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海霞:草蛇灰线伏千里 情节前后遥呼应 ——《红楼梦》导读
(2015-12-02 16:38:4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材解读 |
草蛇灰线伏千里
——《红楼梦》导读
何谓“草蛇灰线”?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红学家梁归智先生认为,“草蛇灰线”是两个比喻。“草蛇”是说一条蛇从草丛中蹿过去,不会留下脚印,但蛇有体重,还是会留下一些不明显但仍然存在的痕迹。“灰线”是说拿一条缝衣服的线,在烧柴后的炉灰里拖一下,由于线特别轻,留下的痕迹也是恍惚隐约的。例如贾府的破亡结局就在书中多次伏线: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 立新场情传幻境情》中,宝玉在警幻仙姑的导引下游太虚幻境所听新制红楼曲之《收尾 飞鸟各投林》的唱词已暗示了此结局: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首曲子是《红楼梦》十二曲的总结,它概括地写出了封建社会末期以贾府为代表的贵族家庭中发生的急剧变化,从中表现出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阶级正在加速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再如第八十三回《省宫闱贾元妃染恙 闹闺阃薛宝钗吞声》中周瑞家的与凤姐闲话家道艰难时,周瑞家的向凤姐传说外面的谣歌:宁国府,荣国府,金银财宝如粪土。吃不穷,穿不穷,算来总是一场空。这支谣歌不也暗示了贾府由盛而衰而败亡的发展趋势吗?可见,“草蛇灰线”就是比喻在小说创作中留下的对后文情节发展所作的暗示、伏笔,所以说“伏脉千里”。读者读到此处时看似闲笔,当读到彼处时蓦然回首方会心一笑,这些暗示、伏笔确如蛇行草中,时隐时现;灰漏地上,点点相续。全文情节前呼后应,结构浑然一体,常常令人拍案叫绝。若知此法,读《红楼梦》会有诸多乐趣,读后也许会生发一点“探佚”的冲动。
《红楼梦》中,草蛇灰线法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种形式:
1、谐音法:主要体现在小说中人物的姓名上面。比如第一回登场亮相的甄士隐、贾雨村,就是谐音“将真事隐去,用假语存焉”,暗示小说中写的贾府故事是以曹雪芹家的“真事”为素材的;
人物姓名谐音,暗示了人物的最终命运,情节的未来发展,真是妙哉!
2、谶语法:谶语,迷信的人指事后应验的话。曹雪芹非常巧妙地把这样一种谶语文化运用到了小说情节的暗示之中。具体可分为诗谶、谜谶、戏谶、语谶四种。
首先是诗谶,我们知道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了薄命司之正册、副册、又副册,每册中的诗画都隐喻了这些女子们未来的结局。比如第一幅,画的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旁边四句言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里的诗画隐喻了林黛玉和薛宝钗未来的结局,“枯木”暗示结局悲惨,“玉带林中挂”似乎暗示了黛玉的结局不是病死,而是自缢。再比如说贾探春,她的册子上,画的是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上有个女子,在那掩面啼哭呢,还有两个人在那儿放风筝。后边它也配上四句诗:“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隐喻了贾探春将来要远嫁海外,这就是诗谶。
第二种是谜谶,就是用谜语来暗示后文情节。例如《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元宵节期间,贵妃娘娘贾元春差人送到贾府一个灯迷命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进去。贾母见元春这般有兴,便命他姊妹各自暗暗的作了,写出来粘在屏上,并备下各色玩物,为猜着之贺。贾政一一猜中后,突然心内沉思道:“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益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莫非这是家族败亡的预兆?但他不敢悲形于色。这就是谜谶。
第三种是戏谶,就是用戏曲内容来暗示情节。且看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寿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贾母请清虚观张道士打醮祈福,之后又唱戏敬神。贾珍在神前拈了戏,头一本《白蛇记》,第二本《满床笏》,第三本《南柯梦》。《白蛇记》是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事终得天下的故事。《满床笏》是汾阳王郭子仪七王八婿高官厚禄,笏板满床的故事。《南柯梦》是淳于棼梦入大槐树下的蚂蚁王国历尽盛衰荣辱终被放逐醒来后觉悟的故事。这正是预兆贾家命运的三部曲。这就是戏谶。
第四种是语谶。就是小说中某些人物的某些对话有极强的暗示性,需仔细玩味。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当周瑞家的给惜春送花时,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来;若剃了头,把这花儿可戴在哪里呢?”这是惜春第一次开口,就说剃了头作姑子去,暗示了惜春的结局是出家为尼。这是谶语法。
3、影射法,影射法也是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人物之间的影射, “晴为黛影,袭为钗副”,晴雯是林黛玉的影子,袭人是薛宝钗的影子。晴雯和黛玉的性格比较接近,犀利尖刻,花袭人和薛宝钗有某些共同之处,思想都比较正统,又会做人。晴雯袭人的结局,是影射林黛玉和薛宝钗将来的命运的。我们看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晴雯死了,贾宝玉悲痛之余为晴雯写了一篇诔文,诔文读毕,遂焚帛奠茗,犹依依不舍。忽听山石之后有一人笑道:“且请留步。”那小丫鬟回头一看,却是个人影从芙蓉花中走来,他便大叫:“不好,有鬼。晴雯真来显魂了!”你道此系何人?黛玉也。然后林黛玉和贾宝玉讨论这个祭文,说里边有些词句不太文雅,需要修改。于是将“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一句几经修改,最后定为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结果林黛玉听了以后,脸上忡然变色,心中有无限狐疑,只是面上不肯露出。为什么呢?“卿”就是“你”,就等于是贾宝玉当面和林黛玉说,咱们两个没缘分。此文虽诔晴雯,实诔黛玉也!通过晴雯的死来暗示黛玉,这是人物之间互相影射,
另外一种影射法就是象征,用物品来影射人象征人。比如风筝就是贾探春的象征,放风筝就象征着贾探春后来漂流海外。林黛玉和晴雯都用芙蓉花象征,所以晴雯是芙蓉花神。贾探春是杏花,薛宝钗是牡丹花,史湘云是海棠花等等。
4、引文法。引文法就是前八十回中的某一个情节,它实际上像引子一样,引导着八十回以后的另外一个情节。比如说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她带着外孙板儿,忽见奶子抱了大姐儿来,那大姐因抱着一个柚子玩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于是板儿和大姐将手中的柚子和佛手互换了。脂批:
“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柚子即今香圆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后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漏泄。”巧儿和板儿今日已结红丝绳。以后贾家败落,刘姥姥救出巧姐,巧姐嫁给了板儿。
5、化用典故法。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卷帙浩繁的典籍里,有很多的故事都凝结成了成语,这些成语仍然鲜活在我们今天的语言之中。曹雪芹又非常巧妙地把这样一个文化习俗运用到小说创作之中,为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暗示的作用。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大家互起别号,探春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潇湘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于是黛玉别号‘潇湘妃子’。如果说林黛玉是娥皇,那么谁是女英呢?就是史湘云,大家看史湘云的“湘”,不就是那个湘妃的“湘”嘛。你再看她册子的判词里写道:“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还有《乐中悲》曲子里写的:“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都是这个典故。所以娥皇和女英象征林黛玉和史湘云,我们据此可以猜想,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宝玉和湘云之间应该有点故事。
《红楼梦》全文皆以“草蛇灰线”布局,这一手法使文意上下勾连,情节彼处呼应,宏大繁复的艺术结构显得完整统一;蛇线若隐若现,时断时续,首尾相连,增强了故事情节的有机性;注此写彼,手挥目送,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或事件发展的方向。
读《红楼梦》时,我们了解了“草蛇灰线”这一《红楼梦》创作的最基本的全局的艺术手法的话,一路读来该会有多少会心顿悟,多少掩卷遐思,其间的审美体验又会增加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