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材解读 |
阮祥毅|《诗经·静女》:美丽而圣洁的青春与爱情的赞歌
——《诗经·静女》赏析
《诗经》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是久远了。然而,其诗歌的光辉却照耀千古。尤其是其纯真的爱情诗,至今焕发着青春的美丽,闪动着爱情的圣洁。
一、深味词句,准确把握语言流动的春春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则是语言艺术的金字塔顶。好的诗歌,其语言极其凝练,语言背后的意蕴则十分丰富。读诗决不能只照字面意思去理解。文字在具体的诗文环境里是鲜活的。将通用的语言变为鲜活具体的诗句意韵,我们还要加进我们对诗句的前后联系与贯通思考,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正确理解诗意的目的。如《静女》共有三段,一、二段开头分别是“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像这样句子重复出现,只改变个别字词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重章叠句”或“复唱”。这是诗经中的一种重要结构形式。而在这重复的句式中,个别变动的字词,有什么差别吗?课文注解“姝”是美丽之意,“娈”是美好的意思。意思相近,因而我们似乎觉得这只是简单的重复。但仔细研读,我们会发现,两者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美丽”重在容颜,属静态观察,突出的只是外在形貌,而“美好”比美丽的含义要广泛得多。例如,人的神态举止美,一颦一笑皆可人;人的性格表现美,活泼可爱多意趣;人的情感蕴含美,一花一草皆有情。这是动态观察,突出的是人物的神情举止,以及由表及里的人物性格心理和思想情感。这些就不能用美丽来概括。用美好形容就恰当。所以,“娈”比“姝”内涵要丰富得多。下面我们做些具体的分析,仔细体悟两者之间的意义差别。我们先阅读诗歌原文——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歌首段先用“姝”形容静女外表美丽,中间段“说怿女美”一语双关,借说喜欢礼物之美,寓意钟情女子之美,诗歌结尾则直言“美人”,可见“美”意贯穿全诗,静女之美实在养眼。但静女到底如何美丽,诗歌却语焉不详,没有具体描绘,我们无从确知,只能凭想象去任意猜测了。倒是“娈”的描绘丰富而具体,可以令人真切地感知到静女的可爱美好。
诗歌第二段用“娈”对其性格行为作概述,突出其性格心灵的美好。这样,对人物的描述也就进了一层。而这个进一层,诗人是有观察依据的。何以见得?开篇的“静女其姝”,写的是先前所了解到的静女表现贤淑文静,外貌很美,那是初识所得的印象。这也符合人们初次相识的实际情况,性格不会完全显露。而初识后的这次幽会,诗歌主人公则有了新的发现。静女“俟我于城隅”,她先于我在城隅等候约会,显然这次幽会是静女主动邀约发起的,地点是由她选定的,活动是由她安排的。这就显出静女的热情大方,也很有主意。这是其美好的首要表现。她在活动中设计了两个颇具情趣也很有意味的活动,一是“爱而不见”,二是“贻我彤管”。“爱而不见”是静女故意躲藏起来不让我发现,以便对我暗中观察。弄得我“搔首踟蹰”。原来她的“静”只是初识时给人的一个假象,“静女”其实不静,她不仅热情大方,还很俏皮,很活泼,精灵可爱。这是“娈”的另一具体体现。她不仅调皮精灵,活泼可爱,而且情深意美,幽会时还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贻我彤管”,赠与了我特别的礼物。这是“娈”的又一种体现。这就不是“姝”,即美丽之类的词汇可以概括的。所以“娈”并不是“姝”的简单重复,而是意思的推进。“姝”是初识的印象,“娈”则是进一步交往中获得的新鲜而深刻的印象。这个形象不是笼统模糊的,而是有着具体真切、鲜明可感的行为表现。这样去理解,就可避免诗意把握上的简单化浅表化,从而获得深切的体认。
诗歌第二段结尾“彤管有炜,悦怿汝美”,一般解释,说句中的“悦”与“怿”都是喜欢的意思——喜欢你的美丽。其实,这俩字还是有分别的。因为收到心上人赠送的礼物,心里特别高兴,因而“悦”。“悦”是喜形于色,心花怒放的外在显露;而“怿”则是情动于中的内心喜欢。因为心里高兴而“悦”,所以觉得所赠的礼物很美,因而很喜欢这个礼物。喜欢礼物还只是表面意思,真正喜欢的则是赠送礼物的人,这就是“怿”的内在含义。“悦”与“怿”不仅有意思上的细微差别,且其先后次序是特定的,不能颠倒使用。
“彤管有炜,悦怿汝美”这一句与第三段结尾“非汝之为美,美人之贻”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不可忽略的。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关于第二段的“贻我彤管”和第三段的“归荑”(赠我初生的茅草),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前者赠送的礼物是类似于笛子之类的乐器。按这解释,静女就送给了恋人两件礼物。另一说前后是同一礼物,只是说法不同而已。我们暂且不管是两种还是一种,总之是静女送给了恋人礼物。仔细体悟,这对前后礼物之间的表述,同样也似乎有着诗意推进的关系。前一段是说,静女送给我的礼物色彩鲜亮有光,我收到礼物,心里非常高兴,非常喜欢那礼物的鲜亮美丽。我们且按前后礼物同一说去理解,仔细琢磨,静女赠给我的只不过是一束茅草。茅草遍地都有,俯拾即得,极其普通,它有什么值得珍视的?诗人后面解释说,“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这句诗的意思是,静女从郊外采来初生的茅草送给我做礼物,这礼物确实很美而且很特别。这里的“洵美”(确实很美)便是对前面“悦怿汝美”的承接,而“异”(很特别)则是内涵的增加,是一种诗意的推进。这“异”又“异”在何处呢?这值得我们仔细玩味。
首先,这礼物是“荑”,即茅草。但它不是随手采来的一般的茅草,而是精心挑选来的初生的茅草。采草的地方是“牧”,也即郊外。静女跑了老远的路,花了不少时间,费了很大的心力,从城里到郊外去采撷“荑”。精心挑选鲜嫩的茅草,以备幽会赠礼之用。静女为了这次幽会赠礼,不惜“自牧归荑”这一举动,便是一次特意安排的特别行动,这特别的行动,饱含着爱意,厚寄了深情。这是其“异”的第一层内涵。这茅草的特异之处,还在于它是初生的。这初生特点不可忽略。茅草初生,其季节当在春天,因为春天是百草发芽的季节。春天多么美好,它象征着年轻人青春的美丽。而初生的茅草是鲜嫩的,似乎还更有意味深长的蕴含。这茅草初生当是象征他们正在初恋,初恋的滋味该是多么新鲜甜美!初生不仅新鲜,而且充满着希望,这又象征着他们对爱情,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这是其更重要的“异”之内涵。这样深入地思考,便可品出这个“异”字内涵该是多么丰富啊!由于有了这个“异”,本来极其普通,非常一般的茅草,便有了非同一般的价值意义。也正因为有了这个“异”,前面的“美”的意韵便极大地得到了丰富拓展,由外在的形象美,进入到内在的情意美,诗意也大大地推进了一步。诗歌结尾的深情表白“非汝之为美,美人之贻”便有了可靠的基础。结尾句的意思是说,不是这茅草有什么特别鲜亮美丽之处,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寄托了特别的情意,所以才显得如此美丽。前一段句子是夸赞物的美丽,语意双关,含蓄委婉。这里则道出了夸赞其美的原因,语意直白。把夸赞礼物的美丽,追溯推进到了赞赏恋人的情意的美好。诗意的推进,体现着情感的加深,赠礼者有情,受礼者神会,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后面的爱屋及乌式的内心表白,把心上人对自己深爱的美好情意,自己对心上人的喜爱深情,均推向了高潮。这样去理解,才算是深味字词,活解文句,感受到了词句中蕴含的浓烈的感情,领略到诗中那青春美好的生活意趣。
二、追根溯源,深刻领悟爱情表达的圣洁美
静女从郊外采来初生的茅草送给我,这茅草确实很美,而且很特别。但作为现代人,我们却不明白茅草美在何处,特别在哪里。静女为何要送茅草给情郎做礼物,还得到情郎的美赞呢?现在送给情人的礼物是玫瑰花,玫瑰高贵艳美,表达忠贞纯洁的爱情。这是西俗东传,它与古希腊神话有关。西方人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保存传承得很好,而作为东方古老的爱情信物——初生茅草,作为一种文化密码,却早已失传,被人们遗忘得一干二净。那么,到底为什么静女要送茅草给情郎作爱情信物呢?
让我们穿越三千年的历史空间,一起到《诗经》时代去探寻一番,或许会有意外发现,获得不一般的爱情文化遗产的深情与美韵。
首先我们看看茅草的自然形态。茅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先开花,后生叶,花穗上密生绒绒白毛,洁白柔美。旧时多以此用来比喻女子柔嫩洁白的手。《诗经·卫风·硕人》就有这样的描绘:“手如柔荑。”由此,我们就推测,静女之所以送初生的茅草给情郎做礼物,大概是因为初生的茅草,花开洁白而柔美,有如女子柔嫩洁白的手。把它送给情郎,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我洁白柔美的的手,代表了我纯洁美好的心。作为礼物,情郎回家后,可以睹物思人,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与享受之中。这真是一件美好而绝妙的礼物啊!
茅草除了其自然形态之美,还有特别的文化意义。周代祭祀天地和祖先时,要献酒。而那时的酒与酒槽是混在一起的,人们便用苞茅来过滤酒槽。为什么要用苞茅来过滤糟酒,我们不得而知。或许也是因为其花穗洁白美丽,以此来滤糟酒,寓含圣洁之意,用以这种办法过滤后的清酒去敬献神灵,能表达虔诚的敬意。因之,茅草便成为了一种神圣之物。《左转》里记载,齐桓公讨伐楚国,其首要的理由就是:“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按照周代的规定,楚国要向周王室进贡苞茅用于滤酒。由于楚国停止了这种进贡,齐桓公便代行天子征伐楚国。楚王也承认:“贡之不人,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可见,茅草在周代具有多么神圣的价值,为进贡苞茅的事,竟然还引发了战争。其价值意义,由此可见一斑。古天子分封王侯时,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土,包以白茅而授之,作为受封者得以有国建社的表征。此举称为“茅土之封”。可见,那时的茅草具有非同一般的神圣的价值意义。由此观之,静女送茅草给情郎,当有表达爱情洁美而神圣的意味在其中。
综上所探,静女送给情郎茅草做礼物,应是表示爱情的洁美与神圣。它与当今赠送玫瑰表达爱情想比,价值不止要高出多少倍呢!或许,这就是那个时代静女送茅草给情郎做礼物的爱情文化密码。
三、还原生活,真切体味诗意蕴涵的情趣美。
古典诗歌的语言极其简洁凝练,而又富于形象性。这简洁凝练,省去了很多东西,需要靠我们发挥想象力去弥补这省去的空白。而其形象性又为我们的想象的展开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我们可以借此生发开来,去还原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从而真切地体味诗中所表现的情趣,得到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
《静女》一诗可谓是一出令人赏心击节的情侣幽会小喜剧。
静女与一位小伙子两人一见钟情。小伙子被静女的文雅美丽所打动,静女则对小伙子的憨厚诚朴情真意切而青睐有加,觉得他应是自己理想的终身伴侣。于是静女热情大方地向男方发出了约会的信息,并对约会活动做了精心的筹划与准备。那小伙子得到静女的约请,非常高兴。脑海里不断地浮现着静女那娴静美丽的容貌。这一日,风和日丽,遍地芬芳。小伙子起了一个大早,按照与静女事先的约定,如约到达了约会的地点——城郊的小角楼。可是,姑娘她人呢?小伙子东瞅西朓,不见姑娘芳影,他一边挠头犹疑,一边嘴里直叨念着,静女怎么还没来,静女怎么还没来。她会不会来呢?这是幽会,不是寻人。他只能这么轻声叨念着,又不能大声呼喊,这该怎么办?
正在那小伙子犹疑徘徊之时,静女忽然在不远处的草丛后面钻了出来,“嗨,我在这儿哪!”原来静女早就到了,她故意躲藏起来,暗中观察,看看那小伙子怎么表现。当小伙子手走上角楼的时候,姑娘就已醉心在美妙的期待之中了。而看到小伙子因为没有看到她而着急叨念时,静女更是芳心荡漾,无限喜悦。她奔上小角楼,朝着小伙子跑去。小伙子迎步上前,笑容可掬。静女满脸红润地对小伙子说,请你闭上眼睛,我有一样东西送给你。小伙子很听话地闭上了眼睛,姑娘将一束鲜活柔嫩的初生茅草送到小伙子的鼻子下面。小伙子顿觉一股清新的草香之气扑鼻而来。他睁开眼睛一看,啊,鲜嫩的茅草,外层茎皮颜色鲜红,内芯花穗洁白闪亮。真是美不胜收。原来这静女不仅有着娴静美丽的外貌,还有着俏皮可爱的性格,更有着深厚美好的情意。小伙子接过茅草,喜不自胜,忙问:“亲爱的,你从哪儿采撷来这么鲜嫩美丽的茅草啊?”静女笑而不答。小伙子仿佛心花顿开:“哦,我知道了,你一定是起了个大早,跑了很远的路,费了很大的神,到郊外牧场采撷来的。”于是小伙子对着鲜美的茅草花穗轻轻说道:“茅草啊茅草,你红艳闪亮,洁美无比。我得到你非常高兴,我非常喜欢你的美丽。”
静女在一旁,故意撅着嘴,装着不明白,撒娇道:“你只是夸赞这茅草,喜欢这茅草啊?”小伙子马上接口道:“茅草啊茅草,你从郊外的萋萋芳草中精选而来,你确实非常美丽而且意义非凡。但不是你真的特别美好,而是因为你是美人送给我的礼物啊!”静女伸出纤纤玉指,戳着小伙子的头额:“贫嘴!”小伙子顺势握住姑娘嫩白柔美的的玉手,将静女揽在怀中。“嫁给我吧,静女,我会用我的真心,用我的全部生命,一生一世爱着你!”在姑娘的初步印象中,只觉得这小伙子憨厚诚朴,为人可靠,没想到他也会甜言蜜语,善解人意,不乏浪漫情怀。静女更增添了一份甜美的爱意。春天丽日下,城郊的小角楼上,留下了一对情侣依偎的倩影。这倩影成为了定格,定格在中华古老文明的隽美画册上。
这真是一副动人心旌的美好生活图景啊!他们的爱情热烈真诚而又不失浪漫,纯朴之中显现出互敬互爱的美丽情怀。时光虽已走过了三千年,那美好的图景仍然熠熠生辉,永不褪色。
展开想象,还原生活,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诗中表现的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圣洁,让我们领略到富有意趣的生活诗情,更可品味到热情勃发的生命画意。
阮祥毅,广东省顺德华侨中学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