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高效课堂 |
【名师频道】魏为秋|风景这边独好
——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课
F近读新生代名师江苏特级教师丁卫军先生在郑州七中执教《社戏》的教学实录,颇有感触,丁老师的教学课例我一向比较关注,他倡导和践行“简约语文”,追求课堂教学设计的朴素精致。但丁老师此次发来教学实录时,特意告诉我,这节课的教学实施与当初的预设有天壤之别,几乎彻底推翻了原来的方案。我没有读到他原来的教学设计,但从教学实录来看显然是意外地精彩生成,从我对丁老师的了解而言,他的这一华丽转身绝非偶然的“误入藕花深处”,而是他孜孜以求理想教学课堂风景的一种自觉,源于他长期对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细读丁老师的实录,不难发现他这一次教学行为非常契合李仁辅先生提出的“生成课堂”教学理念,把原来以“再现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向“生成课堂”的模式,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意识值得关注。
教师的“教”基于学生“学”的意识
这让笔者联想起两个教研活动的场景,一是前不久,本人带队赴通州实验中学参观学习,现场聆听了丁老师的一节常态课,课后研讨,老师们对丁老师的教学设计的匠心及课堂教学艺术赞不绝口,但是与本节课相比较,整个课堂的推进都是在教师精心预设下有序进行的,对文本的主体解读深度也有替代拔高之嫌,应该是属于比较精致的“再现课堂”。另一个联想是笔者参加本市小语名师工作室活动,观摩获得全国特等奖的课例展示,整节课一如行云流水,令人感叹,但冷静反思,依然是技艺纯熟的“再现”,学生依然是形式上的主人。倒是他们提出的口号令我醍醐灌顶,他们提出希望在小语的课堂上: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当然这样的表述肯定不够严谨,但却是对我们现行教学中存在的最关键问题——将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的教学改革最急切的呼唤,尽管有些过激。基于此,笔者以为这节课对于丁老师的教学生涯有着不寻常的意义,这一华丽转身可能会给“简约语文”廓开新境界。
教学预设基于生成的意识
李海林先生说过,好的语文课应该设置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呈现自己的阅读结果,让学生反思自己的阅读结果,让学生看一看自己的阅读结果到底是什么东西。
丁老师在预设和课堂教学上也都是这样做的,他在指导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收集了学生的问题,在研究学生质疑时,丁老师做出了一个痛苦的抉择,将原来的精心设计仅仅当做生成课堂教学的“预备”(李仁辅先生之言),正是基于自身“强大的心理和思想”(李仁辅先生之言),丁老师在深入细致地研究了学生质疑后,形成了新的板块式预案,完成了由“再现”向“生成”的转向。巧妙地是,丁老师在对学生问题的归概中机智引导出“教学引擎”(李仁辅先生之言)——丁老师发现了这样的秘密:《社戏》是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可以说这个引擎是师生合作产生的)。由此有机地串联起学生有价值的问题链,形成新的动态预设板块。这种意识不仅体现在整体的动态板块的预设,而且在课堂上的朗读、揣悟、探究、讨论、交流都时时闪现出生成的火花,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嘲笑”的?矛盾吗?讨论讨论看。小组内说起来,说说自己的观点。
(生小组讨论。)
师:有同学举手了。你来说。
生11:“嘲笑”是鼓励“我”。
师:他认为“嘲笑”是鼓励、激励“我”,要大胆些,勇敢些。
生12:因为他是说:并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应该是小朋友们不再原谅“我”是读书人,而“我”连放牛都不会,这是乡下人基本上都会的,但是他从城里来却不会。
师:但是他们有没有因为他是城里人就给他面子呢?(没有。)这里可以看出小伙伴们怎样?
生:淳朴。
师:嗯,很淳朴,很真诚。所有这些小伙伴的性格在“看社戏”和“偷豆”中得到集中表现。同学们都很会思考,都很会从文字中找答案。
教师相机点拨引导,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碰撞生成,让学生明白这是“真诚”、“友善”的“嘲笑”。
教学问题基于课程意识
这节课上丁老师的主问题链的设置,有着鲜明的指向性,从问题的源出不难看出是基于学生“学”的意识,针对学生及学情的指向性非常强,而且有限度的几个主问题不仅编缀起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体现出较强的课程意识。他从解读“课题——情节——人物——主题”的逻辑顺序来串联了以下五个问题:
1.题目是《社戏》,却还写了偷豆。
2.“极偏僻的”平桥村,“但在我却是乐土”( 优待与嘲笑)
3.双喜到底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阿发偷自己家的豆,阿发是怎样的人?
4.豆被偷了,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
5.戏让人扫兴,豆也未必特别好吃,小说结尾却这样说: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社戏》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从实录来看,除了小组内合作交流研讨的情境及效度不太好界定外,这五个问题研讨落实后,课标的这一要求显然是达成的。再从课标的达成方式的要求来看,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在的意义作用,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这方面恰恰是丁老师的强项,立足文本,以本为本,将语言的品悟训练与文本解读有机结合,几乎贯穿于这五个教学问题中,扎实有效。
文本解读基于主体意识
王荣生先生说过:好的教学内容是一节好课的最低标准。如前所述,丁老师能够更多地从学情出发,从文本的课程属性出发生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于文本的解读更是把握适度,从情节、人物的品读到最后主题的探究,既没有在文本表面滑行,也没有教师的过度强势解读,而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走进文本的内核。既探究了文本的作者意义,也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因此,无论是整体观照还是细节揣摩,丁老师这节课的文本解读都是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意识的。
如引导学生研读发现“我”所受到的优待:
生8:还有一个在第三段:“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
师:他回答的不是优待了,在农村找到了更有趣的事情。希望其他同学看文本,动脑筋。
生9:第二段:“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这就是说如果在城里这样,如果冒犯长辈,就算犯上。
师:你说得很深刻,在城里有很多规矩,有高低贵贱的等级,这里有没有?(没有。)这个同学很会动脑筋,很好。还有吗?
教师对于学生发言内容评价公允,激励适度,对学生思维的引导积极,在不经意中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诚然,丁老师的这节自觉生成的课例还不能用理想的生成课堂模式去观照衡量,其动态生成的结构,预设的程度,课堂内容的厚度等都还有提升的空间,一些细节的表达也有待推敲完善。
李镇西先生认为:从过去人们研究“课堂生成”到现在李仁辅研究“生成课堂”,这是一个重大的飞跃,旧的课堂并非没有生成因素,一些有理想的教师也努力追求课堂中的生成性,但以“生成课堂”来创新旧的课堂,确实是一次革命性的变化。丁老师的这节课在这方面的努力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丁老师的课堂生成理念的愈加自觉其课堂风景会愈加亮丽多彩。
《社戏》课堂实录
地点:郑州七中
(师生课前互动,略)
师:我们今天学的是一篇?
生:小说。
师:课文读了几遍?
生:(七嘴八舌)两遍,三遍……
师:哦,最少读了两遍,多的比三遍更多,对吧?非常棒。其实啊,丁老师昨天就感觉你们特别棒。你们提了那么多问题,而且很会提问题,但是很多人没有写名字,少了一次展示的机会。
这一课丁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读读大家的问题,好不好?大家的问题也给了丁老师很多启示,原来啊,在同学们的问题里,丁老师发现了这样的秘密:
PPT显示:
《社戏》是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
一、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师:这是我从你们的问题里提炼出来的,所以今天看看这里面是不是矛盾。先看第一个问题:
PPT显示:
1.题目是《社戏》,却还写了偷豆。
(刘云浩
师:白婧祎
生:没来。
生:都没来。
师:三个同学都没来啊!这几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你说能不能改一个题目呢?能不能只写“社戏”,不要写其他的?告诉我,一定要从文中找,从文本中找出答案。题目是《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偷豆呢?哪个同学告诉我?先小组内说说。
(生小组内交流。)
师:好,哪一组可以告诉我?
生1:为了突出人物。
师:你的意思是说,“社戏”更能突出人物?
生1:在偷豆中也突出了人物
师:哦,在偷豆中也突出了人物,所以可以写偷豆。
生2:他们就是看得太晚了,并且回航的时候摇船的都喊累了,并且是许久没有东西吃,所以想起了偷豆,吃豆,所以写这个过程。
师:这是看戏之后的一个环节,对不对?还有吗?
生4:偷豆是看“社戏”中的一部分,如果不看“社戏”就没有偷豆了。
师:前后有关联的,不可分的。这个题目可不可以改掉?
生5:不可以。是以“社戏”为线索的,主要是讲“社戏”的。
师:这个同学说是以“社戏”为线索的,而且是以“看社戏”为中心事件。结合前面几位同学的理解,补充一下:这个同学说人物形象在“看社戏”的过程中、在“偷豆”中更加丰满。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
师:那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
PPT显示:
2.“极偏僻的”平桥村,“但在我却是乐土”
(刘沄浩
师:很多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来,从课文中找答案。偏僻的乡下有什么可乐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圈点批划出来,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的时候要仔细哦。
(生圈点批住。)
师:找到答案了吗?
生6:第一段最后一句: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师:我们把这句话齐读一遍。(生读)我们往下文看,得到了哪些优待呢?
生7:第二段的第一句:“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因为有了远客,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很多小朋友得到父母许可减少劳动,陪我一起玩。
生8:还有一个在第三段:“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
师:他回答的不是优待了,在农村找到了更有趣的事情。希望其他同学看文本,动脑筋。
生9:第二段:“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这就是说如果在城里这样,如果冒犯长辈,就算犯上。
师:你说得很深刻,在城里有很多规矩,有高低贵贱的等级,这里有没有?(没有。)这个同学很会动脑筋,很好。还有吗?
生10:第三段“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这虾都归我吃了。
师:这是招待什么人的?
生10:招待客人。
师:这些发现非常好,第一个对客人非常热情好客;第二个是这里不需要那么多的规矩、等级;第三个可以亲近大自然,玩很多城里玩不到的挖蚯蚓等等。这里还有另一个矛盾:
PPT显示:
优待与嘲笑
(生齐读:“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嘲笑”的?矛盾吗?讨论讨论看。小组内说起来,说说自己的观点。
(生小组讨论。)
师:有同学举手了。你来说。
生11:“嘲笑”是鼓励“我”。
师:他认为“嘲笑”是鼓励、激励“我”,要大胆些,勇敢些。
生12:因为他是说:并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应该是小朋友们不再原谅“我”是读书人,而“我”连放牛都不会,这是乡下人基本上都会的,但是他从城里来却不会。
师:但是他们有没有因为他是城里人就给他面子呢?(没有。)这里可以看出小伙伴们怎样?
生:淳朴。
师:嗯,很淳朴,很真诚。所有这些小伙伴的性格在“看社戏”和“偷豆”中得到集中表现。同学们都很会思考,都很会从文字中找答案。
二、聚焦人物,把握性格
刚才基本上理清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知道了这篇小说是是以“社戏”为线索的,以“看社戏”为核心情节的;第二个,可以看到“我”来到这里所生活的环境,平桥村对“我”很友好,孩子们都非常友善真诚;第三,同学们聚焦比较多的就是人物,我们来看一下提的问题:
PPT显示:
3.双喜到底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
(丁贝
还有我的亲戚——姓丁的,丁贝提出的,来了吗?哦,来了。你的观点呢?他到底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先坐下去,大家从文中寻找答案。跳读课文,寻找描写“双喜”的句段,画出来,读一读。
(生圈画,朗读。声音很低)
师:好,圈划,读出来。大声读,我们有三十九个同学,读出来的声音应该比这个更大。
师:好了,把你的发现读一读。
生13: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师:好,第七小节中间,大家画出来,齐读。(生齐读。)把这一段的最后一句
(生齐读:“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师:对,双喜的话应该怎样读?自己在下面试一遍。
(生试读。还是放不开声音)
师:自己放开声来读。注意读出情感。
(生再试读。)
师:来,我请丁贝来读读。
(生丁贝读。)
师:在读的时候,把人物读活应该注意语气、语调、语速,还要注意它的轻重音。你觉得这个双喜是怎样的人?
生14:我觉得双喜是聪慧、善解人意的。
师:好,你把这种善解人意读出来。
(生再读。)
师:你读得比第一遍好了。能注意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面向生15)你听出了什么?
生15:我觉得这句写出了双喜很爽快。
师:嗯,很爽快。
生15:双喜“写包票”,你想我们都不喜欢写这些东西,而双喜很大声的说:我写包票,很爽快。
师:对,我们都怕写保证书,这里不仅写了双喜的爽快,而且写了他很仔细,为什么敢写包票啊?哦,你说(面向生16)。
生16:它后面说“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所以敢写包票。
师:哦,艺高人胆大。好,我们再来读一下。读的时候读出艺高人胆大的自信。
(生齐读:“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师:这个同学读得好,你来读一下,把这种自信、爽快读出来。
(生齐读。情感饱满)
师:还有吗?
生17:第25小节:“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师:嗯,这里你用河南话给我们读一下。(生笑,摇头)有没有会郑州话的?有没有?试一下。(生推荐一女生)
生:试读(生笑)。
师:大家都不会家乡话、方言了。比如“阿阿”,我今天早晨听到“咦——”,是你们河南这边的吗?
那么这个时候双喜先跳下船说:偷哪边的呢。这说明什么?除了豪爽,可以看出在这些孩子里他是什么人?
生:领头人。
师:哦,他的领头大哥,是个领袖人物。再看一个问题:
PPT显示:
阿发偷自己家的豆,阿发是怎样的人?
(赵雨晗)
师:偷豆过程中摘自己家的豆怎么还叫“偷”呢?阿发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生18:阿发是一个很大方的人。
师:一个很大方的人。那么摘自己家的怎么叫偷呢?这不是矛盾的吗?
生:不告诉他妈妈。
师: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吗?这是刚才问的双喜是个坏孩子,带大家偷东西吗,你怎么理解的?
生19:是为了大家吃东西才偷的。
师:你的意思是说为了大家的事就可以干坏事喽?(生沉默)不是为了哥们义气就可以干坏事的哦!(拍拍这个孩子的肩头)大家没有这个生活体验。弄一点儿豆子,在农村计较不计较?
生:不计较。
师:就是说农村人非常什么?
生:热情好客。
师:其实就是,不拘小节,民风淳朴。
这两个人物:双喜和阿发,作者着墨最多的是双喜,课后还要细细地品一品,不仅有直接描写的,还有间接描写的。这两个人物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使这一群农村孩子的形象更加丰满。
作者还塑造了一个人物,我们同学也非常关注。
PPT显示:
4.豆被偷了,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
(……)
师:除了母亲和外婆,六一公公是平桥村唯一出场的一位老人,一位成年人。豆被偷了,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为什么呢?
这些纸条是谁的呢?没有写名字,纸条虽小,但是提的问题很有价值。(面向生20)是你的吗?预习时你是不是对这个问题不理解?你现在怎么理解的?
生20:我感觉迅哥“我”很欣赏六一公公的豆,所以……
师:哦,是因为“我”夸了他的豆,他的豆好吃,所以他特别感激。还有吗?我们还是要回到文本中去,读一读。我们还分角色读一读吧,谁来读“我”?谁来读六一公公?
(一女生举手。)
师:你读谁?
生21:读“我”,迅哥儿。
师:谁读六一公公?没有人读,丁老师就读了。其实我不想读,我普通话不是很好。
(生推荐一个男同学。)
师:好,都准备好了吗?中间旁白就不读了。双喜的那句我来读。
(分角色朗读。)
师:(面向男生)你这个读书的状态好像是老人的状态,但是那个六一公公爽朗的笑,六一公公的说话的口气好像有点儿不像。有没有还想尝试的?
生:我们两个换一下读吧。
师:哦,你们两个换一下,好。
(生再读。)
师:(面向女生)嗯,你读得比他好。你不紧张,声音、情感放得开,这个男生还真要像她学嘞。好,我们一起来读——“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看看这段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读。)
师:这个意思是说,你们偷了“我”的豆不心疼,那什么心疼?
生:(齐)踏坏了豆。
师:嗯,心疼的是踏坏了豆,这是一个什么人?
生:节俭的人。
师:是一个农民,老农民,对不对?下面又说:“请客是应该的”,他对请迅哥的客怎么样?
生:很赞同。
师:很赞同,很好客。但是踏坏了豆,很心疼,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很珍惜。“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这个“人”前面加了两个词,哪两个词?
生:(齐)“大市镇里出来的”“ 读过书的”。
师:
生:欣赏,敬佩。
师:对,欣赏,敬佩。所以这样的人赞美了他的豆,他觉得脸上怎么样?
生:脸上有光。
师:他很开心哪。乡下人不识货。他的豆是粒粒挑选的。他们自己劳动成果、劳动果实被赞美而感到?
生:自豪。
师:好了,我们把这一段的自豪感和农民对劳动成果的珍惜读出来。
(生齐读“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
师:所以我们认识了一群农村娃,也是认识了农民,老农民,也看到了这群人的淳朴善良,他们的好客热情。关于六一公公这个形象,我们等以后读了《社戏》的全文,可能才能真正理解他。我们这里看到的是一位淳朴善良的老农民的形象,也可以看到他带有一点儿老农民的狡猾,城里人赞美了“我”的豆子,“我”就怎么样?
生:欢喜。
三、品读结尾,理解主题
师:还有一个问题:
PPT显示:
5.戏让人扫兴,豆也未必特别好吃,小说结尾却这样说: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郑硕
师:戏也未必好看,豆也未必好吃,结尾却说:……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这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生:(齐)对豆的怀念,对戏的怀念。
师:对豆的怀念,对戏的怀念。当时矛盾哪,戏也未必好看,豆也未必好吃,为什么还这么怀念呢?
PPT显示:
戏
好
豆
师:你如何理解的?他其实怀念的是什么?
生22:他怀念的是在乡下看戏、吃豆的那种感觉,那种感觉好。
师:这种感觉非常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那里“我”非常?
生22:开心。
师:非常开心。“我”的心忽而怎么样?(我的心忽而轻松起来,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我”的心忽而变得很自由。他怀念的就是这种感觉,还有呢?
生23:他非常怀念和他一起玩的这群小伙伴们。
师:非常怀念和这群小伙伴们的友情,怀念平桥村那些淳朴善良的人们。
PPT显示:
戏
好
豆
师:豆好,戏好,其实什么更好?
生:人更好。
师:……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些问题其实是同学们深沉的思考后提出来的,这说明在读书的时候不仅要能够得到一些知识,能够提出一个问题就更伟大。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伟大。我们要带着问题去读书,我们要养成边读边批注的习惯。
好,这一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下课。
作者简介:魏为秋,现任教于安徽省天长市第二中学,天长市中学语文兼职教研员。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