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自体心理学第一讲
(2018-01-11 20:56:12)分类: 自体理论 |
李小龙自体心理学第一讲
各个学派的有其长处和临床技术。
一、经典理论到自体理论的过渡
(一)经典精神分析
经典理论关注的是什么?首先,关注的是与生物本能相关的内驱力,即力比多。力比多是生物本能在精神领域的表征,在心理领域,表现为一种促使力,推动力,内驱力。本能表征的内驱力如何获得满足,经典理论强调的是本能的作用,如何导致症状,不太强调环境的因素。
(二)客体关系
客体关系开始注重环境的作用。在经典的客体关系理论家看来,人没有弗洛伊德所说的生物学的本能和本我,但强调了人有另外一种接近生物学本能的需要,即精神本能的需要,即关系的本能。
人生下来就需要客体及与客体建立关联,这是人的基本的,原始的需要。鲍尔比发展出来依恋理论。
在成长过程中,客体的质量和状态,关系的性质会强烈地影响到孩子的心理状态。客体关系将环境和养育者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但问题在于,关系理论中,孩子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受制于环境和养育者。例如,孩子的自我意向取决于妈妈对待他的态度。
(三)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强调,孩子的成长受到环境的影响,但是孩子是有自主性的,而且这种自主性不是被动地取决于环境,而是在出生时就有一种让自己的自主性朝着独立的方向发展。
科胡特认为,自体是一条单独发展的线路,即一方面我们与环境与客体建立关系,另一方面,self会沿着一条线推进,由原始的不成熟和不现实的状态向现实的成熟的状态推进,由未分化的状态向分化的状态推进。这个过程,并不完全取决于环境,而是有自己自主的发展状态。自主的发展状态:转化内化,即孩子最开始会将父母原始理想化,是无所不能的;但父母不可能是无所不能的,必然会暴露出自己的一些缺陷。孩子发现父母有无法完成的事情,孩子会将对父母理想化的部分回撤回来,“我一直依赖你们这样做,但不能做到,我就撤回到自己内心”,并经过转换,变成自身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转化,将本来是父母起的作用,内化成自己的部分。通过无数的转化内化的过程,孩子就不会停留在对父母的原始理想化中。这是一个主动的自主的过程。
治疗技术就是一个客体,对于婴儿来说,它需要客体恒定性,治疗技术频繁地转换,对患者没有好处。
二、治疗技术的对比
从临床上讲,经典精神分析,关系理论,现代理论有什么区别?经典精神分析中,咨询师要中立,节制,匿名,映现来访者,咨询师是白幕和镜子,咨询师像镜子一样照出来访者。
神经症患者,有完整的自我,超我和本我,有相对较好的现实功能,有较完整的人格结构。关系理论和自体心理学较适合早期发展有缺陷的人,如缺失自我或超我的人。冲突理论,即神经症理论,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引起的心理问题;缺陷理论,缺乏超我,有的是原始的愤怒,焦虑,沮丧。经典精神分析适合神经症水平的患者。在咨询中可以谈“性”的,说明这个患者是神经症的患者,如果谈性,但其实与性无关的,是缺陷型的来访者。
弗洛伊德关注的是4-6岁的阶段,他认为神经症的核心病因是俄狄浦斯期,他认为4-6岁是最为重要的阶段。在治疗中,匿名,中立,节制,以及镜子式的映现。
客体关系认为神经症的最重要的病因不是俄期,而是前俄期发生了问题,即0-3岁之间的问题。0-3即弗洛伊德口腔器和肛门期。这一部分对应的障碍是人格障碍。
按照动力学的区分,李小龙认为就只有边缘型和自恋型两种类型。边缘型是患者的整合能力有问题,自恋型是患者的分化能力没有很好的发展。按照克莱因的理论,婴儿可以区分好妈妈和坏妈妈,先天可以分化,边缘患者是无法整合好坏,而自恋患者无法区分自体和客体,仍保留在共生状态。自恋患者有原始的内聚自我,是一种不成熟的自我状态,但它仍有内聚性,“不管你说什么,我就是这样的,而且我很陶醉”,边缘患者,自我意向是不断改变的,缺乏这种内聚性,缺乏整合功能。
经典理论研究的是4-6岁,关系理论研究的是0-3岁。
在临床操作上,经典理论是映现式的。在关系理论中,当来访者询问,“现在几点?”咨询师回答,“两点五分。”咨询师会视情况讨论,“为什么你要问时间?”如果来访者没有到一定的状态的话,就不问,而是抱持。温尼科特是十分强调抱持的咨询师。先抱持,支持,然后澄清和面质。而经典理论是强调澄清和面质。
患者与咨询师关注的点越多,越偏向神经症,关注的点越少,越严重。对于早期情感发育缺失的患者而言,他们比较关注的是,父母是否控制在控制,支配和妨碍自己,而不是去关注父母所讲的道理。否则,他们会限制在情感上,不会去关注道理。所以客体关系理论,不是马上面质,澄清,而是先抱持来访者,弥补情感的损失,然后才能进行工作。在科胡特理论中,他关注早期发展的问退,强调治疗师首先考虑激活患者的理想化移情,镜映移情,然后再修复。修复的过程中充当来访者的理想化父母,“你厉害,我就厉害;你不行,就意味着我不行”,如果未充当理想化父母,来访者就会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