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材解读 |
那么,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语文基本功,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我觉得也不需要搞太复杂,简单地说,一个是文本解读的能力,一个是写好文章的能力。这也就是我看柳咏梅老师的这部书稿的时候,第一眼就觉得实在,就觉得有干货的原因。当一个语文老师,首要的,就是要会解读文本,在解读文本上有一套。当好语文老师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要求,比如教学方法呀,教学技巧呀,活动设计呀,问题设计呀等等,都很重要,但是这一些都是建立在对文本的解读的成果之上才有可能,才有意义。教学方法教学技巧这些东西的根本目的,都是把文本解读的方法,以及文本解读的结果如何教给学生。如果没有对文本的正确解读,没有总结出如何解读这个文本的具体方法,这些所谓教学方法呀问题设计呀实际上都是瞎弄出来的。
最近我参加了上海复旦附中特级教师张大文老师语文教学思想研讨会,会上张老师演示了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让我这么近切地看到了语文教学的“大实话”:千说万说,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是教师个人对文本要有具体的解读过程,解读结论,这种个人化的解读过程、解读结论是教学设计的前提,而且是必要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其他都免谈,谈也是瞎谈,是空谈,是假谈。直接地说,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能复制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过程和解读结果。如果教师自己没有解读过程、没有解读结果,所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都无由产生。当然我在这里所说的“复制”不是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与老师的要一模一样,我在这里所说的“复制”是指要遵循共同的阅读方法,阅读路径,以及对文本的态度。文本阅读是有规矩的,是有标准的,不能这也可那也对的。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大作用,是示范。阅读教学就是阅读的示范,写作教学就是写作的示范。同学们,你们看,我就是这样阅读的,我就是用这样的阅读方法读出这样的结论的。你们读吧,你们可以读出自己的结论,但基本的阅读方法阅读规矩我做给你看,这些阅读方法阅读规矩是不变的,是基本的东西。这就是阅读教学的本义。
阅读教学最要紧的是什么?就是教师个人对文本要有具体的阅读过程,阅读结论。这里的关键词一是“过程”。我们当然也可以参考别人的阅读结论,但如果你没有自己的阅读过程,你就不知道这个阅读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你的教学设计就虚得很,飘得很。你不知道要点在哪里。第二个关键词是“个人”。语文教材里的作品都早就有人在解读,有些解读甚至是“公共的”,是大家都认可的,甚至是作为公共常识的。即便是这样的作品,作为语文教师,也还是要有一个“个人化”理解。这种“个人化”的理解,也许并不是学生阅读的标杆,但它是教学设计的一个路标,对学生的阅读来说,教师对文本的这种个人化的理解是一个指路牌。我们知道,指路牌并不能代替学生走向终点,但学生要走向终点又少不了指路牌。
总之,阅读教学,教师个人对文本的具体的阅读过程、阅读结论,是阅读教学的干货。我读柳老师这部书稿,常有会心之感,那种说不太清楚的“同感”。我知道柳老师读文本读到这一层次,真的是不容易的,我知道如果我能读到这一层次,我走到课堂里我就有了自信心,我就有了教学的欲望,因为我确信我有货给学生,而且是学生没有看到货的地方我挖出了货,是学生自以为没有货、不可能有货的地方我挖出了货,而且是干货。语文教学不就是要这样去尽披在她身上的种种华丽不华丽的外衣,直接提供干货给学生吗?我是语文老师,但这么多年来我更喜欢听数学课、物理课、化学课,甚至地理课、历史课、生物课,我后来仔细想了一下,因为我发现即使是并不那么出色的数学老师物理老师历史老师等等,最后都总要给学生一点干货。而我听的那些语文课,即使还真有一点才华的老师,不知为什么,他自觉不自觉地,好像故意地,把自己的那点干货,包装到看不见的程度,混杂在一大堆可有可无的、莫名其妙的东西之中,还要让学生披沙捡金般地去寻找那仅有的一点点可怜的干货。这点干货被老师这么一包装,最后也许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现在大家都在呼唤语文反璞归真,提倡“真语文”,其原因,即在于此矣。
读完柳咏梅老师的《语文教学三部曲》,有感而发,匆匆写了以上这些话。以为序。
(李海林老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现为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