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小语四
克井白涧
韩明明 XY83
课堂提问主要是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提问与回答的互动,让学生获得普遍进步,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有效的提问既能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和享受,从而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小学语文课堂真正获得精彩呢?
首先,提出的问题要有兴奋点。本学习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学校领导就说过,在本学期的教学活动中,每一节课都要找到一个教学的兴奋点。当时我们还很迷茫,后来了解到,原来每节课上的提问都要有建设性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点。即提问的有效性。通过兴奋点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课堂的生动与活泼,很多时候是由问题的趣味性激发的。小学生天性活泼聪颖,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因素、知识结构等特点,适当考虑趣味性的必要。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在讲《母鸡》这一课时。一上课,我就给大家抛出问题:你们家养过母鸡吗?你见过的母鸡是什么样子的?你喜欢吗?问题一出来,立马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举手发言,畅所欲言,进而很顺利的开始了课堂教学。对于村里的孩子,母鸡自然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一熟悉又可爱的母鸡做导入,自然很容易点到了大家的兴奋点。此时,教师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思维,学生学习的兴趣立即被激发出来.
其次,对提问对象要把握得当。我平时在上课的时候,抛出一个问题之后,有时是由学生齐声回答的,有时是指名少数学生回答的。自己对这种提问方式觉得顺风顺水,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两次公开课之后,学校的老教师在评课议课时普遍提到这样一个问题:这样的课堂气氛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问题,貌似很好。但是实际效果确是差强人意。这样的提问方式并不能确保学生在问题之后实实在在学习到知识,或者说学到的知识并不扎实透彻。齐声回答不能避免有人浑水摸鱼,滥竽充数。指名回答只能给少数学生展示的机会。而那些习惯于不被指名回答的学生更是不动脑筋而远离课堂,神游于课堂之外。这完全是教学的失败,教学提问策略的失败。当然,这样的提问也是无效性的。原因在于对提问对象没有把握得当。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关注,得到爱,不管是从家长那里,还是从老师身上。所以说老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把握好提问对象,课前设计好哪些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哪些问题设计得有深度些来提高程度好一点的学生,哪些问题设计的浅显些来激励引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甚至这些问题可以具体到个人,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自然高,效果也会更好。
最后,教师在提问时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我们的教师在精心设计好问题之后,在课堂上实际提出问题时,往往容易忽视等待的问题,或是学生思考时间长担心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而迫不及待地把答案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提问也是毫无意义的。夸张一点来说,课堂完全成了教师一个人自导自演的舞台,就算再精彩有人沉醉,也只有教师自己。学生是没有兴趣的。新课程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尽量让学生通过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过程和结论融合起来,知识能力和谐发展。所以,教师应该在提问后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课堂氧气,不要让学生觉得有被迫往前赶着走的感觉,这样只会水过地皮湿,不能切实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又怎么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呢?
当然,提问的有效性还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运用新颖、多变的有效提问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欲望,得出五花八门的答案,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课堂真正的成为有意义的学习场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