作用
2、虚实结合:第一步:手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第二步: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第三步:虚实结合的妙处:表达……情感;使……形象更丰满;使……感情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丰富了诗歌内容,扩大了诗歌意境,营构了一种朦胧迷离、亦真亦幻的境界。
3、答题步骤:步骤一: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步骤二:结合诗句内容解释这种手法是怎么用的步骤三:阐明此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这种手法如何有效地描绘怎样的景、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巩固训练】
1、参考答案:这首小令头两句写出江面水影浩白如绢,属静景描写,最后几句“吴歌……惊起白鸥眠”,则显出动景,首尾动静呼应,和谐统一。(如写出“第三句写视线之内只见几行大雁在天空飞行为动景,与前两句的静景描写和谐统一”,亦可。)
2、答案一: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答案二:整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相思之情。词的下片写抒情主人公灯前写信的细节,是实写;写抒情主人公“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的内心活动,是虚写。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把一个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哀婉复杂的心理刻画得细腻感人。
答案三:整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相思之情。词的上片写抒情主人公伫立“西头”,隔着“江水”“烟树”远眺“江东路”的情形,是实写;“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是虚写,现实生活中无法与亲人团聚,便希望通过梦境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的愿望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大江。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望眼欲穿、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①按照由户外到户内,由远及近的顺序(1分),描绘了秋景的幽静(1分);
②听觉、嗅觉、视觉(1分):“蛩啼”“檐花落” “乍凉帘幕”“香”等意象从多种角度写幽静的秋景,写得有声有色(1分);
③以动衬静(1分),借寒蝉嘶鸣,反衬出秋夜清冷的气氛和孤独寂静的境界。(1分)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二)
【典题导练】
1、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此诗描绘了一幅明镜绚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精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3、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以上阕的乐景反衬下阕的哀情;(2分,答“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均可)初晴晚照,金翠楼台,杨柳袅袅,嫩荷无数,赏心悦目,令人留连;但词人对之只是“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境况凄凉孤寂,苍茫暮色与垂老之人,令人悲徊不已。情景之间形成强烈反衬。(或“写景设色愈是富丽,就愈反衬出词人心情的黯淡凄凉”。)(2分)
【巩固训练】
1、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流、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2、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3、本诗颔联以乐景衬哀情。上林苑里鲜花盛开,细柳营前柳枝新绿,本是乐景;“徒”“漫”二字表明没有亲友一同欣赏,面对此景比没有美景时更增哀情。
4、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