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凤堰古梯田 作者:他山之石

标签:
旅游 |
分类: 原创诗文 |
汉阴凤堰古梯田
他山之石
阳春三月,秦岭以北还在春寒料峭的冬日边缘,秦岭以南的油菜花已经开成了海,吸引北方的游客翻越秦岭来陕南踏访。深藏在秦巴山地褶皱里的汉阴县漩涡古镇,有一处山环水绕的清代万亩梯田——凤堰古梯田,这个时节盛放的油菜花,正在高低错落的层层梯田上演绎着金色的旋律,尽情渲染着漩涡古镇的春天。远古的造山运动,将汉江在此处改道南移,高高隆起的凤凰山就像一个美目流盼的处子,在巴山深处灿烂着,在春天的那头召唤着。云蒸霞蔚的凤凰山上,那梦幻般的凤堰古梯田,才是我心中期待已久的世外桃源。
尽管有汉阴的亲戚做向导,但我还是提前在百度上搜集了相关信息:凤堰梯田位于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是由一片片河谷地段的梯田群落组成,大小梯田连片1.2万余亩,分布在漩涡镇的黄龙、中银、茨沟、堰坪四村,但主要是由凤江梯田和堰坪梯田构成,因此合称凤堰梯田。据说是清代乾隆年间湖南吴氏家族迁徙至此开垦,在咸丰同治年间梯田初具规模,长期以来犹如世外桃源一般,静谧而不为外人所知晓。直到2010年前后,才被陕西省的文物旅游部门发现,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中国最美田园”。论时间,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可称为古梯田;论规模,尽管比不上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但在秦巴山脉,当属首屈一指,是目前秦巴山区考古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古梯田。汉阴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是我国北方第一个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古梯田为展品,以民风民俗为陪衬,保护和展示传统农耕文明生产方式的开放式生态博物馆。
http://s4/mw690/0065G100zy7gKGsqkG7b3&690清明前夕,迎着晨曦从汉阴县城驱车向南,去翻越海拔近1500米的凤凰山。沿盘山公路而上,沿途古木森森,小河相伴,重峦叠嶂,绵延挺拔的凤凰山,时隐时现,在云遮雾罩中就像进入了迷宫一般,有一种云深不知处的感觉。昏昏欲睡中,峰回路转,车已经翻越垭口,眼前突然豁然开朗,凤凰山主脊在这里分岔成两条巨大的山脉,中间夹着的山间盆地便是漩涡镇凤堰古梯田。此时云雾正渐渐散去,呈现在万道霞光下的正是一条镶满金色油菜花的山水画廊,一望无际的古梯田在脚下呈弧形荡漾开去。站在山巅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梯田,犹如天梯直上云端,万顷梯田若隐若现,阡陌纵横行云流水,炊烟袅袅的村舍散落其间;那一块块明镜般的水田,在蓝天白云映衬下熠熠发亮,农夫和耕牛悠然正劳作其中。这流光溢彩的梯田花海,望一眼便足以让人如醉如痴,山腰观景台上人头攒动,几十架专业相机和数不清的手机正将古梯田上的油菜花海纳入镜头。如果把油菜花作为一种被观赏的花,那绝对是属于百花园中的草根一族了,它默默将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中,与河流山川为伴,只会永远的扎根民间。单独的一花一朵并没什么看头,但是到了花季,成畦成片的金黄色铺天盖地的漫延开来,流金溢彩的油菜花成为盛开在凤堰古梯田上最美的春天。
http://s15/bmiddle/0065G100zy7gLXyZw860e&690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南人,油菜花的记忆伴随我的幼年一起成长,早已见怪不怪,但第一次在秦巴山区见到如此壮美的古梯田却让我震撼不已。细看这绵延数十里的凤堰古梯田,层层环抱着山脊,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大如曲池,小似新月,形状各异,各具特色,阡陌相连,高低错落,层层叠叠,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与勤劳;从高处远望,层层梯田曲线优美,或平行或交叉,蜿蜒在山峁上如春螺,山岚环绕时又似云塔,有几处古代寨墙堡垒掩映在山坳里,让人联想起福建永定土楼,更增加了几份传奇与神秘,便想迫不及待地去探访一番。看着脚下的古堡近在眼前,沿着梯田的盘山公路辗转回环却要绕行很远,我们就在画廊一般的油菜花海里穿行着,约莫半个小时终于到达古堡南门。这个堡寨叫冯家堡子,系清代冯氏家族修建的居住兼防御性设施,堡子平面近正方形,堡内房屋百余间。设计精巧合理,前、中、后院房屋前后贯通、左右相连,从院内任何一各位置都能通达到其它房屋。为保家守业,还修建了高达六米、厚四米石城墙,并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各城门上筑有炮楼,四道城门下由四条逃生通道相连,坚固的城防建筑,使冯家堡子易守难攻、坚不可破。在封建族权受王权保护的那个年代,冯家堡子以宗族聚落形式结族而居,用一道壮观坚固的城垣与外界阻隔,构成一个既相对封闭又相对独立的世界,堡内满足生活保障供给所需的各类加工作坊一应齐全,为冯家堡子涂抹了一层颇为浓厚的神秘色彩。我虔诚地观瞻着那些已经泛黄冯氏族谱,在我眼前逐渐清晰地呈现出冯家堡子的过眼烟云。冯氏先祖因躲避战争,从湖北麻城辗转逃难到漩涡镇东河村现冯家堡子所在区域,含辛茹苦、顽强拼搏,家境逐渐殷实起来,经过两代人的努力至乾隆57年建成该寨堡。但后来不知何故家道败落,因战祸匪患还是家族内乱已无从考证,随后族人迁出散居周边,现寨堡是在原址基础上恢复整修。
http://s12/bmiddle/0065G100zy7gKGBWvx13b&690http://s4/mw690/0065G100zy7gLMHqGpJ83&690
步出寨堡,行走在乡间田垄上,观赏着蜂飞蝶舞的油菜花,空气中弥漫着油菜花粉的甜美气息,心情自然会融入到大自然里,令人物我两忘,心旷神怡。梯田环绕的村庄,油菜花种植在村民的房前屋后,间或有明镜一样蓄满清水的冬水田是村民留作种植早稻或者寄插育秧的,青瓦泥墙的农舍院坝里,一对夫妇就在这样的风景里吃着午饭。男主人老吴介绍说,门前的田地就是他们家耕种。这附近原来有好几处古寨堡子,但现在居住在这一片的大都姓吴,他的祖上吴氏族人是清初“湖广填陕南”大移民中从湖南长沙府善化县迁来的,现在祖宗祠堂和牌位、家谱都在吴家花屋。吴姓祖上不仅带来了南方先进的农业理念和种植方法,还创造、总结出一套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比如旱季蓄水有堰塘,雨季排水有泄渠。从乾隆年间始,这片梯田经过十几代人营建,才成现在的规模,还有相当数量的古堰渠塘坝,他们把南方的农耕文明北移,与凤堰当地小气候完美结合,在这里山有多高、田有多高,水就有多高。200多年来,这里从没有发生水土流失以及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可以说凤堰古梯田集“山、水、田、寨、村、屋、庙、农”为一体,是天人合一的伟大杰作。它不仅是目前中国北方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清代梯田,更是湖广移民开发陕南的“活标本”和中国农耕文化的“活化石”。环顾四周,山梁上古木参天郁郁森森,渠沟小河水流淙淙,山顶茶园成畦,云雾缭绕,气候温润,“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也许就是吴氏先祖们最好的作答。
驱车来到距此不远的漩涡镇茨沟村,远远看到依山向阳的一处古宅院落,朱漆院门飞檐悬山,上书“大夫第”,这就是吴姓族人传说中的“吴家花屋”。据考证,吴家花屋是湖南长沙善化县移民吴氏一族于清代乾隆二十一年至咸丰元年年间迁徙陕南开发万亩古梯田时,留下的祖居。进得正门,见正房后面还有正房,前后竟有两个厅堂,正房后面为东西厢房,分前后院。正房为梁搭墙结构,厅房为抬梁式梁架结构,厅房和厢房有木板回廊。院内为两层阁楼,砖木结构,造形奇特,取材丰富,寓意深厚。院子、天井全部用石条砌成,花园成畦,鸟语花香,四季芬香。整座建筑上风上水,布局合理,气势恢宏,用料考究,做工精细,雕梁画栋,明窗明几,粉墙照壁,世人惊叹。吴家花屋为清代中晚期建筑风格,属湘派建筑典型代表,比冯家堡子大气考究,彰显着吴家声名显赫的官商身份。展出资料显示,乾隆至同治时期,曾发生太平天国起义、白莲教起义等历史事件,于是湖广大量向外移民,吴姓家族移居至漩涡镇,也把祖籍湖南的生活习性带到了新驻地。据考证,凤堰古梯田是吴氏家族在清咸丰年间最早修建,而后漩涡原住民也开始修建梯田,此后,梯田一天天往山上延伸扩大。湖南长沙吴氏移民凤堰后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吴家花屋一脉仅仅是吴氏移民后裔的代表,在众多的吴氏移民后人里,涌现了大量出类拔萃的优秀人物:入仕做官文治武功的大有人在,致力学识学富五车的不乏其人,经商富农富甲一方的无出其左者。他们的势力倾及一时,扩张至汉中西乡、安康紫阳一带;人口占凤堰区域的绝对多数;在凤堰及周边地区修建了一大批类似吴家花屋、太平寨等规模的大庄园、大寨堡。吴氏家族亦成为南山三铺范围内颇具传奇色彩的一大家族。
http://s1/mw690/0065G100zy7gKHpayVWf0&690南去不远就是汉江古渡漩涡镇,自古有“秦头楚尾”之称,明、清时期水运发达,商贾云集,又有“小汉口”之誉。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漩涡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多次被秦、楚争夺接替管辖,清乾隆年间大量移民,其中由湖南长沙迁入的吴氏移民垦荒造田、繁衍生息的过程实际上是清初“湖广填陕南”的缩影。遥想当年,湖广移民沿汉江逆水而上在此定居,他们的后代有的上山开垦梯田,有的外出经商做生意,或沿着子午古道将当地出产的漆、麻、耳、米运往长安,或沿着汉江水道将当地的茶叶、蚕丝运往荆楚大地。移民的迁徙带来了各自的风俗、美食和传统文化,巴蜀、荆楚、湖广、三秦,甚至岭南的文化都在这里能够寻找到根基。千百年来,它们仍以各自的形态存在着,并且相互碰撞、交融、渗透,在凤堰的古梯田群落里形成了这片诗意的栖居。
http://s8/bmiddle/0065G100zy7gKHgiWwf47&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