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铁生小传
徐铁生,江苏省海门市四甲镇四甲村人,1937年生。目前寓居南通市区。1955年毕业于扬州大学的前身之一、原第二机械工业部华东第二工业学校(暖气通风专业)。长期在国防工业设计部门和纺织企业从事有关专业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1955-1995),是我国最早的采暖·通风·空调技术人员之一,高级工程师。业余和退休后从事汉语方言和中国姓氏学的研究。1958年起开始发表有关方言的研究文章。是《海门县志·方言》(1996)的撰稿人;也是《南通地区方言研究》(2003)一书的主要执笔者之一和《南通历史文化概观》(2003)一书《方言》一章的撰稿人。曾应邀参加了在2001年和2003年举行的第二和第三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提交了题为《通东方言与金沙方言归属刍议—兼论两种方言的形成及其与南通方言的关系》和《通东方言与南通方言词语比较研究》的两篇论文。发布于2000年《苏东学刊》创刊号的《南通方言的形成及其与普通话的关系》一文,对南通方言的形成进行了探讨,因“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入选《中国当代思想宝库》。
自1977年开始收集资料到成稿,历时34年完成的《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已于201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约350万字,收姓氏条目31684条,是迄今收姓氏条目最多的姓氏辞典。另一部书稿《<百家姓>新解》,已于2016年1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历年来发表有100多篇有关汉语方言和中国姓氏学的博文,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引起广泛关注。
目前正在整理已故南通市著名作家钦鸿的遗稿《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增订本),预计2017年完成。
徐铁生著述简介
一、方言研究
1.《略谈江苏南通专区方音的声母》,载《方言与普通话集刊》第五辑,1958年。
这是作者正式发表的第一篇方言研究的文章,也是方言学界公认的第一篇用现代方法研究南通方言的文章。我当时的身份是一位采暖通风空调技术员(时年21岁)。文章最早注意到南通方言具有客家方言的一些语言特征,用官话的通用标准来衡量,它不应归属官话,提出了南通方言是方言岛的观点。
2.《海门县志•方言》,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本文是作者特邀为《海门县志》而作。全文8万余字,对海门县境内的两种方言,即海门方言和四甲方言(通东方言)作了简扼的介绍。介绍了这两种方言的音系、同音字表和两种方言对照的分类词表、语法举要。另外还附有海门地区常用的谚语、歇后语等。
3.《南通方言的形成及其与普通话的关系》,载2000年《苏东学刊》创刊号。
《苏东学刊》是南通师范学院出版发行的学术期刊,是《南通大学学报(社科版)》的前身。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对南通方言的形成进行了探讨。提出南通方言是在公元8世纪江南常州一带移民方言基础上受海陵方言的影响逐步向江淮话转化而形成的方言。著名南通籍语言学家王均教授在他为《南通地区方言研究》一书所写的序言中有关南通方言形成的历史即采用了这一观点。2004年,这篇文章因“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入选《中国当代思想宝库》。后来,至少被5家网络论坛(其中包括“北大中文论坛”)所转载,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对南通方言形成最详细的描述”,是“看见过的对南通方言讲得最清楚的帖子”。近年来研究南通方言的学者在论述南通方言时基本上都认同这一观点。
4.《南通地区方言研究》,鲍明炜、王均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这是一部南通地区的方言志。由时任江苏省语言学会会长的鲍明炜教授和时任国家语委副主任的王均教授共同主编。该书选择南通地区有代表姓的4种方言从语言特征上作了全面的介绍。全书约84万字。作者应邀撰写了其中四甲方言(通东方言)部分的撰稿。王均先生写了长篇的序言,其中有关南通方言的形成历史即由作者提供初稿并最终由王先生删定。王均先生作为南通籍的知名语言学家,对作者在《南通方言的形成及其与普通话的关系》一文中提出的南通方言的形成历史观点予以支持。关于南通地区方言的归属问题,他也支持将四甲方言(通东方言)和金沙方言单独立为吴语一个独立方言的观点。此书曾获2002(?)年江苏省社科成果二等奬。
5.《通东方言与金沙方言归属刍议—兼论两种方言的形成及其与南通方言的关系》,载第二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吴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这是作者2003年应第二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主持人许宝华教授(他是作者的同乡、学长)的邀请参加研讨会而写的一篇论文。文中提出了南通地区南通方言、通东方言、金沙方言3种方言同源,金沙方言是在通东方言基础上受南通方言影响下形成的兼具两种方言特征的过渡方言的观点。通过对通东方言和金沙方言两种方言语言特征的分析,提出将它们从以常州方言为代表的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中分出另立新的小片(我称之为金吕小片)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许多人(包括许宝华教授)教授的赞同。但是,后来在修订《中国语言地图》时,被主持江苏省部分修订的苏州大学某教授以这两个方言的人口比较少和通行地区小为由而否定,但他不得不承认通东方言和金沙方言与其他毗陵小片方言具有明显的差异。《中国语言地图》将浙江杭州一处方言单独立为一个方言小片,其通行地区比这两种方言小得多,明显地执行的是双重的标准。美籍华人学者敖小平博士在他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南通方言考》一书中高度评价了此文,他支持将通东方言和金沙方言单独建立方言小片,并在他的著作中多处使用了金吕方言的的名称。
6.《通东方言与南通方言词语比较研究》,载第三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吴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这是作者2003年为参加第三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而撰写的一篇论文。文章通过通东方言(四甲方言)和南通方言的词语比较,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两种方言的同源关系,从而也证实了南通方言具有吴语的底层,它是在公元8世纪江南常州一带移民方言基础上受海陵方言的影响逐步向江淮话转化而形成的方言的观点。
7.《南通历史文化概观》,新华出版社,2003
此书为集体著作,署名“黄毓任、
冒键等著”。作者是该书第二章《方言》的作者。文章中首先提出将南通地区的方言划分为7种方言,并扼要、通俗地介绍了这7种方言的形成历史和语言特征。
8.《南通方言研究综述》
这是应南通市地方志办公室之约为2016年版《南通市志》写的一篇材料,已被该志《方言》一章全文引用。该文共分8节,即《南通方言词语的搜集和整理》《方言调查》《南通方言语音研究》《南通方言语法研究》《南通方言归属研究》《南通方言的形成历史研究》《南通方言与其周边方言及通泰方言其他方言的比较研究》《方言志编写》《其他》,全面地介绍了截至2003年有关南通方言研究的状况。
二、姓氏研究
1.《南通地区姓氏调查报告》(为《南通市志》作)
这是1994年应南通市地方志办公室之约为第二轮《南通市志》所写的一篇有关南通地区姓氏情况的调查报告,将作为该志的一个篇章(《方言》)在全志正式定稿时被采用并出版。整理这篇报告前曾在南通市公安局查阅了全市7个区、县、市700多万人的人口资料,了解了这些区、县、市的姓氏情况,同时在南通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查阅了各区、县、市的少数民族姓氏。写这篇报告时,我还查阅了这些区、县、市的明、清地方志和一部分家谱。这篇文章中,不但介绍了这些区、县、市有哪些姓氏,还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姓氏情况,从而可以了解这些地区的姓氏演变历史。此文已在互连网上发表。
.2.《<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姓氏条目平议》,载2009年第2期《辞书研究》
本文对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的姓氏条目作了全面的评议。文章讨论了姓氏的简繁字、异体字姓氏以及同音字或音近字假借姓氏在辞书中如何处理的问题;对一些姓氏的注音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还提供了一批鲜为人知的一字多音姓氏和民间通行的自造字姓氏。
3.《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中华书局,2014年1月
本书收姓氏条目31683条,其中汉姓(汉族姓氏及少数民族使用的汉式姓氏)10522条,译姓(根据少数民族语言翻译成汉文的姓氏)21050条,译姓演变为汉姓的姓氏111条,是迄今收姓氏条目最多的姓氏辞典。本书自1977年开始收集资料到成稿,历时34年,七易其稿,参阅了大量各类文献资料,获得了大量有关姓氏的信息。释文博采众说,择善而从之。对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有关中国姓氏研究的成果,本书都尽可能有所反映。在博采众说的同时,编者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对包括先秦经典文献、二十五史和《广韵》《康熙字典》等韵书、字书,《姓谱》《元和姓纂》《姓解》《古今姓氏书辩证》《姓氏急就篇》《通志》《续通志》《皇朝通志》《万姓统谱》《姓觹》《姓氏寻源》《姓韵》等姓氏经典文献,以及权威经学家、史学家、小学家、姓氏学家的许多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
4.《百家姓》新解,中华书局,2016年12月。
本书对《百家姓》504个姓氏作了详细解读,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对《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因体例限止而未能充分说明的内容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对辞典的某些内容作了必要的修正。全书约80万字,将于201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三、其 他
《五山志•物产》,吴声和、严重明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五山指南通市5座山,即狼山、剑山、军山、黄泥山和马鞍山。其中《物产》一章由徐铁生执笔写成。文中对五山地区的物产,主要是名贵或稀有的动植物物种作了详细的介绍,实际上是五山地区的植物志和动物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