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赤壁赋》解读论文

(2015-04-07 17:01:51)
标签:

教学

教育

分类: 论文札记

.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承《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这三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经过必修①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有如下三方面的需要: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

3、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三、学习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立如下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四、学习难点和重点:

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了解本文景、情、理统一的特点;在充分地把握与鉴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教学难点:

    深入分析文章中蕴含的哲理,并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五、学习方法。

    1、总体思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2、独学、群学,注重合作探究,教师适当点拨。

    3、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六、教学课时: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文体及创作背景。

2、朗读课文,注音、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3、熟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第一课时  知人论世,美读成诵,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一、导入课文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苏东坡传·序》(投影展示)

    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二.简介苏轼及其创作《赤壁赋》的背景:(交流预习成果)

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三、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四、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第一段写苏子的乐,乐由何来?——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苏子愀然,缘何而然?  ——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段客诉悲情,悲自何生?  ——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段杯盘狼藉,为何如此?  ——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研读苏文,走近苏轼 (研读12段)

    (一)疏通文意,强调重点字词的解释,疑难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二)学生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赤壁之景到底怎么样?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独学、交流)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

    明确: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3.“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

    明确:“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4、老师总结

    第一段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并抒发了作者对此景象的感受。可以看出,苏轼在刚刚开始游玩的时候的情感基调是——乐。

    5、文章第二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概括。感情色彩是怎么变化的?

    明确:主要内容是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6、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7、那么这二段在文章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情感上由乐转悲。

8、背诵12

    9、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34

    一、复习式导入

    1、学生背诵第12段。

二、赏析第34

    2、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重点掌握文言知识——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思考:

    3.客面对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

    明确:①无枝可依② 英雄安在③人生无常 (悲)

4.⑴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 (讨论交流)

    明确:①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②从“物各有主”来提出要顺其自然。(说明: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适时加以点拨。)

    ⑵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

明确: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5、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明确: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6、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明确:这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能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作业:(小作文)

7、苏轼的人生感悟对你有什么启示? 请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

背诵34段。

第三课时   学习第五段 

    一、复习式导入

    学生背诵第34段。

二、赏析第五段

1、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重点掌握文言知识——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听了苏子的道理,客的心情如何?

明确:苏轼讲完了道理,“客”听了以后相通了,心中的悲意没有了,心情又变得舒畅起来,于是客喜而笑,客人开心地笑了,洗盏更酌,洗干净酒杯重新斟上酒。肴核既尽,荤菜和果品已经吃完了,杯盘狼籍,杯子、盘子十分凌乱,在船中交错地躺着,不知道东方天色已经发亮。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体现出充分的哲学思考后真正的超越。(全班齐读,读出感情)(乐)

三、再读课文,鉴赏艺术特色感受思想内涵,然后请学生给本课做个结语(5——10分钟)

    (小组交流总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播提示并对学生提到的别具特色部分反复诵读品味。)

    明确: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萧声的幽咽哀婉:“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科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仗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平白如话;以下直至文末,虽都押韵,但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易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四、结束语

    纵观苏轼一生,他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所必备的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能在仕途失意、人生进入低谷时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先生以此评价黄州时期的苏东坡,的确恰如其分。

    五、当堂背诵

    课后作业

1、拓展探究                  

将《赤壁赋》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作比较,寻找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然后交流。

   (参考:大致有“四同”:都是吟咏赤壁夜景,都联想三国英雄的豪迈,都与他们自身比照,都有人生短暂之叹。大致有“三异”:词写壮美之景,文写静美之景;词写成功的英雄,文写失败的英雄;词仅限于“江月永恒,人生如梦”的浩叹,而文有“物与我皆无尽”的超越,文更达观、更乐观。当然,同与异,只是相对而言或大致说来,其实往往同中有异,或者似异实同。如:写周郎,志满意得,写曹操,落荒而逃,看起来不同,但两者传递的信息是一样的——是非成败转头空,只有大江永恒,江月永恒,自然永恒。)

2、课后参考作品: 林语堂 《苏东坡传》 余秋雨 《苏东坡突围》

    3、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文章的情感脉络

第一段写苏子的乐,乐由何来?——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苏子愀然,缘何而然?  ——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段客诉悲情,悲自何生?  ——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段杯盘狼藉,为何如此?  ——忘情尘世的洒脱

    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