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听雨斋新浪博客
君子与位与仁
(2019-10-24
07:41:23)
位意识是孔子君子人格学说的结构性因素。在孔子之前,“君子”一词已广见于《诗》、《书》等先秦典籍,是先秦贵族、官僚的通称,与之对应的是“小人”,即普通民庶。“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左传•襄公九年》)君子、小人划分的依据是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主要是政治、经济地位。
德能适位是位意识的核心理念,强调主体的素质和能力与其所处的地位、职位相匹配。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里仁》)意思是,一个未曾入仕的读书人,以及欲谋求更高职位的人,其所思所虑应该是“所以立”,即自己是否有立于其位的德能素质。“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周易•系辞下》)孔子认为,不胜其任,很少有不遭及灾祸的。敬业守位也是位意识的基本理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孔子完成了君子由先秦贵族、官僚的通称向理想人格的学术转换。在中国教育史和思想史上,孔子第一次明确君子作为教育目标,“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君子成为理想人格的代称,深刻地反映了春秋晚期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与变革的时代要求。宗法贯穿政治、经济权力分割的制度已开始动摇,作为“四民”之一的“士”阶层形成和发展。孔子的时代,士主要指读书人,即所谓“士民”。其职业选择,或入仕,或专事文教,后者作为精神和文化生产者,从事文化的积累、传播和创新。这种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深刻变化,反映在意识形态上则是学术文化和私学的兴起。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的,“各家哲学的兴起,是与私人讲学同时开始的。”
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天下归仁”的政治、社会理想,是孔子建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和首创私学的动力。孔子在综合前人特别是西周以来伦理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力图重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准则,而确立君子为理想人格和教育目标,则无疑为其实践仁学理想提供了一个切实的具体的抓手。另一方面,只有通过广大的接受主体的接受和实践,思想和学说才可能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君子与仁是不可分割的,孔子的君子人格学说是其仁学的主体化。“仁者,人也。”(《礼记•中庸》)仁,从人,从二。仁与人互训。仁字的创造,包蕴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生存智慧。我们所经验到的世界,是一个交互主体共在共生的世界。亦如诺贝特•埃利亚斯所说的,人总是以多数的形式,以形态的形式出现的。“人生来就需要互相依存;其次,这种需要也是通过社会学习、教育和社会化过程唤起的。”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卫灵公》))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亦即所谓忠恕之道,是仁的基本精神。能近取譬,以己为起点,推己及人,则是实践仁的基本方法。仁德体现在对父母是“孝”,对国家是“忠”,对朋友是“信”,对人类是“仁民”,对自然是“爱物”,等等。仁既是人与人,个人与群体、社会的关系,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也是主体对和谐的共在共生状态的体验与实践。“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总之,仁是君子作为儒家理想人格的精神识别的标志,是君子修己化人的标准。梁启超说:“孔子所谓学,只是教人养成人格。什么是人格呢?孔子用一个抽象的名来表示他,叫做‘仁’;用一个具体的名来表示他,叫做‘君子’。”
君子由先秦贵族、官僚的通称向理想人格的学术转换,对于社会分层及精英的传统认知框架,具有革命性、甚至颠覆性的意义。它首先意味着,作为社会精英或在上位者,要接受来自道德理性的审视和检验,选用人才的标准首先是人是否具有仁德。鲁哀公向孔子问治国理政的方法,孔子说:“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礼记•中庸》》)修身以仁的仁学或人学命题与“为政以德”、“为政在人”的政治命题,是直接合一的。孔子不赞成西周官制的世袭制。“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主张政治精英应该先接受礼乐教育,具备与位相适的人文素质和才能结构。仁,是立人之道,也是为政之道。德治,相对于规则更重视为政者个人的道德素质和人格魅力。
其次,这种学术转换突出了人的精神地位,意味着对人的社会地位的评价,比外在价值更重要的是人的内在价值和精神品位。在政治、经济贵族之外,还应有一个文化、精神的“贵族”。培养文化、精神的“贵族”,应是教育所致力的方向和目标。孔子重视自我之独立自主性,要求君子应该追求超越自然、功利层次的更高的人生境界。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 •里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政治、经济贵族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文化的、精神的贵族,则为每一个人提供了成长的可能性,“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 •述而》)由于在上位者、精英群体的道德影响力和人格社会效应,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篇》),孔子强调社会精英群体(主要指官员和知识分子)应该比一般民庶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准和精神境界,以发挥引领社会风气的正面价值。
社会层构上下之间的流动性,以及社会地位周期性的重新分配,是一种自然规律,正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亦五世而斩”(《孟子•离娄下》)。民谚亦云“富不过三代”。有意识地实现流动性,是健康社会的重要特征。教育则是塑造社会分层结构和实现流动性的核心机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