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专题——文言文翻译

(2015-05-07 14:54:37)
标签:

教育

教学

分类: 教案学案

编号

12yw030

课题

 文言文翻译

周次1

第5 周

主编人

 

审核人

 

审批人

 

课时

2

姓名

 

班和组

 

组评

 

师评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能够说出有关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解题。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展示成果-合作探究-补充质疑-自我检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勤奋学习的精神。

学习重点

1.抓住得分点,判断句子关键点(关键词语、特殊句式)。

2.运用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

通过有梯度的练习训练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完成下列语段划线句子的翻译。

(一)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释】适:女子出嫁;   沃:浇;   昃:zè,(动)太阳偏西。

 

 

 

 

 

(二)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注释】佣书:抄书;志略:志向谋略

 

 

 

 

 

 

(三)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四)、顾炎武手不释卷

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注释】曲折:详细情况;坊肆:街市客店

 

 

 

 

(五)董遇谈“三余”勤读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六)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不逮:照不到

 

 

 

 

 

(七) 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炳:光明,点燃,显示、显现; 昧行:摸黑走路

 

 

 

 

 

(八)叶廷圭与《海录》

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注释】传写:抄写

 

 

 

 

 

(九)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文言文句子翻译时词语句子处理的基本方法

 

 

 

 

 

自我检测

小试牛刀

曾参不受鲁君邑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注释】致:封送

1、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曾子不受。

 

 

2、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3、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小结

反思总结

请你构建画出本节课知识的思维导图

 

 

 

 

请你总结

你的收获:

你的不足:

评价

教师评价

等级评价A(   )、B(   )、C(   )、D(   )

自我评价

等级评价A(   )、B(   )、C(   )、D(   )

文言文句子翻译知识清单

一、考纲聚焦

《考试大纲》规定:考生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其能力层级为B级。

二、考点阐释

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一直以来是高考文言阅读的重点。多年来,高考翻译题均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确实难以直译的情况下才酌情采用意译。因而,我们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翻译能力的培养,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翻译技巧,以便更好地驾驭这一题型。

三、文本研读:

从考查的方式看,翻译的评分标准是句子大意加重点词语,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文言句子中的关键实词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包括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置句,下面做一个总结。

(一)实词

1、通假字:通假字原本是古人在书中用同音字代替写成的别字、错字。高考考查的是在理解基础上的通假。因为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所以要注重平时积累。

  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 

2、 “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较常见,在以单音节词为主的文言文中更是普遍。     例如:若

  ①若为佣耕(你)《陈涉世家》

  ②若夫霪雨霏霏《跟“夫”连用,用在一段话开关用以引起下文》《岳阳楼记》

  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像,如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愚公移山》

⑤若听茶声然《好像,似乎》《核舟记》

3、古今异义  即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

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专指“妻子的配偶”。

4、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即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暗衬。

例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句中的“异同”用义偏在“异”,不在“同”。“逼迫兼弟兄”(《孔雀东南飞》)句中,逼迫刘兰芝的是“兄”,“弟”只起陪衬作用。

5、词类活用

古诗文中,实词的某个词属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是,某些词在进入句子以后,它的词性可以改变,它的用法、意义也随之改变,这就是词类活用。 

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

例如: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兄, 用对待……的方式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军,驻军

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 亲,亲近;远,疏远

(2)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活,使……活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认为美

(二)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1、判断句

(1)“……者……也”句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者”字句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3)“也”字句            例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为”字句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5)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无标志句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2、省略句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②省略谓语。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省略宾语。如:竖子不足与(之)谋!〈省介词后宾语〉 

④省略介词。如: 与燕督亢之地图献(于)秦王。 

3、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放在了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了宾语前置。其类型主要有: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如:

大王来何操(操何)?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许之)也。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至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4、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一般要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如“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而青于蓝。即青,于蓝取之,

5、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

+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或“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  ɑ.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者〉

c.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  

有时,文言文中,也可以用“中心词+之+定语”的形式表示定语后置。如: 

 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6、主谓倒装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不仁哉!梁惠王也 。

(三)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1.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前后的句子。(关注语境)

2.找到句子的特点,即得分点。(得分点:重点实词、通假字、、活用词、多义词、古今词、特殊句式)

3.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句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句子翻译(师用)

自主学习课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说出有关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解题。

情感目标:体会勤奋学习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抓住得分点,判断句子关键点(关键词语、特殊句式)。

 2.运用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解决问题。

过程

一、写出句子翻译的三个步骤

1、

2、

3、

二、完成下列语段的翻译。

(一)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释】沃:浇; 昃:zè,(动)太阳偏西。

译文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注释】佣书:抄书;志略:志向谋略;

译文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三)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译文:

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掉让他离开。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四)、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注释】曲折:详细情况;坊肆:街市客店

译文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五)董遇谈“三余”勤读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六)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不逮:照不到

译文:

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七) 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炳:光明,点燃,显示、显现; 昧行:摸黑走路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八)叶廷圭与《海录》

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注释】传写:抄写

译文:

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遗憾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九)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译文: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

 

三、小组讨论:

文言文句子翻译时词语句子处理的基本方法

明确:

1.  留  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如: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换   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等。

3.删  有些虚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4.补   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增补,使译文显豁通顺。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5.调  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如:甚矣,汝之不惠!

6.缩   即对文言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如: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贾谊《过秦论》)

四、画出本节课知识的思维导图

 

五、小试牛刀

曾参不受鲁君邑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注释】致:封送

1、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曾子不受。

 

2、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3、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大片土地,曾子坚决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的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