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她的眼睛》教学实录(下)/肖培东
原创 肖培东 语文深深浅浅之间 今天
三、作者很会讲故事?
师:有想法了没有?(学生点头)好,不急着说,前后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师:现在可以举手回答了。来,谁先说?来,你说,手举得特别高。
生12:前后环境反差强烈。在读完课文以后,我们知道了在第9段到第17段,描写的是地表上的美景,这和后面进行了一个对比,写出了地表的美好和地心的炼狱。(板书:前后反差)
师:这个发现好。你先给大家读读地表上的美景。
生12(读):这是高山与草原交界处,大草原从我面前一直延伸到天边,背后的群山覆盖着暗绿色的森林,几座山顶还有银色的雪冠。(读出环境的美感)
师:具体的美景还有多处。谁读读地心炼狱般的恶劣环境?
生13: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它们密密地挤在“落日六号”的周围,密得只有中微子才能穿过,“落日六号”是处于一个巨大的炼钢炉中! (读出地心的恶劣环境)
师:两个同学的朗读就形成了对比,这样的对比使得前后环境反差极大,还能够让这篇小说——
生(杂):情节更有波折,更让人回味。
师:也会更让我们去思考。还有什么讲故事的秘诀?
生14:我觉得对草原的描写非常生动,很吸引人。
师:描写上的文学功力。你找出来读读?
生14(读):是的,广阔的草原上到处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小花。“能近些看看那朵花吗?”我蹲下来看。“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我只好趴到地上闻,一缕淡淡的清香。“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
师:注意动词。感觉怎样?
生14:觉得很清新,也很真实,特别想去草原走走。
师:还有哪些段落?谁来读读?
生15:我在草原上漫步,很快来到一条隐没在草丛中的小溪旁。她叫住了我说:“我真想把手伸到小河里。”我蹲下来把手伸进溪水,一股清凉流遍全身……(很有感情地读)
图片
师:描绘草原上平凡的事物,小溪,小花,还有人物的细节描写,都很有诗意,很细致。我们一起美美地读。“我带着她的眼睛”,预备,读!
生(齐读):我带着她的眼睛在草原上转了一天,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 (板书:细节描写)
师:注意数量词,尤其是这个多次出现的“一”字,让我们看到了她内心的渴望。刘慈欣描写艺术给我们展示出的美。很会讲故事,还有吗?
生16:刘慈欣写文章逻辑性很强。
师:举个例子。
生16:故事情节很完整,对故事情节的描绘非常真实,带有自己的真实情感,让我觉得他很会讲故事。
师:这是一方面,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还会注重故事前后的内在逻辑。那我们再看看,刘慈欣在写文章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前后之间的关联性?你来说。
生17:小姑娘“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 就是说她对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件东西都很珍惜,因为她再也见不到这个世界上的美景了,所以这句话与后文陷于地心是有关联的。
师:对,这就是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前后关联,结构严谨,行文自有一种内在逻辑。这样的例子还有吗?(板书:巧设伏笔)
生17:前面小姑娘说“太怕封闭了”,还有第15段的“热,热得像……地狱”等,读来很有悬念。第38段做了解释:“飞船被裹在6000千公里厚的物质中, 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 连空间都没有, 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原来,她是在地心,回不来了。
生18:开头第一段写到一支失重的铅笔飘在空中,后面写“除了太空,还有一个地方会失重”。
生19:前面写小姑娘说“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后面才知道她困在地心深处了,再也不能返回地面了。
师:谜底,到了后面才被解开,这个时候我们就明白了铅笔为什么会呈现出一种失重的状态,她为什么看不到日出。前设伏笔,后有照应,前后关联,结构严谨,这也体现了同学们所说的逻辑性。好,很会讲故事,在哪里体现?那个男同学。
生20:这篇文章,“我”的情感一直在变化。一开始在被要求带上眼睛去度假,感到还很好奇,后来又被这个小姑娘在草原上面对这个世界的丰富感情感染,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后开始挂念起她,开始为她难过,不管走到天涯海角,觉得离她都不会再远了。
师:非常好!这既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又是人物情感性格的变化,读这篇文章,一定要注意。这也是一种反差,一种对比。“我”的情感的变化,也就使得这篇小说走向更深刻。读读“我”的变化。
生20(读):在我孤独寂寞的精神沙漠中, 那颗种子已长出了令人难以察觉的绿芽。虽然是无意识的, 当一天的劳累结束后, 我已能感觉到晚风吹到脸上时那淡淡的诗意, 鸟儿的鸣叫已能引起我的注意, 我甚至黄昏时站在天桥上, 看着夜幕降临城市……(教师板书:“我”来叙事)
师:小说用“我”来叙事,有什么好处?
生(杂):真实。
师:对,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更真实!一起再来读读文章最后一部分,感受“我”对她的真诚思念。
生(齐读最后一部分):在以后的岁月中,地球常常在我脑海中就变得透明了……有一个想法安慰着我: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
师:“我”对小姑娘的思念,其实也表现出她对“我”的影响,真诚,感人。很会讲故事,还有什么秘诀?
生21:他对很多科学的故事写得很真实,好像他参与其中了一样,或者这个事情真实发生过一样。
师:换句话说,作者很懂科学,他有严谨的科学知识,他又善于——
生(杂):想象,想象奇特。
师:科幻小说将科学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片奇妙而又合理的想象天地。选择一处来具体说说?(板书:“科”“幻”结合)
生22:文章这样说:“所谓眼睛就是一副传感眼镜,当你戴上它时,你所看到的一切图像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他就能看到你所看到的一切,就像你带着他的眼睛一样;它还能通过采集戴着它的人的脑电波,把触觉和味觉一同发射出去。”传感眼镜应该是又科学基础的,那个“我”带上她的眼睛去草原,应该是幻想了。
师:同学们,现实生活中的“我”和一个在地心6000公里深处的地航员,他们之间的对话联系在生活当中肯定不可能发生。但作者通过富有奇特功能的传感眼镜,合理想象,就让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有声有色地虚构了出来。这是多么有趣!科学与幻想的融合,给了我们更宽广的空间去思考。科幻小说,“科”和“幻”从何而来,还能再举例吗?最后一排的那个女同学,你来说说。
生22:第40段。“现在, ‘落日六号’内部已完全处于失重状态, 飞船已下沉到6300公里深处,那里是地球的最深处,她是第一个到达地心的人。”这里的“失重”“6300公里”都是有科学性的,飞船下沉到那里,我觉得是幻想的。
生23:还有那个小姑娘 “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也很科幻色彩。
师: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更有严谨的科学知识做支撑,整篇小说散发着浓浓的科幻味。我们就不再一一举例了。继续,作者很会讲故事,哪里看出来的?你来说。
生24:我还发现,文章中有很多细节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性格。
师:非常好,他说了一句“我还发现”。一个人读书,一定要有“我还发现”的味道。来,你具体说说看。
生24:比如说,第12段,小姑娘不让“我”折花,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很温柔的人。再举个例子,比如说第22段,小姑娘在哼着德彪西的《月光》,说明她很喜欢音乐,她可能曾经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师:关注到了细节,甚至小说中的音乐《月光》,小姑娘的形象就在我们的眼前呈现出来了。那读完以后,你觉得小说中的小姑娘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25:她是一个温柔、善良的人。
生26:她是一个乐观向上、命运又比较悲惨的人。
师: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26:她是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在草原上面一边欣赏地表的一些美景,一边又阻止“我”摘花,一边又说自己的感受,描述得非常生动,同时她又是在地底。
师:这个小姑娘很年轻,很热爱生活当中平凡的事物,她的乐观向上你说出来了。悲惨,又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26:她在体会这些美景的时候,所处的环境却是地下6300公里的地心,热得像地狱一样。
师: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她是为什么身处地心6300公里的地方?
生26:探险,“落日六号”在地底遇到了意外。
师:哦,顺着这个意外思考。这个小姑娘是个怎样的小姑娘?
生27:我觉得她是为了人类科技事业,她对地心的探索,她才会去到这个地方,然后发生意外,她有探险精神,她非常有牺牲精神,她很勇敢。
生28:她坚守岗位,敢于在封闭中继续工作,不怕牺牲。
师:所以同学们,以后的这么多年,她都得一个人在这个孤寂、封闭的世界里呆着,她还在不懈地做科学研究努力工作。她是第一,更是唯一!这么去思考,那就不能叫悲惨,而是——
生(齐):悲壮!
师:所以,这哪里是一个悲惨的生命?小姑娘身上,带着献身科学得悲壮得英雄主义色彩!这个生命,给世上诸多平庸带来壮烈的冲击感!年轻的生命,把自己交给了极其孤独的地心,忍受这么多的封闭与煎熬,只是为了完成探险工作。小姑娘,让这篇小说熠熠生辉!(板书:小姑娘形象)很会讲故事,还有没有?
生29:我觉得有些地方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师:很多的地方引起读者的共鸣,你就抓“共鸣”这个词来说。
生29:比如说,28段“她到底在哪儿”,这个时候读者的胃口就吊起来了,很想看下去了。
师:这种吊胃口,其实是说作者写小说很善于——
生(杂):制造悬念!
师:比如——(板书:制造悬念)
生30:标题就产生悬念。“带上她的眼睛”,谁的眼睛?为什么要带上别人的眼睛?
生31:怎么会带上她的眼睛呢?
师:阅读就这样被打开了。再浏览第一部分,说说还有哪些悬念。
生32:主任为什么要我再带一双眼睛去呢?
生33:这个小姑娘是谁?她为什么自己不能去度假?
生34:她为什么会穿着那么肥大的太空服?
生35:那支铅笔怎么会失重地飘?
生36:要去哪里,为什么她做出决定那么艰难?
生37:那起航前去过的地方在哪里?
师:小说也因此在我们的好奇心中推进。所以我们也更理解了科幻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科幻小说,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刘慈欣,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带上了“他”的眼睛,把“科”“幻”“小说”很成功地揉合在一起,让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的过程当中,感受到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力。
图片
四、带上她的眼睛,其实是带上她的?
师:这样,读到最后我们才明白:标题“带上她的眼睛”,其实是带上她的什么?换词语!
生(齐):心。
师:你来说。
生38:我觉得是带上“她的心”,一颗热爱的心。
生39:是带上“她对生活的热爱”!
师:哦,热爱世界的心,热爱生活的心,热爱事业的心!再来说!带上她的什么?生40:我觉得是带上“她的希望”。因为她在地底,她是很希望看到那些草原的花草,希望看到那些普通人习以为常的东西。
师:平凡的事物,我们一定要学会珍惜。带上她的希望,带上她对平凡生活的珍爱。你来说!
生41:我觉得是带上“她的向往”!
师:为什么呢?
生41:因为她现在身处地心已经是回不来了,但她还是依旧向往着回到地表过普通人一样的生活。
生42:我觉得她回不来了,但她并不抱怨,对探险事业依然热爱。
师:所以,这不仅仅是向往,更有一种奉献,一种执着。带上她的奉献,带上她的向往。继续,你来说。
生43:我觉得是带上“她的坚强”!
师:带上她的坚强,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44:她是在封闭的世界中,但她却没有告诉“我”,而是一个人承受着一切,而且在最后她的声音显得很平静。她愿意为科学奉献自己,她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
生(杂):带上她的孤独,带上她的微笑,带上她的乐观……
师:带上她的眼睛,带上她的心。最后那位小姑娘,你来说一说,课堂就要结束了。(生45很胆怯,轻声说,听不清)
师:你最要从这个小姑娘身上吸取的是什么?带上她的什么?你的声音很弱,你把声音拉高了,让我们明白你的心。
生45:带上她对这个世界的温柔。(声音稍高)
师:你其实已经很温柔了,我觉得你还需要一点勇敢。那就带上她对这个世界的爱和她的勇敢,请坐。
师(指着开始阶段的板书):所以,所谓带上她的眼睛,是带上她所有的“美好”,带上她对生活的“深刻”认知,带上她对科技事业的不尽的希望与热爱的心。愿我们都能带上——
生(齐):她的眼睛!
师: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