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

(2019-10-31 09:50:38)

宋朝大慧禅师有两句经典:“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细细品来,方觉平日的喜乐那般粗糙微小,而平凡的生命若能予己傲然,予人关怀,那生命的质地才显出厚重深远之韵,洒脱旷达之风。

苏轼与陆游的诗词恰恰是这句经典的最好注脚。

两位词人分别借月夜孤鸿、离散杨花、傲洁梅花的形象托物寄怀,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卜算子咏梅》三首词中表达心境和志意,似点点微光,硬生生将黑暗逼仄的世界凿出一条缝隙,渗透多少生命之火,人格之光,令无数读者心有戚戚,辗转回味。

面对这样的文本,教者又该何去何从?可以逐篇品读:读出苏轼的孤高自许、幽独寂寞;读出陆游的不畏谗毁、坚贞自守;也可以从写作角度切入,揣摩咏物词的写作特点,由人及己,尝试借物言志的练笔……而周忠玉老师却另辟蹊径,站在“语用研究”的高度,整合群词,用慧心凝成诗词的灯火,擦亮物象、点亮课堂、更努力照亮学生成长之路。

一、同异相生,擦亮物象之美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是个例子”,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个例子。如何更有效地挖掘文本中最有用的语用资源?若确定文本的语用特质,这一问是最关键的一问。周老师将三首词整合,意图聚焦两位文人笔下所咏之物,体会咏物词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从而达到物我交融之境的写法。

《文心雕龙·物色》云:“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又云:“物以情兴、情以物观”,言简意赅,点出了咏物词的妙不可言。周老师自然深谙其中之味,设置了“比异——物各有性”、“求同——物我交融”为课堂主要教学环节,先带着学生在三首词里“埋头走了几个来回”,思索比较出物象的各自特点,并突出咏物词讲究以物为象,需择其特性。

但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词人需抓住物象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章。学生在周老师的启发下,既能扣紧关键词“无意”、“一任”读出梅花意象的孤高傲世;又能关照“驿外”“断桥”等荒僻环境,进一步感知生存环境恶劣;还能想象“抛家”却“有思”的杨花,氤氲出离散之苦。品析物象之“异”,老师适时点出咏物词“寓情于景”之特色,更渗透了咏物词“以物构境”的重要特点。所谓构境:“一般都以所咏之物为中心,取其关联事物作为背景来描写,以此营造氛围,烘托情思。”在群词比读中,“缺月疏桐”、“驿外断桥”等环境,均很好地烘托了作者的心境。

而”物以情兴、情以物观”,更是点出了咏物词的最高境界,即物我合一、托物言情之境。周老师也强调了品读咏物词之美,在于寻找到物象中那一抹与词人情绪最为契合的特性。

在“比异”之后,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物我”的相似之处,并辅以词人背景介绍,进一步擦亮物象,彰显物象更深沉的美。比如月夜孤鸿——“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如此的契合与呼应,自然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结合词人遭贬谪的经历,物我合一、互为补充,词中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二、收放自如,点亮课堂之灯

三首词本身韵味自深厚,整合教学无疑又对学生思维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设计教学活动,让课堂更清晰而有质地?如何给学生一些抓手或铺垫,让其从容拾级而上?周老师的课例,彷佛一盏明灯,光芒摇曳,照亮了课堂。

课例中有两处设计让读者印象深刻。

一处在“比异”环节:周老师如是设计:“如果你在QQ或微信发图文说说,你会选哪一种物?如何说?”一石激起千层浪,此设计深谙学生心理,与网络时尚无痕对接,激发了学生充沛的表达欲望。学生或选“梅花”、或选“孤鸿”,展开想象的翅膀,融入了环境与时间要素,自然“以物造境”,各谙其妙,甚至身临其境,生发共鸣。

另一处则是在“求同”环节:周老师在三首词里挑选了带有“无”和“不”的语句,巧建成群: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

周老师启发学生朗读句群,说说从这带有“无”和“不”的语句中,都看到什么。这也是余映潮老师常说的“扣住一词带动全篇”,即聚焦频繁的字眼,打通文脉,切入内核。果然,学生通过聚焦思考,看到了词人们的怀才不遇、无人怜惜;看到了词人们的愁与泪,恨与痛;更看到了铮铮傲骨与爱国志向,看到了“只有香如故”的荡气回肠,旷达心胸!课堂至此,“物格即人格”、“文格即人格”不言而明,学生们对咏物词的“物我合一”认识更深。

最后的“诵读”环节,周老师又潇洒放手,让孩子们纵情朗读,沉浸在咏物词空灵高远的意境之中。可以想象,如此收放自如的设计,孩子们的思维火花、朗朗书声,彷佛穿越了千年时空,如一米阳光,点亮了灵动的青春课堂。

三、春风化雨,拨亮人文之光

如何巧妙地把语用信息内化为生命养料?如何更智慧地平衡语用学习和人文教育的关系?王君老师强调:语用型文本侧重于汉语教育,其“语言训练”是显性的、直接的,课堂目标直接指向文本的某一种语言特质的认识和学用。这样的课,也有思想启蒙和情感熏陶,但这一块恰恰是隐性的、柔性的。

在周老师的课例中,苏轼和陆游的咏物词同异相生,各显其美,而在人文教育的渗透上,周老师也春风化雨,悄悄润湿了学生的心田。

在“比异”环节,一生语出惊人:“我是孤单而又不孤单的鸿……孤鸿的孤单体现在失群上,但是,他还有缺月相伴……就像苏轼的人生一样,长子陪伴在身旁,黄州百姓很敬重他。大约只有夜深人静之时才特别孤单。”周老师因势利导,拓展了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的描述,苏轼在黄州,生活孤寂自然难免,但苏轼最可爱的恰恰就是他在黄州的经历:“从文坛盟主、朝廷宠臣到成为开辟‘东坡’,开始独立自谋生活的农夫,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

这一番话,如同灯须轻捻,倏然有明亮的光影在潮湿黑暗的心灵角落摇曳。当学生们再谈论“东坡”故事时,定然有一份生命的洒脱与天真悄然相伴,融入成长。

课堂上,周老师还引入了苏轼的《水调歌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其自我宽慰,是一份豁达,在曲折微幽中也能体现旷达的心胸。这曾烂熟于心的经典词句,与苏轼的经历碰撞,与苏轼的咏物词辉映,再投射到学生的成长路上,也将投下一束微光——青春语文的教学理念是“教法就是活法,你怎么教就怎么活”,在语用的课堂上,周老师隐性地、柔性地拨亮人文之光,照亮少年之路。

“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再回过头读一读这经典,却又不仅停留在东坡与放翁的词作中,更看到了智慧又勤奋的周忠玉老师,在诗词群文教学中的不懈努力,匠心独运。正如这点点“红炉雪”,渐渐照亮诗词之美,照亮学生诗心,也照亮了更多一线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