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课:首先要对《咬文嚼字》进行“咬文嚼字”  (2010-10-12 22:24:00)张玉新

(2015-10-31 21:12:50)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论坛
1

评课:首先要对《咬文嚼字》进行“咬文嚼字”

今天受邀到长春市实验中学听了三节课,分别由哈尔滨一中、沈阳二中和长春市实验中学三位老师讲授的《咬文嚼字》。三位老师的教龄最多的十年,次多的七年,最少的两年,因此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评价他们的课。

在评课的时候,我提议不要一言堂,像我在牡丹江二中评课那样搞成圆桌会议式的互动。我在听课的时候就深入到了学生的小组讨论,长春市第一中学的一位老师向我提问,这样的小组讨论是否可以在较差的学校实施,能否收到讨论的效果。因此在评课时我就先请这位老师把她的问题当众提了出来。长春市实验中学的丛阳老师授课班级是理科实验班,并且在另一个文科试验班进行了试讲。在她回答一中老师的问题后,我追问了一个问题:实验班现有水平不是我们培养的,我们只是按照高标准“收割”了人家种好的庄稼;那么,普通班,薄弱学校的学生是否也能进行课堂讨论?如果我们不能在自己负责的这一段培养学生的讨论的习惯,还能指望什么?我的意思还是一贯的主张,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从矫正学生的不良语文学习习惯同时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讨论、合作学习也是这样的习惯之一。

我先向三位老师提出了一个关于三维教学目标能否得到实施的问题。这是目前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你看公开课的教案,大的三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的每一维还有若干项子目标。上课的三位中,一位定了八项目标,一位定了五项目标,最少的一位定了三项目标;而且文字叙述都不算简洁。其实这样的目标是没有办法落实的。我很理解老师们,尤其是青年教师们,上这样的大型公开课,怕被人家说目标不落实,可是恰恰因为什么都想落实而没有落实一项。三维目标是所有学科都要遵循的,语文学科自然不能除外;可是,这所谓的三维目标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并不是语文课的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都要完全体现出来。

我问的第二个问题是:既然每位老师都是用了多媒体,都制作了课件,那么自己对自己的课件有何评价?几位老师都对自己的课件进行了说明,还有一位说,从什么书上看到,说是八页最好,而自己恰好八页,另一位说自己的才五页。对此,我肯定了沈阳二中张婷婷的实物投影的做法,她现场将学生写的东西投影给大家看,还有学生的修改稿。我肯定的理由是,这部分内容是现场生成的,而且这种方式的确节省了课堂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但是我对她用半节课时间让学生写辛弃疾一首《鹧鸪天》的分析并不认同,后来他们学校的教研组长对此进行了反驳,强调训练的重要性。而我强调的是:《咬文嚼字》只讲了二十分钟,另外的二十分钟就让学生“写话”,还说是加深对课文的观点的理解。其实,这种训练,不必讲《咬文嚼字》这篇课文也是可以进行的;或者反过来说,学生写出东西,并不是因为理解了老师或者课文所交代的知识(或者说获得了方法)才写出来的。教师对课文的讲解与教师要求学生写出来的东西两者之间很难证明有必然联系、因果关系。因此,后面这半节课的训练,是游历于教材文本的。

在肯定这位年轻老师的部分多媒体使用的做法之外,我对三位老师都制作的课件以及对课件的使用持否定态度。因为,许多内容都只是替代手写板书,更为严重的是,教师异化为课件的奴隶,因为课件预设了一切内容,教师只能操纵“按钮”,学生也只好屈从“按钮”。

在私下里我和长春市实验中学语文组的老师展开了更为深入的研讨。比如,我不客气地说,三位老师只读懂了最表层的文本,对课文基本上是“仰视”,这暴露了教师自身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几位教师最缺少的就是对《咬文嚼字》这篇课文进行一番“咬文嚼字”。比若说这几个材料的使用问题,是很耐人寻味的,真需要咀嚼一番的。作者开篇列举郭沫若修改剧本台词的例子,有趣的是,把“你是个无耻的文人”改为“你这无耻的文人”多精彩呀,但这不是郭沫若自己改的,是演员改的!当郭沫若把此当做法宝又改“你这革命家的风度”时,却闹了笑话。你看,耐人寻味不是?接下来说王若虚改《史记》——改错了;再举韩愈为贾岛定“推敲”——也错了(在作者看来);只有苏东坡改自己的诗句改的那叫精彩,为郭沫若、王若虚所不及。作者在使用这些例子的时候,除了驾轻就熟外,是颇有一种气魄的,体现着作者不凡的功力;而且在遣词造句上是十分老到自然的,这种力透纸背的力量来自广博的学识和缜密的思维。

就此,我还假设了我认可的教学目标:研究本文的文字表达的韵味以及透过文字折射出来的治学态度。

我们还谈到对文章观点质疑的问题。有的老师担心弄不好就脱离文本,我的意见是,你的质疑必须是从文本出发本然发生的,不能把狗肉贴在羊身上。比如,我认为老师们讲一点课文的观点就用一些生的、熟的、半生不熟的诗文片段进行所谓的“练习”就是脱离文本的,因为这时文本本身并没有读明白。唐明刚老师就提出,所谓的“套板反应”就是值得质疑的,难道“套板反应”就没有生动有趣的吗?对此我完全赞同。我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民间文学作品中,在传统的平话中,的确有这样的好玩的“套话”;包括京剧中的许多“水词儿”(什么“将身来在”之类的),也自有它的趣味。关键是,学生能有这样的质疑是值得鼓励的。当然,从作者的举例可以看出,人家是就“雅”文学而言的,并没有提“俗”文学。

就此问题又连带提到了对文章的观点、内容,结构、语言的学习何者为重的问题。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学习《六国论》,你说是要知道“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重要,还是清晰地逻辑结构、优美的富于韵律的语言重要?我认为后者更重要。因为那个观点早都过时了,但语言的魅力仍然存在。同理,《咬文嚼字》一课作者的观点也没有作者的语言和逻辑更有魅力。

以上的内容,就是一次普通的评课,我发表的也就是自己的一点看法,欢迎上课的三位老师以及他们学校语文组老师的质疑和批评。因为,这样的课,不是教师一个人的成绩或败绩,这是集体的智慧或愚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