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015-09-09 19:33:4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我的教学小妙招 |
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以前的教研活动以及对平时上课的经验总结,我认为在上综合课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比如,继红小学宋丹老师上的《粽叶飘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让孩子观察做粽子需要的材料和步骤来知道粽子是怎么包的。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是需要自己实践了才会明白其中应该注意的点。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观察、亲自动手,亲身体会,才能知道各种粽子的区别,也才能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等。教学生从小开展一些简单的活动,将有利于学生各方面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是喜欢动手操作的。动手操作也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集中注意,认识事物,在与自然材料反复接触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一些小型的简易的操作、演示,对某些简单的理论的验证,使孩子们获得直接经验,培养他们动手实践的兴趣,唤起他们对一些身边的现象的好奇心,学会探索科学的方法。例如,“玩具动起来”的游戏,让每个孩子动手操作,想想、尝试做做用什么方法能让玩具动起来,当看到玩具动起来时,孩子高兴得直拍手。在趣味小实验中,学生通过看看、听听、摸摸,甚至拆拆、装装,既能表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又能从创造和成功中获得愉快。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个个都变成了专心致志的“活动家”和“实干家”。例如:在《边废为宝》这个活动中,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动手尝试过程中,体验到玩的乐趣,提高了积极性,还知道生活中很多我们遗弃的东西其实通过小小的改装都能成为宝贝。再如《做风筝》《卡通形象腾空出世》等课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发展了想象力。
例如,我在教适合让学生动手的课的时候,将全班学生四—五人分为一组,分成了六个小组,同时还由组内学生自主推荐形成了组长和记录员,而剩余的同学都是操作员。因此在动手制作石头工艺品的环节中,大家都积极投入其中,动手制作本组作品,记录员仔细的做着记录。那些平日里不愿听课、不守纪律的的学生此刻也都静下心来,聚精会神地关注自己的作品。学生的整个活动井然有序、氛围轻松和谐,乐在其中,也在乐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可操作性强的环境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同,投放不同水平的可操作材料,培养学生的动手协调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与爱好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各项操作活动,教师再引导学生在自身的原有水平上进行大胆的操作和尝试。例如:在制作活动中,能力较强的孩子就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较为复杂的材料;而对能力较弱的孩子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较为简单的材料创作。在进行活动《玩石头》时,我让学生带了漂亮的图案、剪刀、胶水、水彩笔。让学生在听了老师的要求后,根据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组合粘贴或画出漂亮的图画,支撑精美的石头工艺品。学生根据意愿开始选择喜欢的种类,他们一边做一边还兴奋地说着什么,作品完成后,很多孩子都拿着自己的作品,体验着自己动手的成功。
三、把握时机,在大自然中培养动手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让同学们对实践产生浓厚的兴趣,加深印象,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为此,每一次实际动手操作之后,都要诉诸于文字,比如今天做了什么活动,哪些同学合作参加,用了什么物品,步骤是怎样的,有什么现象发生,结果又怎样,都要详细地记录下来,并且还要写下自己的感受,文字不需要太多,只要是自己的想法就行了。这样,做有所得,学生受益匪浅。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记忆是短暂的,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方法将使学生受益终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贯穿其人生成长全过程中,但其中又以小学阶段尤为重要,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家长共同努力,并保持一致,多给学生学习锻炼的机会。
说道家长,这里,我觉得还应该强调的一点是在课堂上能动手的必须让学生动手,一旦有孩子把实践的东西拿到家里,就会有父母代劳。
总之,小学教学,教师不能扼杀孩子的天性,要让他们大胆的发挥,勤于动手,绝不能把自己的理论强加在他们的身上,把整个课堂变成自己的讲演时间,剥夺了应该属于他们的活动,让他们失去活力和创造力。作为一个综合教师,应当抓住一切时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动手操作,从做中学,在做中乐,在做中有所收获。
以上呢,是我对自己本学科课堂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点想法。希望可以和大家共同分享,更希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