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岳成:相同的《春酒》,不同的语文味

(2016-05-23 10:33:25)
标签:

教育

分类: 高效课堂

相同的《春酒》,不同的语文味

——观摩陕西省教育厅义务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大视导”榆阳区“同课异构”活动有感

榆阳区教研室    高岳成

2016年5月18日,陕西省教育厅义务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大视导”榆阳区“同课异构”活动在榆林市一中分校成功举行。榆林市第十三中学的段丽娜老师和视导组铜川市第五中学闫妍老师同作八年级下册《春酒》示范教学。两位老师的课有共同的精彩,也有不同的纷呈,表现出不同的语文味,为观摩教师呈现了一场语文教学的盛宴。作为一名语文教研员,能观摩到这样的语文课,倍感欣慰,也感慨良多。

两节课有共同的精彩:

一、教学理念相同

两位老师都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听、说、读、写在教学中有机整合;都突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展示交流、点拔提升的方法在教学中有效运用;都具有浓浓的语文味,朗读、默读、精读、品读完美结合,突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倾听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整堂课读书声、讨论声、发言声声声入耳。两节课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不仅有效而且优质高效。

二、情感渗透相同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两位老师的课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巧妙融合,都通过“工具性”的研究,让学生感受“人文性”。段丽娜老师紧扣“情思”,让学生在“抽丝”中感悟思乡情怀;闫妍老师围绕“家乡味道”,让学生在“剥茧”中体会思乡怀旧之情。两位老师可谓殊途同归,最终都稳稳地落实在了“思乡”这个主题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拓展训练相同

拓展写作训练是两位老师教学的又一亮点。段丽娜老师让学生仿照“故乡情结是那热腾腾色泽金黄的油糕,是童年嚼在嘴边那外焦内糯,满口糜子香,甜甜的滋味;是生命中一段最本色最温暖的回味。”例句写一句话;闫妍老师让学生以“舌尖上的榆阳”写一段话。拓展写作训练是这两节课的落脚点,学生通过“写”巩固了“写作”手法,内化了“思乡”情感。

两节课有不同的纷呈:

一、课堂教学导入不同

段丽娜老师用陆树铭的《一壶老酒》歌曲创设情境,惹起“情思”导入《春酒》;闫妍老师用《舌尖上的中国》视频片段引出“家乡味”导入《春酒》。两位老师借助多媒体导入新课,时间把握得准,语言生动,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教学内容侧重不同

段丽娜老师重点让学生品读《春酒》中的精彩语段,拓展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粽子里的乡愁》和《藕与莼菜》,学习借物抒怀的手法;闫妍老师以“地道的家乡味”统领,引导学生品读童年的味道、母亲的味道、故乡的味道,重点学习细腻生动的细节描写。无论是学习借物抒怀,还是学习细节描写,最终都引导学生感悟到了作者思乡怀旧之情。

三、教学环节设计不同

段丽娜老师的教学环节主要是:境导入,惹情思;初尝“春酒”,忆情思;品尝“春酒”,赏情思;回味“春酒”,寄情思;炮制“春酒”,写情思。闫妍老师的教学环节主要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初读春酒,尝家乡味道;细读春酒,品家乡味道;精读春酒,回味家乡味道;拓展延伸,写家乡味道。段老师的课重心在“品尝‘春酒’,赏情思”环节;闫老师的课重心在“细读春酒,品家乡味道”环节。两节课虽然立足点不同,但都突出了“品”字,都突出了“写”字。

四、教学手段借助不同

段丽娜老师主要借助“337”任务驱动高效课堂导学案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导学案中预习案、探究案、检测案三案并举,导学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罗盘,课堂教学目标明确,任务清楚;闫妍老师主要借助多媒体呈现较多的拓展资料,增加了课堂的广度。

总之,这两节课“同的精彩,异的纷呈”,从不同角度演绎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上出了不同的语文味。

相同的《春酒》,不同的语文味

相同的《春酒》,不同的语文味

相同的《春酒》,不同的语文味

相同的《春酒》,不同的语文味

相同的《春酒》,不同的语文味

相同的《春酒》,不同的语文味

相同的《春酒》,不同的语文味

 

附: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 

《春酒》导学案

榆林市第十三中学  段丽娜

相同的《春酒》,不同的语文味


相同的《春酒》,不同的语文味

 

《春酒》教学设计

铜川市第五中学   闫妍

教材分析

春酒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的琐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琦君以平易典雅、清新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一种素淡、宁静,蕴藉、温润的思乡之情,诉说着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深深眷念。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散文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欣赏文学作品。教师可引导学生凭借这些经验欣赏文学作品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对社会的、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但少不更事的中学生很少有辞家离乡的经历,教师应营造情景、补充资料来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刻理解本文思乡的主题。

教学目标

⒈积理解、积累重点词语。

⒉在诵读中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思乡怀旧之情。

⒊品味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细腻生动的细节描写,感受文章风俗美、人情美、童趣美。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温馨质朴的语言,极富生活情趣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运用资料补充法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加强语言感悟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探寻感悟乡情,体味风俗之美。

2.圈点勾画法:学生在阅读中运用圈点勾画法,理出文章的细节,以及内在的线索。

3.资料补充法:补充资料提升学生感悟作品主旨的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⒈教师:各位同学,被称为“三千里汉江第一城”的宁强是一个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地方,我第一次来到宁强,特别想知道最能代表宁强地方风味的特产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一位来自台湾的作家,在她的思乡梦中,最有家乡味道的是一杯春酒的醇香,请和老师一起走进琦君的《春酒》。

琦君曾在自己的作品《家乡味》中说:“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  琦君为什么要这样絮絮地说着家乡的味道?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琦君。”

⒉走近琦君 :出示课件

你好,琦君!你从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走来,你读遍唐诗宋词,涉猎中外名著,习得一身硬功底,立得文坛展才情。

你从江南烟雨中走来,温柔的江南水乡滋养了你细腻柔婉的文风,一腔《烟愁》,一缕《桂花雨》,一路轻吟浅唱。

你从大洋彼岸走来,台湾曾是你的家,美国曾是你的家,但在你的心底还是——《细雨灯花落》、《水是故乡甜》。一次次、一遍遍将心底的思念付诸笔端。

教师:从中你读出了琦君的哪些信息?你还能补充哪些知识?

二、初读春酒,尝家乡味道

⒈教师;读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这本名叫《春酒》的老相簿里,保存了一些怎样的相片。

要求:速读全文,自行概括本文围绕春酒写了哪几件事情;再同桌交流,自由发言。明确:欢乐幸福的童年;慈爱能干的母亲;淳朴真诚的乡人;邀饮春酒、举办会酒的风俗。

⒉划出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学生品读最后两段,思考下面问题。

请一生读,你听出了什么信息?

学生交流如:a、家乡自己酿的酒好喝;b、怀念家乡;c、作者一家在美国居住。

⒊作者仅仅怀念的仅仅是家醅吗?下面让我们来看前面的内容

三、细读春酒,品家乡味道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怀念的道地的家乡味都有什么?

(一)童心童趣

你觉得最能体现儿时童心童趣的细节有哪些?

学生举例:①“其实我没等她说完,……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这里的“偷偷地”写出了作者的孩子般的胆怯与好奇;一个“舔”字活画出一个嘴馋可爱的小女孩的样子,充满童趣。

我是母亲的代表……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

问:这个比喻恰当吗?用像小猪像皮球像企鹅不是更可爱更能突出“鼓”的形象吗?(因为蜜蜂采蜜和春酒的甜味相似,因为形体小更见我的可爱。)

教师引导分析关注“舔”字。别人喝春酒,童年的琦君怎样喝?明确:舔。文中几次提到舔,舔着喝酒的还有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2)母爱深沉

通过童年的细节,我们品读出了一份纯真的童趣,童年的的“我”因为有了春酒而变得如此的快乐。那么,童年的“我”最喜欢喝谁酿的春酒呢?(母亲)。

教师:如果把文中描写母亲的细节拍摄成一个个特写镜头,你最想选择哪个细节?为什么?

同桌交流。提示人物的特写镜头往往要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可以抓住表现这些特点的词语。看哪组同学拍摄得最到位,能给大家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1)学生讨论交流。

(2)回答时尽量引导学生去品读细节中母亲的不同侧面,每个镜头所蕴涵的美好的母性。

如:聪明能干——母亲酿的酒最好喝。

热情好客——让出花厅、捧酒助兴、分给别人吃自己不吃等

纯朴贤惠——得到别人夸奖,脸红红的

温柔慈爱——对我善意的提醒。

母亲身上的勤劳善良、温柔慈爱、质朴贤淑这正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它承载了琦君对故乡最温情的怀念。

(三)民俗民风

教师:琦君怀念的仅仅是她的母亲一个人吗?还有那些民俗让他印象深刻?

①花匠阿标叔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善良纯朴的他正是故乡淳朴浓厚人情的最好体现。

②乡邻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时的融洽的气氛

③“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才过瘾。”(大家如此喜爱这个小姑娘,邻里之间亲密随和温馨融洽的气氛令人向往。)

(四)“儿童的口吻”

⒈同学们读到的这些语句当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秘密,使得它们这样有滋有味,富有情趣。教师明确:“儿童的口吻”。

课件投影:“我写作时,就回到儿时的心情,实实在在地写出当时的情景,因此现在的孩子们与老人们(当时的孩子)都喜欢看。我在写的时候,自己当年那个傻傻的样子就在眼前,所以并不觉得是在写回忆,只觉得自己又变成孩子了。”——琦君《四十年来的写作》

⒉这种“儿童视角”的表达,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教师明确:生动活泼,童真童趣,增强文字感染力。正而这种充满情趣的“童言童语”,不仅使得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更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⒊这么好的表达效果,大家一定也想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和借鉴吧。那怎样才能做到呢?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语句在用词用语上有哪些特点?

明确:叠词的运用,如“偷偷”、“一点点“、“呼呼”、“眼巴巴”、“亮晶晶”、“呼呼呼”;

语气词的运用,如“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

口语的运用,如“得吃得喝”、“开心得要命”。

小结:琦君以儿童的视角回望故乡,回望童年,让我们看到了邻里乡亲间的和谐淳朴,处处充满温馨、充满融洽、充满快乐的故乡。这正是琦君永远记忆中的故乡。

同学们,你们认为让作者久久不能忘怀的到底是故乡的什么呢?(家乡味道)

四、精读春酒,回味家乡味道

⒈即使琦君用真正的家醅,她还能酿出道地的家乡味道吗?

(课件投影):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她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06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故乡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呐。

⒉教师: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文中哪句话最能表现出这种“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关注最后两段。

教师强调两个标点的作用,品味主旨句的含义。

“究竟不是道地的家乡味啊。”这个句子有作者强烈的情感蕴藏其中,却用了一个简单的句号,而不是叹号。句号是感情的有意控制,而叹号却是感情的直接抒发。这一个小小的句号里满含着作者多少的惆怅、不舍、伤感、乡愁啊!

“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更真正的家醅呢?以戛然而止的疑问,结束课文,给文章留下很大的空白,让读者在作者的这一声询问中去思考、品味那份浓浓的乡愁。

⒊让学生带着这份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深情和淡淡的感伤,齐读结尾。

师:“梦中应识归来路,梦也了无据。”——这位一直在心灵深处寻找归乡之路的女子,是否会踩着满院的花香,牵着母亲的衣角走过青石板,寻着童年的梦而来呢?

那份挥之不去的美丽乡愁正是萦绕在作者心中一份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五、拓展延伸,写家乡味道

⒈视频播放,《舌尖上的中国》之《时间的味道》

教师:同学们,才下舌尖,又上心头的是山的味道、海的味道、时间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当你长大,当故乡和你渐行渐远的时候,当它在你心中成为了遥远的回忆,你会把哪一种家乡味道放进行囊?请写下一段文字表达你对家乡的情感。

学生交流展示写作片段。教师点评。

教师总结:故乡是一道永远也看不厌的风景,故乡是一段永远也忘不了的过去。那融入生命的故乡情结不仅镌刻在每个游子的心中,它也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无论走得多远,故乡这个生命的根,精神的根会依然在我们的心中,故乡所有的情感幻化成一个词——思乡。

⒉教师展示一组关于思乡的名句,在《故乡原风景》的笛声中学生齐读积累、回味感受。

⒊教师总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浓浓的乡恋,化作深深的乡思,带来淡淡的乡愁,就如琦君笔下的这一杯春酒,包含着童年、人情、母亲的味道,汇成家乡味道,萦绕在我们心头,回味无穷,最后,让我们一起记住《春酒》,感谢琦君,以及那份淡淡的、令人陶醉的乡音乡情。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琦君的推荐书目:

《细雨灯花落》《橘子红了》《三更有梦书当枕》《一对金手镯》《桂花雨》)、《水是故乡甜》、《家乡味》

2.以“儿童的口吻”,写一段你的童年故事,题目自拟,4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童趣

春酒———家乡味道→ 母爱——思乡

                                 风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