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2018-04-27 09:45:06)
标签:

教育

分类: 典型课例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济阳一中  孔令艳】

一、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知识目标:

1)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2)理解联系具有多样性;

3)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2、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要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地、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2、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三、教学设计思路:

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有助于学生深刻透彻地理解知识点,更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共鸣,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创新。用贴近生活的事例一例贯通,使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清晰明确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最后达到强化学生对知识整体性理解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左右)

情境导入:PPT呈现几张有关雾霾的图片(每张图片上都有一些形象描述——“雾以吸为贵”、“开汽车像开飞机,两边全是祥云!”、“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你就站在我对面,而我却看不见你!”)

教师提问:大家经历过吗?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会有雾霾?(学生一般会说环境污染造成的)

播放视频:《一分钟了解雾霾》

探究一】:观看视频并思考——1.引发雾霾天气的因素有哪些 ?

2.雾霾天气给人类的生活及思维带来了哪些影响?】

思考1:引发雾霾天气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结合视频找出以下因素:自然因素:空气湿度,大气气压,风速;人为因素:汽车大量增加并排放尾气,工厂排放废气,大量燃烧燃煤并且排放处理不达标等所形成的。)

教师引导:这说明雾霾天气的出现,与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这就是哲学上所讲的联系。

PPT展示课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二)讲授新课:25分钟左右)

1、联系的含义

教师问:从雾霾的成因中,我们可以找出—联系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答: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教师深入分析:

            事物与事物之间

             (外部联系)

联系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内部联系)           相互作用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

引发雾霾的气象条件(自然因素)是内部联系,人类活动(人为因素)是外部联系。

联系是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是相互的,而且这种作用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

思考2:雾霾天气给人类生活及思维带来了哪些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人类生活:呼吸系统疾病、交通事故、经济发展……;思维:使我们认识到应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一个自然界的现象,会影响到人类社会和我们的思维,说明“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出联系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联系具有普遍性)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探究活动,学生可以更为深刻的理解刚刚讲过的联系的含义,也可以引出这节课的重难点——联系的特征的第一个特征即联系的普遍性,并自主探究出普遍性的表现。

2、联系的特征:

1)联系的普遍性:

表现:

          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外部联系)[来源:Z#xx#k.C

联系的普遍性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内部联系)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

教师提问:联系具有普遍性,是否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教师总结: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但是任何两个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则是有条件的。即联系具有条件性。例如:有鸡蛋就能得到小鸡吗?这颗鸡蛋必须是受精蛋,而且还要具备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才能孵出小鸡。

联系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联系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探究二】:请结合时事新闻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存在哪些联系?

(学生思考、讨论后,自主发言)——深化学生对联系普遍性的认识

【探究三】:古代也存在雾霾,但古代人认为这是“天怒”,他们的解决方法是拜求龙王庙,祈求降雨。  (思考两个问题)

(思考1.现在我们为了雾霾快点消失,能不能也像古代人一样向龙王庙祈求?这样的行为是否可行?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这样做求不来雨!这是人们的一种迷信思想……)

教师引导:对!拜龙王庙就能下雨,驱走雾霾,这是人们的主观愿望。雨不会因为人们的祈求就会降临,雾霾也不会因为人们的祈求而消失,结果只会劳民伤财。

这说明事物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体现了联系的什么特点?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的含义:

(学生答: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客观性的原理及方法论:

联系具有客观性,这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注意】:A.不能任意割裂事物固有联系;B.不要把主观臆造的联系强加于事物

例如:乌鸦叫丧、喜鹊叫喜,迷信数字、谐音等与自己的命运相关等,都是主观臆造的联系,都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思考2面对雾霾,我们是不是无能为力,只能慢慢等风来,驱走雾霾?

展示图片,北京迎接APEC会议期间,蔚蓝的天空是我们等来的吗?

学生收集资料:北京APEC蓝出现的五大原因——1、机动车限行与管控:中国北京、河北、天津等8个以上城市采取汽车单双号限行政策,机关单位的公车封存70%   2、燃煤和工业企业停限产;   3、工地停工;  4、加强城市道路保洁;5、调休放假……

教师引导:可见,APEC蓝的出现,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成果。面对客观的联系,人们不是无能为力的。那么,人们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呢?请看P56“相关链接”。

联系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联系虽然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举例说明——略)

【注意】:A.改变事物的状态,只是改变事物联系的具体条件和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消灭事物固有的联系

B.建立新的联系,必须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内容(包括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而不是凭空创造新的联系。

过渡:人能建立新联系,是建立在事物固有联系的基础上的。这说明,按照人的实践与联系的关系,联系可分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和自在事物的联系。

【探究四】:厦深铁路拉近了厦门和深圳的距离,以前从深圳到厦门,客车需要7小时到达,现在只需要3.5小时就能直达厦门。

思考1. 厦深铁路体现哪种类型的联系?这种类型的联系是不是主观的呢?

思考2.你能不能通过意念活动把3.5小时车程再缩短至1分钟?

【探究成果】:

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

厦深铁路是一种人为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A.联系产生的条件是客观的、需要遵循客观规律。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B.联系产生的过程: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产生的结果. C.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类别:

自在事物的联系

                    都是客观的

人为事物的联系

【注意】:人为事物的联系主观臆造的联系

           (客观的)      (主观性)

【探究五】:一位卖空气净化器的店家说:“雾霾越严重越好,我可以获得更多收入,生活可以过得更好啦。”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A.这个店家很自私,只考虑自身利益,不顾他人;B.这个店家目光短浅,国家和人民不会让雾霾任其发展下去,他是生意不会长久;C.雾霾越来越严重,他自身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教师引导:大家为这位店家考虑得比较周全!也就是说,每个人、每种事物与其周围不是仅仅只有一种联系,而是有多种多样的联系。这说明联系具有什么特点?

3)联系的多样性:

形式:直接联系 间接联系、内部联系 外部联系、眼前联系 ——长远联系、必然联系 偶然联系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联系……

(“小游戏”:连一连)——让学生直观感受联系多样性的表现

【探究六】:请大家结合雾霾形成的内外部条件,为保持住APEC蓝建言献策。

(分组讨论,各显身手)

【探究成果】:

1.多种植树木

2.提倡人们多坐公交车,骑自行车,少开私家车

3.选择新能源汽车

4.对于不经处理就排放废气的工厂进行整治或查封

5.注重对燃烧燃煤的规范利用

……

教师引导:我们这些措施都是在具体分析雾霾形成的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非常具有针对性!这也正是联系的多样性给我们提出的要求。

联系多样性的世界观及其方法论要求:

联系具有多样性 ,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对自身生活环境进行深入考察和思考,形成对自身所处环境的一个基本认知;通过探究,学生可以将生活实际同书上知识点深入地联系起来,并引发学生的连锁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堂小结:(5分钟)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含义。

二、联系的特征:

1、联系的普遍性——方法论

2、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

3、联系的多样性——方法论

(四)当堂检测:

材料:怒江是目前我国仅存的两条尚未开发的河流之一。怒江的鱼类资源中土著鱼种数量之高在全国少有,可以说,怒江是一个特殊的鱼类基因库。怒江峡谷曾经被誉为世界第二大峡谷,其自然景观颇为壮观。围绕着要不要在怒江上建坝,有关部门一直持谨慎态度,多次邀请生态、农业、林业、地质、地理、遗产保护、水利电力、环境科学、野生动植物保护及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专家进行研讨。

请运用联系的特点分析有关部门在怒江开发问题上持谨慎态度的原因。

【参考答案】:

联系具有普遍性,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大坝的修建与周围的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要态度谨慎。

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大坝的修建必须在根据其与周围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固有联系的基础上,再建立新的联系,所以要态度谨慎。

联系具有多样性,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讨论,是基于对联系多样性的慎重考虑。

五、课后作业:

从联系的特征角度出发,谈谈日常生活中我们自身的不足,并且给出解决措施。

【字数:800字以上。        评价标准:思路清晰,逻辑合理,语言规范。评价等级分为ABCD四项,其中D项为不合格。】

六、教学反思: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联系的内涵和联系的三个特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

本节课在设计上以实际生活为突破口、力图活化教材,以学习过程为主线,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思维的激发和引导,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多种情境,不断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讨论、展示、辩论、点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问题得到解决,真正转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合作能力,课堂气氛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设计也存在不足,如课件制作比较简易等等,需要进一步完善。

教育的对象是生命,容不得半点懈怠。教育的使命要求老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专业成长。追求卓越,我们始终在路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