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吉春亚:本真,语文教学永远的主旋律

(2019-01-15 23:25:00)
标签:

教育

分类: 高效课堂
吉春亚:本真,语文教学永远的主旋律

 

本真,语文教学永远的主旋律
原载于《江西教育》2014年第35期

记得是教改初期,因为年轻的激情与活力写了许多文章,借助刊物表达自己对“本真语文”的认识——感恩。教学刊物是激发我思考的动力,是我与大家相识的平台,是促进我成长的阶梯。从教30余年,每天都在讲台上,从一年级开始至六年级,循环往复,实践的经验告诉我:本真是语文教学永远的主旋律。

学科之本体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叶圣陶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的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其根本任务也正如叶老所说:“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个方面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
我想,如果按照“语言”和“言语”的理论,听说读写的活动及其结果,应该属于运用语言的行为和产物,即是与“语言”相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言语”。这么说来,“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言语”才合适。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言语生成——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的情况。
第一,“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为特定的教学对象。在生活中,我们读文章着眼点在于获取所反映的内容,是“得意忘言”的;但在语文教学中,目的不仅要注意在文字负载、传达的内容,更关注内容是如何表达的。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读文,认识上有所提升、情感上得到熏陶感染,更表现在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规律,并积淀语感。如学习朱自清写的散文《春》,不仅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风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识,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的,如何用切当的语言将情感表现出来的,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
当然不同年级的孩子的语文学习会有所侧重,低年级的侧重于识好字,写好字,学好词,读好文,写好话。中年级在继续巩固字词的基础上,侧重于表达能力方面培养的启蒙性实践,高年级加强揣摩文章表达方法的学习,不断增强篇章意识,注重文本的整体性。
第二,“言语素养”——“言语”与“精神”同构共生是本真语文教学境界的追求。这里的“同构共生”不妨认为是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心灵世界携手走向美妙的境界。这也就是说,既要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使之拥有适合年龄阶段的言语能力,又要完善和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使之富有情趣情思。

二、儿童之本位
儿童是生命历程的一个特定阶段,亦是人生之旅十分重要而且珍贵的驿站。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考虑到“小学”的学业水平及接受能力,还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灵感受和精神家园。
儿童的想象世界天地比成人更开阔,儿童的亲情感比成人更纯真。儿童的话语比成人更接近真理。正如弥尔顿说的“儿童引导成人,如同晨光引导白昼”。
所以教材必须求真、求善、求美,且要贴近不同年龄特点的童心。《有的人》作为“初识鲁迅”单元的一文来教授,学生读来有点莫名其妙: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成人、社会的复杂何以让孩子承担。不如从鲁迅的《故事新编》中选一篇更具亲和力的文章,让学生阅读。

三、课堂之真实
(一)课堂失真现象
用心看去,课堂中的失真现象不少,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以为是理所当然的。
1.读老师。老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体验感受,提问引路。一堂课中几个问题“环环相扣”,给学生的阅读过程造成了一种被动的强制性的外在环境。提问的结果,是学生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学生在这种背景下的阅读,读的不是真正的文本,而是老师的提问;读的不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而是老师对文本的感悟。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有学生的思考,但这是一种在老师提问背景下的思考,只是对“老师对文本的理解结果”的再思考,而不是学生作为主体自主阅读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对“文本本身”的思考。
2.读媒体。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尤其是在公开课上,过多的媒体预设使学生丧失了真实阅读的机会,学生应接不暇。其实学生的原始阅读与著名播音员的朗诵和教师提供的背景画面之间有较大的差距,而这个差距恰恰是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
3.说套话。课堂的套话也是屡见不鲜。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詹天佑》等,教师会套用如何评价这些人物的写话。运用得不合适会使学生勉为其难,可能会言不由衷地贴 几张成人化的标签。孩子毕竟是孩子,对一些历史伟人或英雄人物的评价,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要真正理解乃至感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二)何谓真实阅读
其一,阅读环境真实
真实的阅读环境应该是比较安静的,不做太复杂的课件,也不随意去给学生创设一种模拟的情景、画面,不随意宣泄自己的情感。因为在课外阅读中,没有人会喋喋不休地对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悟,得靠学生自己根据文字创设情景体会感受,将自己沉浸到文本中去,去寻找感兴趣的内容,去品味、咀嚼精彩片段,去体会人物内心情感变化……只有个体静心阅读的时间比较多,潜心感知教材的时间比较充裕,才能渐渐地培养和提高学生静思默想的习惯和实际阅读能力。
其二,阅读过程真实
我们都明白,当静下心来,打开一本杂志,翻看一些文章,便会发现真实的阅读总是从“被吸引开始的”,然后慢慢地沉浸到文章中去,被它同化或感动,接着在拨动自己心弦的地方反复咀嚼、品味,或发现问题,进而质疑,或记下自己的感慨或批判性地接受文本中的人与事及作者的观点。
其三,阅读的感悟真实
在我的课堂记录过这样的场景。《秋天》一文中有这么一个: “金风送爽”。学生提出疑惑:为什么把秋天的风说成是“金风”呢?
师:会提问题的孩子是最棒的孩子。让我们再仔细看看书本上的插图,想想你看到过的秋天,你一定能明白。(学生纷纷低头看插图,还悄悄地和同桌商量。)
生:我感觉秋风吹来,树叶变黄了,从树上飘下来,就像金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秋天就变成金色的啦!
生:秋风一吹,地上的稻子吹黄了,大地也变成金黄色的一片了。
生:老师,这下我知道为什么秋天也叫做“金秋”啦!
师:对呀!我们常常说——金秋十月!
生:我们还说“金色的秋天”呢!
师:呀——“金色的秋天”,多美的季节!
生:我们去秋游的时候,金色的阳光照在我们的身上,风吹着我,感觉秋天的风是金色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到了风的颜色。
师:你真是个神奇的孩子!老师相信你的眼睛!
学生的想象是合理、合情、诗意、灵动的……在孩子的眼里,“金风”原来具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在这个顺学而导的过程里,学生之间的思维得到碰撞,互相受到启发,这也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生命活动的乐园。

四、学生真提高
(一)目标明确
曾经为一位老师修改《临死前的严监生》的教案,她的教学目标是这样写的: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严监生吝啬鬼的特点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口语表达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增强学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我告诉她,这里有很多问题:第一个目标用语模糊不清,“把握”指的是什么具体要求,不甚明了,“体会”是内化的过程,没有外显的表现,两者显得“很假”;第二个目标“培 养……能力”如同在写课程标准,显得“很大”;第三个目标很不明确,读者误以为要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对所有的课外阅读文学名著,产生兴趣,显得“很虚”。准确制定教学目标 能使课堂教学有抓手,不至于南辕北辙。
我的想法:一是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描述,指示明确。教学目标强调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行为与教学目标的规定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才能算是真正完成了教学任务。二是从可检测的角度去表述,操作性要强。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中学生具体的学习结果,尽可能不使用或少使用“理解”“领会”这一类含糊不清的词语。如说“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不如说“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好是直截了当点明学会什么字、什么词、什么句,背诵哪段话,围绕某个意思写几句话或一段话,等等。
《临死前的严监生》可以这样修改:
1.能结合文中的注释和上下文说出词语的意思。简要说出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抓住“临死前”这个场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细致传神的描写。自己试着用几句话进行人物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最精彩的内容。
3.猜一猜严监生日常看似矛盾的行为,课外阅读《儒林外史》。
这样的修订,用语明确,易于把握,更有利于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二)环节简单
五年级《语文》上册有一篇课文是《新型玻璃》,课后有一个习题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自己发明的新型玻璃。怎么理解这个喜欢的方式?教材是例子。如果学生用脱离了教材的表达方式来写,那就没有必要学习此课了。因此这个喜欢的方式指的还是文本中的几种表达方式之一。教学时着意于这道习题,重点训练写段落。我的教学环节十分简单:
1.默写引入五种新型玻璃
2.学习品味喜欢的表达方式
通过学习,学生明白每一种新型玻璃的引出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方法:第一种,通过设置一个场景引出介绍防盗玻璃;第二、三种,用一个过渡句链接后,直接介绍玻璃的新型特点和作用;第四种,介绍玻璃的时候,先提出自己的愿望,然后写这样的愿望实现了;第五种,介绍玻璃时,先说遇到了什么困难,再说人们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每一段的方式都不一样,情景引入式、简明扼要式、作用揭示式、美好愿望式、展现问题式,表达不重复。
3.写自己发明的玻璃
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写驱蚊玻璃、透气玻璃、弹性玻璃、折叠玻璃、软性玻璃……介绍的时候,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做比较”的说明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只有三个环节,重点环节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自己发明的玻璃,“删繁就简”,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场景。这样的课堂充满智慧和创新,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
(三)为用而教
“理解”“积累”“运用”这三者之间不是并列的、同等地位的关系。理解、积累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而不是关键。 误以为理解了就自然而然地会运用,试图以理解来代替“运 用”,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代教学效果不好。以积累语言为重点,误以为积累得多了自然而然也会运用,这种认识也是偏颇的,积累的语言或者句式没有在实际中运用就是消极的,也就成了“死”的知识。衡量学生是否学会语文,不是看“理解”了多少语言知识和规则,也不能仅仅看“积累”了多少词语句子,而是看他是否能够熟练地“运用”。
1.为“用”而教,教材是例子
入选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可以看作是学生学习阅读、写作等的典范。仅举一例:《学会查“无字词典”》
师:爸爸是怎样解释“骄阳似火”的?请把文中的有关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学生读课文,用笔勾画相关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自己勾画的语句?
生:(读)你看,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师:请你们再仔细地读读这句话,爸爸解释“骄阳似火”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学生自由读句子)
生:爸爸是用他所看到的现象来解释“骄阳似火”的。
师:你们也能像爸爸这样用身边的一些现象来解释“骄 阳似火”吗?
出示句式:你( ),               ,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生1:你瞧,烈日当空,连马路上的柏油都快晒化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师:你是用马路上快晒化的柏油来解释“骄阳似火”的。
生2:你听,树上的知了叫个不停,喉咙都叫哑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师:你动用了听觉,用知了的叫个不停这个现象来解释“骄阳似火”。很好!
生3:你摸,水池里的水已经有些烫手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师:看来,你们已经学会查“无字词典”了,学会查“无字词典”真有意思!
2.为“用”而学,习得是关键
学而能用为真学。语文课要强调语文能力的“习得性”或者说“实践性”。读写的能力都属于智力技能。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在获得的途径上是一致的, 必须依靠个体反复多次的练习。听说读写等语文技能就像游泳或是踢球这些动作技能一样,靠教师分析规律、讲解要领有一定的效果,但真正要形成技能还得靠学习者自身反复的练习,同时必须保证一定的训练量。因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才能有效形成,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
(1)巧用活用学习方法
不同的年段习得的方法不一。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在认识、理解事物时往往要借助实物或形象。要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学习方法,具体地说,可借助形象物学习汉语拼音和简单的汉字,可先学会写字的笔顺及基本方法,可用形象记忆法、趣味记忆法、情境记忆法背诵课文,可学会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事物的方法,还可通过先想后说的方法,说、写完整的话、通顺的话、规范的话等等。就中年级学生而言,思维方式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有学会课前预习找疑点,学会有顺序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会用“摘句法”“归纳法”概括段意;学会用“理序法”“提纲法”“首尾法”背诵课文等等。而对高年级学生则采取课堂笔记记要点、课后复习抓重点的方法,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品味句子表达的好处等等。
学生有了学习方法,还应转化为一种能力。练习必须有连续性,没有连续性,学习者将无所适从,认知图式不能形成。同时,练习还必须有变化,只有经过变化的情境来练习,认知图式才能深化,策略才能灵活应用。
(2)多用多练积累词语
有些孩子读到小学毕业,运用语言的水平并不令人满意,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用来用去都是儿时常用的一些简单的词语,一些干巴巴的句子。问题不在于积累不多,而在于理解、积累的词句不能自觉运用。如何帮助学生完成语言学习过程中从“理解”到“会运用”的跨越,使更多的学生尽可能多地将阅读课文中学到的“消极语言”化为自己的“积极语言”是我们要重视的。如积累了古诗,就可以根据提供的情境写诗句。读课外书可以就积累的词语写一写造句,学过的生字在情境中默写等等。
(3)仿用创新表达方式
依据现行教材统计,小学生读过的300篇课文中的词汇量估计在7000个以上。至于这些课文中出现过的句式到底有多少,基于汉语词语组合的无穷变化,很难估计出它们的数量。但一般来说,所有这些文章应该包括了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基本句式。教学中我努力发掘语言表达方式。学习《金华双龙洞》不直接写空隙的小,而是用感受表达“小”的情景;学习《少年闰土》发觉,写人的文章印象最深的场景可以放在文章的开头;学习《为人民服务》后,可模仿“引用名言+对比生活现象+具体例子”说明观点;学《凡卡》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品味似喜实悲的结尾能给人强烈的震撼……不一而足。
   将视角瞄准语文的本体,把握语文的本质,彰显语文的价值,求真务实,语文教学就会变得简单而深刻,清晰而丰富,独特而生机勃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