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师郑朝晖在建平学校文化中的成长(一)

(2020-05-02 22:42:22)

名师郑朝晖在建平学校文化中的成长(一)

天津滨海新区海滨教育中心 陈秀征

名师的成长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以对上海建平中学郑朝晖的成长做案例分析,寻求名师成长的规律。

一、水流千川归大海:对接大局发展

教改无论怎样改,都要围绕课堂教学进行,不然就不是学校的教学了。名师的成长要有可以扎根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课堂教学;学校文化的建设是为推动学校发展的,那也要紧紧围绕学校教学这个中心,守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所以,名师的成长就要依托甚至从属于学校文化的中心工作,紧抓课堂教学的这个核心。正所谓,成长的路又很多条,但路的尽头只有一个;正如,溪流汇成大河,大河奔向大海。名师的成长从来都不是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课堂,离不开学校,离不开学校文化氛围。

上海建平中学,在学校文化创建中:注重激发教师的职业激情,关注隐性文化,培育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新上海人形象。促进文化成长,培养学者型教师,使教师在文化修养中提升自己,濡染学生,立德,立言,修己,修人。提出出名牌教师的目标:提升学科素养,培养学者型教师,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目标,造就名学科、名师,力争推出有全国影响的名师1—2名,在上海市有影响的名师5—10名,争取学校1/3教师能够成为浦东新区学科带头人或学科骨干。并在出品牌学科、出系列课程的基础上,出研训文化:坚持“课改、师训、教研三位一体”的学校组织文化建设指导思想,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展示空间与舞台,积极探索旨在形成一种教师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学校文化。

郑朝晖,由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成长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上海市优秀园丁。上海市首届“十大”语文教学之星第一名,两岸名师澳门“论剑”第一名, 2010年全国“中语杯”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第一名。2011年被授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为建平中学副校长,语文教学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教学研究所研究员,慕课中心兼职教授。是建平中学这个成就人的沃土,激发和推动了他的成长。他的古诗文修养、书法造诣,他的坦诚热情,他的精研教学,他的儒雅风范,乃至他的对新事物的好奇与探索,都和建平的学校文化分不开。

单就成为学者型教师而言,看看他的语录,就知道他的胸怀和追求。“我从来不相信墙上写的!”,“目标与现实之间有矛盾,需要逐步去化解,但是最起码心里要有追求”,“制定目标要考虑到学生与文本的结合点”“最可怕的目标是维护教师的尊严”,“要为学生设计胖问题而不是瘦问题”,“一个课堂是否是学生的,不取决于教师讲了多少话,做了多少PPT,主要是看你的手段与你的目标是否匹配。不能用你的激情来代替技术,你们是带有激情的语文教学爱好者”。在主管教科研时,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教育科研干什么?校长的困惑在哪里,你的科研课题就在哪里”,针对学校发展的难点去进行科研,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添砖加瓦,是他努力并坚持的方向,也是在贯彻“课改、师训、教研三位一体”的学校组织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对语文课堂教学,他认为,理解文章的关键是抓住语言点,课堂教学设计要注重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挖掘文本蕴含的丰富矿藏,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发现之旅。他在松江二中上的示范课《师说》,追求风格简约,问题集中,一清如水,深刻挖掘文本,以写作目的为突破口,不断追问,体会“时”与“古道”的内涵,感受作品的逻辑力量,教学思路缜密严谨;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情感的推进,将文言文教学从落实字词转向整体文章阅读,真正感受文章之理趣和“韩潮”之风格。秉承了他一贯的教学特色,没有噱头,没有花头,不讲时代背景,不讲作者简介,不用多媒体,通过板书留下师生对话的痕迹,真正体现了他的“课堂上教师最辛苦的不是讲课,是听,是瞬间对学生思维做出判断”的追求。

离开课堂教学的土壤,任何名师之花都难以盛开;离开学校文化发展大局的河流,任何浪花都会成为一闪而过的泡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