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改故事
(2017-06-20 22:22:03)
标签:
365杂谈 |
我的课改故事
城关镇实验中心小学
在课改中,我力求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把数学变成“有趣的数学”、“现实的数学”、“思考的数学”、“学习者获得不断成功的数学”。浅谈如下几点:
一、落实三维目标
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目标变得丰富了,它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使得数学教学目标更加全面,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摸索了三维目标的两条教学策略。
1.重视隐性知识的教学。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感受和反思,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化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而且能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他们学习数学的态度向主动、积极方面发展,感受成功探究带来的愉悦。
2、重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使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科学有序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的心智得以运动,并经历所伴随的情感体验。
二、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情境要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要设计好这一情境的程序,让学生在这一程序中开展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并在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问题与思考
1、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有待进一步深入
也许少数教师认为课改与自己的关系不大,放手课改影响教学质量,担心学生的“双基”会变得薄弱,课改使学生会说但不会做。其实在课改中,小学数学的“双基”也发生了变化,不能拿以往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学生。现在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多的是学生学会有用的、必备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会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所以我们应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准确地握课程标准对“双基”的新要求。
2、小组合作学习重形式,轻实质
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动、互助关系,而不只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组。教师在教学“退位减法”时,把小棒发给学生,让学生两人一组摆一摆,个别学生把小棒全部拿去独自摆弄,或者是一个摆、另一个不参与、不合作,甚至有的还争吵,出现了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在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学困生发言的机会少,甚至出现了放任自流的现象。现在都是独生子女,部分学生性格自私、独立,这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老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合作学习之前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另外还必须明确小组合作学生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
3、数学活动与教学任务的矛盾
教师们谈到平时教学,时常感到教学任务紧的问题。因此教学沿用老一套的比较多。心里的真实想法是: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任务可能无法按期完成;而不让学生自主探究吧,又与新课改理念相违背。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要明确有效的课堂活动是为教学任务与目标服务的,在课改中倡导的课堂活动是要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从活动中、游戏中引入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也包括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并不意味着每堂课都必须活动。我们应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与课堂活动的关系。课堂活动形式是多样的,只要是服务于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活动,那就是有效的、有益的课堂活动。
4、对学生的评价难以把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总是关注学生上课是否遵守纪律,是否专心听讲,成绩是否优秀。这种“一刀切”的评价让不少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而新课标要求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应该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交流与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我认为应对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乐意与同伴交流、善于倾听同伴意见给予高度评价。课堂评价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权利,学生可以互评、小组可以互评,学生可以自评。总之,评价的主要目的的应该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数学学习水平,关注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5、问题情境的创设与使用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但是如果创设的情境不合适,本末倒置,则起不到预期的效果。有的老师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创设的情境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疏离;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时间长、效率低;有的教师创设的虚拟情境过多,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脱离生活实际,甚至有悖常理,是老师随意编造的;还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没有内涵,仅满足于展示图片、做做游戏,不能真正起到优化教与学的过程,使所设计的情境只能成为课堂的装饰或摆设。
总之,伴随新课程改革,我们一路走来,实践与理念常常摩擦出一些矛盾点,这些矛盾正是我们在教学中的困惑,也是今后教学实践中努力的方向。它让我们看到了梦开始的地方,那里有我们师生共同追求的梦,因为向往已久,因为梦里已寻她千百度,所以一旦不期而遇,更需要咱们“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著,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高山流水的气魄。我相信:新课改的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