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王崧舟:“却”原来妙无穷
我在大学给本科生上一门《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与案例分析》的课程。其中有一讲的专题是“观照语境:在关系和场域中解读”。
我以人教版三上的一篇课文《花钟》为例,从篇章语境、段落语境、句子语境三个层次解读了课文中一些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奥妙无穷的语言现象。
学生渐渐明白,我们阅读文本,其实注意到的不是一个一个的文字,而是文字与文字间的张力,是“文字流”;是“文字流”的张力所产生的“意义流”。
我们实际上总是力求整体地去把握篇章、段落和句子,也只有在整体中我们才能真正把握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下课的时候,我的科代表赵越佳同学找我讨论《花钟》一文中关于“却”这个字的解读,她说她有一些新的感悟。
课文原文是这样写的——
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案例分析时,我已经引导学生关注并讨论了这个“却”的含义:
第一,在语境中解读,我们发现这里没有转折的意思,因此,用上这个“却”字貌似不妥;
第二,既然“却”的出现跟转折无关,那么,这个“却”的意义和作用又是什么呢?
通过删去“却”字后在语境中的比较品读,学生明白:
第一,如果没有这个“却”字,那么,顺着语境文字流所产生的语势,文章应该继续写出晚上十点开的花、晚上十一点开的花、晚上十二点开的花,因为按照花钟所表现的时间完整性,应该是二十四小时才合理;
第二,而“却”字的出现,却让原本这一流动的语势停了下来。这个“却”,就像音乐中的休止符,又像播放器的暂停键,还像行驶中踩下的刹车。总之,“却”的介入,给文本接下去的留白作了语势上的准备;
第三,为什么要在昙花处停下来,形成一种留白现象呢?这就必须整体地把握这一段落的语境意义。昙花之前的实写、密集的写与昙花之后的虚写、空白的写,正好形成一种文字流的张力,于是,整段文字就有了一种特殊的节奏,“却”之前行气如虹,“却”之后悠悠空尘。
节奏,才是美的灵魂所在。
越佳跟我说,如果着眼篇章语境,特别是联系下文所写——昙花为什么会在晚上九点开花,这个“却”是不是还带有某种对昙花的偏爱在里面。
我有点惊讶,又有点迟疑。
但直觉告诉我,越佳的这个话题很有意思,于是,我鼓励她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
没过几天,我就读到了越佳发给我的这篇题为《“却”道天凉好个秋》的随笔。我很感动,也很欣喜:
第一,越佳对“却”的解读,精细精密精致,言之有理,自圆其说;
第二,越佳对“却”的解读,既丰富了“却”的内涵(语境涵义),又印证了观照语境、在关系和场域中解读这一法门的合理性;
第三,从来都是教学相长、而非一方压倒一方。只要机缘成熟,学生可以成为教师,教师可以成为学生。无论何种转化,要义只在各自的不断生长、不断超越。对于“却”字的精妙解读,越佳就是我的老师;
第四,我不仅看重越佳对“却”的解读,更看重越佳在解读背后所隐含的那种治学态度、生命境界。《诗经》上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又说:“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切磋琢磨,是一种治学态度;金锡圭璧,则是一种生命境界。
如果,我们治学、教学都能真实奉行这样的治学态度,都能如是追寻这样的生命境界,那么,语文教育为立言者奠基的美好梦想就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而已了。
以下是我的学生越佳写的《“却”道天凉好个秋》,略有删节。
一
这周王老师为我们解读《花钟》一文。
曾经看过一篇教案,分析的是《花钟》的课后练习,受先入为主的观念影响,我在文本解读时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第一段上。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这一段话里,修辞手法比比皆是,唯独“午时花”和“夜来香”落了空。尤其是这“夜来香”是种多么有特色的花,“凌寒独自开”,又香气袭人,我绝不相信是作者的笔头秃了写不出描摹它的句子。那么,“午时花”和“夜来香”的遇冷,只有“为求波澜”可以解释了。
一篇平白的文章也可能有它的味道,但总敌不过稍有波澜的文章。
这点波澜,是蜻蜓点水时的涟漪,是鲤鱼跃水的欢腾,是小舟在满湖荷花里撑开一道痕,为静美又添点活力。
二
王老师在解读这段文本时,又为我们呈现了这段文本的六层生命力,从用词的变化、句式的变化,再到语气的变化……抽丝剥茧,层层递进,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王老师提到了“却”字的妙处,引发了我的思考。王老师提示我们,“却”在此处仿佛一个暂停键,为何不继续说晚上十点开什么花,午夜开什么花?因为没有必要了,文意在“却”字已尽。
在课上,我没理解透这层意味,课后,朋友继续启发我:“‘下课了,有的人在打篮球,有的人在跳皮筋,而有的人,却在猜字谜。’这么一来,是不是没有继续描述下课情景的必要了?我们也都知道他接着要写什么了。”
我这才恍然大悟,也更加领悟了孙绍振先生说的“经典文本中,凡是花了一点笔墨的地方,在后来都是有新的意义的。这就使篇幅很小的文章,在文字结构上具有了一定的有机性。
前文不仅仅是为了前文,而且对后文有用,后文也不仅仅为了后文,而且对前文有用,这叫做用笔有前后照应之效”。
三
关于“却”,我不知怎的,总想起老舍先生的《猫》,如此,便读出了“却”的另一番意味。(《猫》的原文更能帮助理解“却”的情感色彩,于是引用原文,而非课文删改版)
猫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赶到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及至它听到点老鼠的响动啊,它又多么尽职,闭息凝神(屏息凝神),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拉倒!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要求给抓痒,或是在你写稿子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力避单调。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连半个小梅花也不肯印在稿纸上!它倔强得很!
是,猫的确是倔强。看吧,大马戏团里什么狮子、老虎、大象、狗熊、甚至于笨驴,都能表演一些玩艺儿,可是谁见过耍猫呢?(昨天才听说:苏联的某马戏团里确有耍猫的,我当然还没亲眼见过。)
这种小动物确是古怪。不管你多么善待它,它也不肯跟着你上街去逛逛。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它的嘴往往被蜂儿或蝎子螫的肿起来。
赶到猫儿们一讲起恋爱来,那就闹得一条街的人们都不能安睡。它们的叫声是那么尖锐刺耳,使人觉得世界上若是没有猫啊,一定会更平静一些。
可是,及至女猫生下两三个棉花团似的小猫啊,你又不恨它了。它是那么尽责地看护儿女,连上房兜兜风也不肯去了。
郎猫可不那么负责,它丝毫不关心儿女。它或睡大觉,或上房去乱叫,有机会就和邻居们打一架,身上的毛儿滚成了毡,满脸横七竖八都是伤痕,看起来实在不大体面。好在它没有照镜子的习惯,依然昂首阔步,大喊大叫,它匆忙地吃两口东西,就又去挑战开打。有时候,它两天两夜不回家,可是当你以为它可能已经远走高飞了,它却瘸着腿大败而归,直入厨房要东西吃。
过了满月的小猫们真是可爱,腿脚还不甚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妈妈的尾巴,一根鸡毛,都是它们的好玩具,耍上没结没完。一玩起来,它们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即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们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和彼此的头上。撞疼了也不哭。
它们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它们到院子里来了。院中的花草可遭了殃。它们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不肯责打它们,它们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呀。可是,你也爱花。这个矛盾就不易处理。
现在,还有新的问题呢:老鼠已差不多都被消灭了,猫还有什么用处呢?而且,猫既吃不着老鼠,就会想办法去偷捉鸡雏或小鸭什么的开开荤。这难道不是问题么?
在我的朋友里颇有些位爱猫的。不知他们注意到这些问题没有?记得二十年前在重庆住着的时候,那里的猫很珍贵,须花钱去买。在当时,那里的老鼠是那么猖狂,小猫反倒须放在笼子里养着,以免被老鼠吃掉。据说,目前在重庆已很不容易见着老鼠。那么,那里的猫呢?是不是已经不放在笼子里,还是根本不养猫了呢?这须打听一下,以备参考。
也记得三十年前,在一艘法国轮船上,我吃过一次猫肉。事前,我并不知道那是什么肉,因为不识法文,看不懂菜单。猫肉并不难吃,虽不甚香美,可也没什么怪味道。是不是该把猫都送往法国轮船上去呢?我很难作出决定。
猫的地位的确降低了,而且发生了些小问题。可是,我并不为猫的命运多耽什么心思。想想看吧,要不是灭鼠运动得到了很大的成功,消除了巨害,猫的威风怎会减少了呢?两相比较,灭鼠比爱猫更重要的多,不是吗?我想,世界上总会有那么一天,一切都机械化了,不是连驴马也会有点问题吗?可是,谁能因耽忧驴马没有事作而放弃了机械化呢?
文中出现了九处“可是”,倘若算上“又”“也”“但是”,表示轻微转折的语气就更多了。
但显而易见,文中的“可是”意不在转折,字里行间老舍对猫的怜爱俯拾皆是——猫是这样富有灵气的动物,虽然它有它的倔脾气,不愿意和“我”上街,自己出门逍遥一天也不回来;虽然它玩闹起来会把精心栽种的花儿也折落;虽然它喜怒无常,有时淘气地踩“我”的稿纸,有时理都不理“我”,但“我”还是这么喜欢它。纵然有千万个“虽然”,“我”还是这么喜欢它。
《花钟》的“却”也可以被解读出这层意味——昙花非要等到九点才开花,姗姗来迟;早一点晚一点都不行,非要等这适宜的温度、湿度都到位,她才绽放她娇嫩的花瓣,这一点“小矫情”成了恰到好处的时机。
这个“却”袒露了作者对昙花与众不同的喜爱,为什么不写十点钟开放的花了?因为作者不想往下写了,情感在昙花已经达到了极致,其它花入不了眼,分不去情了。
若不是如此,我可以继续写“半枝莲在晚上十点左右开花,半枝莲的花瓣小而娇嫩,喜欢湿润、半阴的环境。白天阳光强,气温高,空气干燥,深夜气温过低,都不适宜半枝莲开花。长期以来,它适应了晚上十点左右的温度和湿度,到了那时,便悄悄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
四
作者将笔停在昙花,不能说就不带有对昙花的别样情感。当然,作为一篇说明文,或者说是科学小品文,科学性依然是第一要义,趣味性和文艺性都只是科学性的辅助,所以这一层喜爱之情可能是我脱离文本的主观臆造。但“却”字除转折以外带有的情感色彩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在古诗文中,也有不少例子: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是对春天的期盼;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是对梅花的赞美;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对草芽的多情;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是对缘分的感激。
在字典中,我们查不到“却”字表示的情感变化,但是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言“文本语境中的语义和字典里的语义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恰恰是作者之匠心所在,艺术成就之所在。”
五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我深知自己不是上者,也没有信心能成为次者,所以一直匍匐着,希望能做一个合格的次次者。心中难免“有所忿懥”,“有所恐惧”,“有所好乐”,“有所忧患”,但如果还有前进的可能,那进一步就有进一步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