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鉴赏诗歌语言——炼字炼句

标签:
教学情感 |
分类: 教案学案 |
http://s1/mw690/0065LBK2zy6SAwr5bLG40&690
编号 |
|
课题 |
鉴赏诗歌语言——炼字炼句(生用) |
周次 |
|
|||
主编人 |
庞焕英 |
审核人 |
|
审批人 |
|
课时 |
1 |
|
姓名 |
|
班和组 |
|
组评 |
|
师评 |
|
|
学习 目标 |
1、明确相关常识 |
|||||||
2、理清答题步骤,掌握答题的规范格式 |
||||||||
3、引导学生读懂诗歌,进而提高鉴赏诗词语言的能力 |
||||||||
学习 重点 |
理清答题步骤,掌握答题的规范格式 |
|||||||
学习 难点 |
读懂诗歌,进而提高鉴赏诗词语言的能力 |
|||||||
学法 指导 |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检测 |
|||||||
学习过程 |
||||||||
自 主 学 习 |
一、理解相关概念。 1、温故 (1)古诗词的语言特点是
(2)古诗词中特殊词序出现的原因是
(3)鉴赏古诗词时值得注意的三种词是 2、知新: 炼字炼句型诗歌鉴赏的提问方式 (1)炼字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 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前人认为,某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3、某个字(句),可否用“*”替换 为什么? (2)炼句1、问:颈联两句,白居易称赞它为“神妙”,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2、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二、导引试题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3、2006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注释:1、端居:闲居。2、 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字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
合 作 探 究 |
1、炼字题答题步骤: 2、炼句题答题步骤:
|
|||||||
自 我 检 测 |
1、(2013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问:颈联两句,白居易称赞它为“神妙”,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4、高考题展示(05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5、、2013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
|||||||
小结 |
收获 |
|
||||||
存在问题 |
|
|||||||
编号 |
|
课题 |
鉴赏诗歌语言——炼字炼句(师用) |
周次 |
|
|||
主编人 |
庞焕英 |
审核人 |
|
审批人 |
|
课时 |
1 |
|
姓名 |
|
班和组 |
|
组评 |
|
师评 |
|
|
学习 目标 |
1、明确相关常识 |
|||||||
2、理清答题步骤,掌握答题的规范格式 |
||||||||
3、引导学生读懂诗歌,进而提高鉴赏诗词语言的能力 |
||||||||
学习 重点 |
理清答题步骤,掌握答题的规范格式 |
|||||||
学习 难点 |
读懂诗歌,进而提高鉴赏诗词语言的能力 |
|||||||
学法 指导 |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检测 |
|||||||
学习过程 |
||||||||
自 主 学 习 |
一、理解相关概念。 1、温故: (1)古诗词的语言特点是用意十分,下笔三分。 (2)古诗词中特殊词序出现的原因是声律的要求 ,修辞上的特殊需要 ,兼而有之。 (3)鉴赏古诗词时值得注意的三种词是 动词 2、知新: 炼字炼句型诗歌鉴赏的提问方式 (1)炼字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 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前人认为,某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3、某个字(句),可否用“*”替换 为什么? (2)炼句1、问:颈联两句,白居易称赞它为“神妙”,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2、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二、导引试题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书灿在《唐诗笺注》中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甚妙,请简述其妙在何处? 答:“寒”表面天气或环境寒冷(1分),实际上是写因离别而引起的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感。(1分) 一个“寒”字形象准确地传递了诗人的一片离情(1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1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3、2006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注释:1、端居:闲居。2、 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字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答案: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花朵稀少。这里的“肥
”和“瘦
”,使用了拟人、借代的手法。词中把用来写
人的“肥”、“瘦”二字,如今却用来写 鉴赏点: ①景物特点:暮春时节,枝叶繁茂,百花凋零 |
|||||||
合 作 探 究 |
命题角度:赏析诗眼,分析诗中某个字、词的表达效果。重点考试词类是动词、形容词、数词、色彩词、象声词和叠词等。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炼字题答题步骤: (1)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炼句题答题步骤: |
|||||||
自 我 检 测 |
1、(2013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参考答案】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问:颈联两句,白居易称赞它为“神妙”,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这两句工整对仗,描绘了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争荣的图景(2分)。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和千帆过、万木春形成对比,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3分) 。诗中蕴含着社会人事新陈代谢的哲理(1分)。说其神妙决不为过。 4、高考题展示(05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答题要点: 第一步明确涵义:可略。 (答“雁别秋江去”一句更妙也可,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5、、2013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
|||||||
小结 |
收获 |
|
||||||
存在问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