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芬:色彩描绘,人称推进,对比渲染——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语言艺术
(2015-12-13 21:11:2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材解读 |
色彩描绘,人称推进,对比渲染
——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语言艺术
榆林市教研室 王艳芬
(已发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11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更是语言凝练的精华,因此古代许多诗人因为语言的特点形成其诗歌的风格。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新自然,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雄奇奔放,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沉郁顿挫,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婉约。
个性化的语言是诗人的名片。我们可以从这张名片中,对诗人有个大致的了解。在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我们发现诗人善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善于用人称的变化来推动情感的发展,善于运用对比渲染来表现自己的爱憎,其诗句信手拈来,其感情自由奔放。
色彩描绘成为一种抒情手段,是这首诗的第一个显著特色
艾青少年学习绘画,曾经加入“中国左翼美术联盟”,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他善于运用线条和色彩来表达思想情感,后来他将这种手法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因此,在《大堰河——我的保姆》里,作者的匠心之一就是通过色彩来表达情感。
如“长了青苔的石椅”,一个“青”字,既写出了时间久远,又写出了诗人对逝者的尊敬。“乌黑的将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乌黑”既表达了家境不好,又写出了大堰河的勤劳,将家里擦洗的干干净净。“红漆雕花”,“金色的花纹”,“白米饭”三种色彩,表现富裕与奢华,并与“乌黑”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色彩对比中表达诗人的情感。我们发现这首诗中的色彩,已经成为诗人表达情感一种独特方式。这种表达方式集中体现在“紫色的灵魂”中。“紫色”一词将控诉与崇敬,诅咒与赞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一位如此善良勤劳的妇女,命运给予她的却是贫穷和苦难。她活着,对世界无私地给予,不停地劳作,毫无保留地贡献,死后竟然如此凄惨,在对比中,表达了对这个不公道世界的控诉和诅咒,所以用了冷色调。但另一方面,大堰河也因为无私地给予,不停地劳作,毫无保留地贡献而高贵,所以其灵魂是“紫色”的,是高贵的。“紫色”将卑微与高贵,平凡与伟大,诅咒与尊敬完美地融合一起。
人称成为表达方式的标志,是这首诗的第二个显著特色
我们读《大堰河——我的保姆》,发现诗人在人称运用上有两个特点,其一是集中使用一种人称,其次是有规律地变换人称。整首诗在人称运用过程中,第一、二小节用了第三人称,第三、四、五、六小节用了第二人称,第七小节着用第一人称,第八、九、十、十一小节用第三人称,第十二、十三小节主要用了第二人称。粗看,没用什么特殊之处,但仔细思考会发现,每一次的人称的变换竟然是一次表达方式的变换,人称成为表达方式的标志。诗歌的从开始的深沉回忆,形象遥远而且模糊,因为距离远,如远望,是叙述,如同讲故事,所以用了第三人称。当人物走近了,成为面对面的交谈,开始描绘人们的形象,用了描写,所有用了第二人称。交谈后,心有感触,情感自然流露,诗人开始抒情,所以用了第一人称。这个过程如同电影镜头,远镜头,近镜头,特写镜头,全方位的拍摄。
矛盾的意象成为表达爱憎的方式,是这首诗的第三个特点
艾青是一位画家,善于用光线的明暗来表现绘画的内容,他巧妙地将这种方法用在文学创作中,在表达上产生了对比与烘托的效果,使他的诗歌形成了独有的特点。这种明暗的表达方式,在诗歌的整体表现上通过了大堰河一生无私的奉献,不停的劳作,毫无保留的贡献这条明线,与死后的悲凉情景这条暗线对比,形成了诗人强烈的爱憎情感。另一方面诗人还通过第六小节中几组矛盾的意象,表达出强烈的讽刺意味。如“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中的“家”与“客”的矛盾;“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识得的‘天伦叙乐’的匾”中的“天伦”与“叙乐”之间的矛盾;“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中的“妹妹”与“不熟识”之间的矛盾。在矛盾中让我们感受诗人表达出的强烈的讽刺意味,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诗人对其出身的家庭的背叛,对大堰河所受到的不公正命运的同情,对黑暗社会所造成不公正现象的诅咒。
这首诗歌语言自由奔放,情感炽烈饱满,创作特点鲜明。其真挚的情感,其娴熟的技巧,其鲜明的爱憎成为后人百读不厌的经典。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