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兴校的践行者
——我工作室成员府谷县华阳学校校长朱青绿先进事迹


朱青绿,中共党员,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陕西省骨干中学校长、《陕西素质教育》理事。1983年参加工作, 1999年担任校长至今。三十年从教生涯,从一线教师到“好校长”,从热爱学习、写作到“先进教科研工作者”,是他对教育事业博爱与精诚所磨砺的结果。“带着思想来工作”是他的口头禅,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他走到哪里,把他的思想作风就带到哪里,所在学校也就有了源头活水。他担任过校长的清水学区和高石崖初级中学,因他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的思想和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作风改变了落后被动的局面,教学质量逐年提高。2011年调到华阳学校,在仅有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一手抓师德建设,一手抓教育科研与学生的养成教育,大刀阔斧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3331”教育教学基本理念。2012年华阳学校中考成绩比上年提升了31个百分点,进步率全县第一,受到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教育局的高度认可。
朱青绿同志工作中一贯善于研究,勤于学习、甘于创新,教育同仁称他为“有思想的校长”。其实,他就是一如既往地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现在的华阳人,在他的感召引领下,科研气氛浓郁,学习型团体已经形成,呈现出”教风正、学风浓、研修热”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勤于学习、深入研究,成长自我
任教之初,他就意识到毕生心血将奉献给中小学教育事业。担任校长以来,一直坚持上课、听课,坚持培训和研究。他阅读了《我的教育思想》、《如何做最好的校长》、《教育科研专题研究指导》等大量教育教学专著。重视体验学习,善于在教学实践中思考琢磨;爱好发现学习,习惯在教学管理中总结经验,汇集成果;虚心接受学习,在倾听与研究中获得技能与方法。20多年来他记录工作、学习笔记近60本,撰写心的体会、考察报告、随笔、反思等20多万字。
他一直致力研修,笔耕不辍。从教师到校长,从未改变学习、研究、写作的习惯。《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在内蒙古大学出版社《中专中学论丛》发表。《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作文训练序列分析》获陕教育学会“陕西省第五次优秀论文和科研成果评比三等奖”;《课堂教学与创新教育》获陕教科所“陕西省中小学创新教育论坛”一等奖;《浅谈新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写作教学体系》获
“陕西省中学语文新大纲、新教材研究论文评选”二等奖;《对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获榆林市教育协会“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近年来撰写的《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生》被陕西省基础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等单位授予二等奖。他带头践行教育科研,积极参与筹划学校的教科研,参与课题研究带动课堂教学。在这方面,他确实是“有心人”。2010年10月主持承担的陕西省基础教育“十一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初中语文学科多媒体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通过了陕西省电教馆的结题鉴定并评为良好;《关于苏州基础教育的考察报告》获榆林市2011年基础教育教学成果文本类三等奖。
他珍惜每次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每次都会把外出的收获和学校老师分享,与校委会成员研究如何“学以致用”。他先后下苏州、赴山东挂职学习,选派数十名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市培等继续教育。主持校本培训,利用“校本研修大学堂”作为平台,先后给全体教师进行《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校本文化是根,队伍建设为本》、《有效教学与班级管理》、《全面发展奠基,特色办学育人》、《扎实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办特色学校必须走自主发展之路》等主题讲座。通过讲座,促使教师改变观念,精心研究与选择教法,细致安排了《2011版课标解读》,紧跟课改的步伐,不落伍。组织编写了校本培训材料《内涵发展特色育人》;主持编印了《魅力府谷》、《牵手“好习惯”》、《孝德教育读本》等有影响、深受师生喜爱的校本教材,现在正在组织编写《可爱的府谷》、《阅读与写作》、《中小学生绘画技法》等校本教材,稳步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工作。


二、善于探索,科学指导,提升教师
朱青绿校长清楚地认识到: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拥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全面提高、主动发展。在他的引领下,学校确立了“以教科研制度为载体,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己任,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科学评价为导向,以课改实践为归宿”的学校教科研发展思路,为每位教师制定了“一年学习,三年发展,五年成长为县级名师”的专业发展目标。这一目标唤醒了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全校教师形成了“比学习,比教艺,比成绩”的“磁场”。
他常说,“校本教研就是以学校教育教学为根本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教学, 途径为通过教学,关键要在教学中研究”。他组织教师深入理解并践行教师专业发展“六个一”要求,即: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承担一个微格课题研究、进行一节课堂实录、开展一次“大家访”活动、撰写一份教学实践论文、举办一次校本研修大学堂讲座。通过和西安高新二小开展“同课异构”及本县区校际合作交流活动,很好地拓展了学校教科研内涵。每学期都要安排大量公开课与示范课,举办每年一届“华阳杯”教学大赛,切实做到以课代培、相互学习。
“所有的培训没有校本培训好,所有的校本培训没有公开课好”,在他指导和影响下,涌现出了全国优秀教师刘慕玲、陕西省优秀教师赵春林、榆林市教学能手王永平和县教坛新秀赵云、石文静等一批理念新、教法活、效果好,深受学生喜爱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虽然学校行政事务缠身,但他丝毫没有放松学校教科研工作,一年来,先后组织教师承担了《提高教学技能与实现有效计算教学的研究》等省、市、县级课题10余项,刘秀娥老师等5人承担的陕西省“十一五”
课题《小学生习作能力评价策略研究》,已通过成果鉴定,即将结题。从“问题即课题”切入引导教师进行“微格课题”研究,形成人人有课题,全员都参与的科研氛围。《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英语学习入门的引导方法》、《数学与生活》等微格课题被列为“十二五县级教研课题”。
“以研促学、以研促教”,在良好的教研氛围濡染下,教师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魏丽霞、卜崇富、刘艳霞、尤桂霞等50多名教师的100余篇论文在各级发表、交流,强势地提升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
三、勇于创新,精细管理,发展学校
“科研兴教、特色强校”一直是他的治教理念,原来学校没有教科研机构,他细心物色人选,成立了教科室,保证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运行。他明确提出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总体思路:突出“一个中心”(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实现“两个转变”(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三个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专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实施“四化建设”(常规管理科学化、科研管理常规化、课程管理强制化、品牌建设人文化),达到“五个结合”(学习与交流、教学与科研、评价与考核、理论与实践、点与面相结合)。制定了《校本研修实施方案与常规要求》、《优化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施办法》、《教科研成果奖励条例》等制度,通过课题引领、自主反思、合作研讨、行动研究、论文评比等形式,凸显了教科研的自主性、实践性和实效性。有了思路就决定了出路,现在,华阳学校的校本化研究已经形成特色,成为全县学习借鉴的典型。
遵循校本原则,关注教科研实效性,他根据华阳九年制学校的特点,从低、中、高不同年龄段认知水平出发,进行校本化教学研究。一至三年级重点研究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四至六年级重点研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七至九年级重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在具体工作中积极实施“两个1+1”(师生爱心帮困1+1、同学互助1+1)、“名师培养”、“青蓝结对”(新老教师结对学习)的“三项工程”,形成了教科研工作双轨运行的“两条主线”
和实践交流的“两个阵地”。 “两条主线”,即理论线:教科室—教研组—课题组—课题研究;实践线:教导处—备课组—年级组—课改实验。
“两个阵地”,即每两周一次的“校本研修大学堂”和校本教研刊物《开卷有益》。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科研兴校的理念引领下, 通过总结提升,形成了华阳学校以“德行合一”实现“知行统一”的德育管理模式、“3331”教育教学基本理念和“孝道文化”教育特色,受到了上级业务部门的好评。近年来,学校先后被确立为“陕西省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课题研究学校”、“青少年文学创作大赛优秀校园”,荣获“榆林市文明校园”、“榆林市绿色文明示范单位“、府谷县 “课改实验先进学校”等称号。
教育是事业,需要奉献;教育是科学,需要求真;教育是艺术,需要创新。朱青绿同志就是以奉献、求真、创新的精神完成着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履行着校长的职责。在今后的工作征途中,他还会以一个“践行者”忠诚“科研兴校”的事业,成长学生、成就教师、发展学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