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罐和铁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5-12-06 20:38:12)
标签:

365

教育

分类: 三年级组

《陶罐和铁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邵原镇花园小学  郭颖盈

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寓言。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然而,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出土成宝,铁罐却化为泥土。故事告诉人们,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这篇寓言故事,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道理。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均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此外,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这篇寓言故事还给我们许多启示,比如,由于时间的变化,事物的命运也会变化的道理,要有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待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二是在阅读中继续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对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3、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语言。

4、拓展延伸,编写故事。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2、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了解了国王御厨里的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么,这件事情究竟是怎样的?通过这个故事,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一起走进国王的御厨,去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

二、精读课文,学习课文19自然段

 (一)带着以下三个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想(多媒体出示问题)

   1、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

   2、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3、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二)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

    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师:铁罐正是仗着他坚硬的特点,非常骄傲,常常奚落陶罐。

    师:谁能结合上下文,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奚落”这个词的?

     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引导学生。

 (三)下面我们一道来解决后面两个问题。

   1.分角色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部分,理解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过渡: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分别找到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用你自己喜欢的线条画下来。)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1)出示对话一:“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师:同学们觉得这时铁罐的态度是怎样呢?(板书:傲慢)

     师:谁能用傲慢的语气把这句话读一读?

(学生试着用傲慢的语气读。)(如果学生读不出来的话,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示范,学生模仿。)

2)出示对话二:“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师:这时铁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板书:轻蔑)

     师:请同学们带着轻蔑的神态读一读好吗?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好!老师也想用轻蔑的神态来读一读这句话,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合作呢?(师生合作完成对话2

  (3)师: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还有哪些?

   (学生找出句子“住嘴…………什么也不怕。”)

    出示对话三“住嘴…………什么也不怕。”

    师:铁罐的态度由开始的傲慢,到轻蔑,再到现在的什么?请同学们读对话3,然后回答。

    生读铁罐的对话,然后回答。 (板书:恼怒)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对话,理解和体会铁罐恼怒的神态。

  (4)铁罐狂妄到了极点,一心想把陶罐碰成碎片。请大家找出表现铁罐狂妄自大的语句。

      学生找出句子“和你在一起……碰成碎片!”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狂妄自大的语气

(以上四部分的朗读均可以通过让学生先试着自己读一读,请不同学生在展示读,在读中体会情感,教师再做适当的引领和示范,学生再读,这样更有利于加深孩子们对于文章的理解,对于其情感的把握也会更加深刻一些。) 

 2.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师:找出陶罐说的话,读一读。

    分别指名生读陶罐的三句话,教师相机引导。板书:谦虚、礼貌、宽容

  3.师:刚才大家读的语气和表情太形象了。现在老师有个建议,咱们把陶罐和铁罐的表情画下来怎么样?在画之前,同学们,先把课文中描写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语句,再读一读、想一想,然后再画一画。

师:谁愿意到黑板前在图片上画一画?(指名两个同学一个画陶罐,一个画铁罐)

  师:这两位“小画家”画得怎么样?

  师:我觉得画得都不错,但我想问一问:为什么这样画?

师:大家觉得有道理吗?(这样设计通过孩子们亲自动手,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想象画出自己认为的表情神态,可以增加孩子们学习语文的乐趣和积极性,并且更有利于孩子们对于文章神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显得更加生动,更加的形象。)

三、分角色朗读。

  师:那我们朗读的时候是不是也要带着这样一张脸来读才好呢?看谁读得最像。同桌之间分角色读课文。

1、指名读      2、男女生读

四、学习课文1017自然段

  (一)同学们读得非常精彩,老师从你们的对话中看到了谦虚的陶罐和傲慢的铁罐。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俩的命运最终会如何呢?你们想知道吗?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的后半部分,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陶罐和铁罐的不同命运。(明确:埋在地下多年之后,陶罐仍然光洁如新,而铁罐却氧化不存在了。)此处可训练了孩子们语言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二)学生认真读,积极发言

五、揭示寓意领会中心

  (一)说一说,你喜欢铁罐还是陶罐,为什么?

  (二)你想对铁罐(或陶罐)说些什么?

  (三)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结合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说一说学了这课你有什么体会?

六、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师:铁罐就没有优点,陶罐就没有缺点吗?大家讨论一下,铁罐和陶罐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各抒己见,别被课文限制住,放飞思路,大胆发言。

1、议论归纳,教师板书(铁罐坚固不易破碎这一点不值得陶罐学习吗?陶罐虽然比铁罐光洁、朴素、美观,但它很容易破碎,这一点铁罐说得并不错。只是铁罐的态度太骄傲了,所以大家不喜欢它。)

铁罐优点:坚固,缺点:丑陋

  陶罐优点:美观,缺点:易碎

2、师:我们共同改写这则寓言,赞扬铁罐,批评陶罐,赋予它们相反的性格,题目就叫《铁罐与陶罐》

此处之前我片面的只是总结了陶罐身上的优点和铁罐身上的缺点,没有全面的看到问题的两面性,对于生活中所有的人与物都是如此的,这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灵活性与自主性,大胆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他们身上的优缺点,这样更深刻,对于文章的内涵也把握的更加全面了。

  (学生仿照课文,发挥想象,编写故事) 

例如:陶罐很骄傲,看不起铁罐,常常奚落它。“铁罐子,你敢和我比美吗?丑陋的东西,就知道你不敢!”铁罐回答:“人们用我们盛东西,不是让我们比美……”

一天,突然发生了大地震,陶罐摔得粉碎,而铁罐却安然无恙。

(语文课上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应该一样都不能少了,少了哪一项都是不完整的,孩子们自己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写,编一编,语文课不就更有趣了吗?)

3、交流讨论。

 

 

教学反思:

这篇阅读课文,我是把握着这样的脉络来上课的:初读,说,品读,表演,悟理;自编和自创是后面添加上的。初读是解决生字的读音,说则在读的基础上把握全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时分角色进行品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接着带上面具进行表演,对文章的精华了解更为透彻,文章的灵魂得以升华,像一个烙印一样刻在学生的脑海里,最后让他们轻而易举的悟出文章的真谛——道理。层层深入,步步紧扣中心,水到渠成。自编和自创更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所以这两点在语文课上是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

这时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更加用活了文本,进行思维的拓展,即我设计了自编——自创,这是一个难点,它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和综合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就需要老师给学生一个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台阶,让他们顺理成章、不自觉中就跨越这道屏障,由此达到创作积累语言的过程,完成了一个作家的工作,这时老师适当的鼓励,将会激发孩子创作文学的激情。

在教学过程中,时间非常紧凑,一环扣一环,学生始终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来完成教学,在再读课文时,问他们你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许多后进生或不爱发言的学生都能主动说出自己的感受,可见他们对课文比较熟悉、感兴趣。说用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时,平时爱好读书的学生纷纷举手,一比高下,并且还锻炼了合作精神。精制的面具及时对文章的理解使得他们跃跃欲试,营造了课堂上的小高潮。最后体悟出道理,明辨是非,使生受益。

在拓展思维中,引话中提出了新问题,但在引导学生弄清二者优缺点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自觉地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互换思维,并集体改编故事来赞扬铁罐批评陶罐,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新的程度。自创寓言则是读写结合,生成创造,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既引导学生内化了语言,又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因此更为受益匪浅。

 本节课还是留有不足和遗憾,在这节课中,时间过于紧张、仓促,以致于在面方面没有注意到,后面创作寓言时间不够,只能留于作业形式。当然作业布置我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即照顾到各个层次、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在三条中任选一条来完成。

  总之,多尝试、多实践,我相信会更完善,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