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施效颦》教学设计

(2017-11-27 10:11:27)
标签:

教育

 

 

 

 

第三届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课题教学竞赛展示课教学设计

 

东施效颦

 

《东施效颦》教学设计

 

 

 

 

 

 

 

 

 

 

 

 

 


  别:     城镇组

  师:     

  位:山东临沂杏园小学

 

“颦”中看美丑  “读”中学智慧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东施效颦》教学设计

执教:山东省临沂杏园小学  徐 娟

点评:山东临沂教科研中心  陈中杰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言文,出自《庄子·天运》。文中抓住一个“颦”,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这个人物形象。告诉我们不顾实际一味模仿,往往会适得其反。

教学目标:

1.教给学生多种方法,读懂课文的意思。

2.引导学生对比品“颦”,让学生明白课文揭示的道理。

3.拓展阅读庄子作品,初步了解庄子,学习庄子的智慧,激发阅读经典的热情。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猜人物

1.老师讲故事,学生猜人物。揭示课题。

2.老师板书课题,重点指导 “颦”:笔画多,部件要紧凑。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老师通过讲故事将学生带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中,引入课题。板书课题时重点指导笔画较多“颦”,观其形,知其义,扫除阅读障碍,为后面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教方法,读通文

1.老师示范读课文。

2.学生注意字音,自由练读课文。

3.多种方法指导,读通难读句子。

(1)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2)挈妻子而去之走。

(3)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方法一:理解重点词语意思,指导读好句子。

方法二:理解古今异义字意思和读音,指导读好句子。

方法三:通过节奏线断句,指导读好句子。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 “渔”。教给学生多种方法读文言文中难读的句子,既让学生读通了句子,学习了读书方法,又将句子理解的难点巧妙化解。

4.学生展示读课文。

5.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对读文言文和译文,理解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课文后面的译文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好帮手,通过多种形式对读,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细品“颦”,论美丑

1.出示文中带有“颦”的句子。

1)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2)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3)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2.补充诗词,感受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的美。

设计意图:依据“颦”拎出文中重点句子,补充诗词让学生感受到西施之美,从而理解西施的“颦”之美,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诗词积累。

3.想象东施心情,读好“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4.想象画面读好“西施病心而颦”、“东施捧心而颦”的句子。

5.出示描写村中人反应的句子。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qiè)妻子而去之走。

1)交流看到的画面。

2)发现写法的巧妙。

3)体会读句子。

6.究原因:彼(bǐ)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1)同样是“颦”,反差为什么如此之大?

2)学生各抒己见,老师顺势揭示道理:不切实际,盲目模仿别人,会适得其反。

设计意图:通过关注村里人的表现,发现东施“捧心而颦”的丑,感受作者写法的传神。通过细究东施“知”与“不知”,揭示课文蕴含的“不切实际,盲目模仿别人,会适得其反”的道理。

四、巧拓展,学智慧

1. 补充阅读《邯郸学步》

                        (hán)(dān)学步              

寿陵馀(yú)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pú)匐(fú)而归耳。

注释:①寿陵:燕国寿陵②馀子:少年③国能:邯郸人走路的独特技能④故:原来⑤匍匐:指爬行或爬 ⑥归耳:回家

1)思考: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讨论交流:学步的人和东施有什么相似之处?

2.对话主人公,提升认识。

1)与东施对话。(2)与学步的人对话。

老师顺势提升学生认识:盲目模仿别人,会失去本真。

3. 了解庄子:战国人,姓庄名周,字子休,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与孔子、老子、孟子等齐名,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庄子》、《逍遥游》等。

4.出示庄子名言,感受庄子的大智慧。

设计意图:庄子善于用短小精悍的故事来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认识,补充阅读《邯郸学步》,在对比人物特点中,学生再次获得“盲目模仿别人,会失去本真”的深刻道理。学生的认识螺旋上升,最后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补充阅读庄子的名言,感受庄子的人生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