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5-12-06 20:38:12)
标签:
365教育 |
分类: 三年级组 |
《陶罐和铁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邵原镇花园小学
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寓言。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然而,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出土成宝,铁罐却化为泥土。故事告诉人们,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这篇寓言故事,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道理。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均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此外,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这篇寓言故事还给我们许多启示,比如,由于时间的变化,事物的命运也会变化的道理,要有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待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二是在阅读中继续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对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3、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语言。
4、拓展延伸,编写故事。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2、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精读课文,学习课文1—9自然段
(一)带着以下三个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想(多媒体出示问题)
1、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
2、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3、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二)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
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师:铁罐正是仗着他坚硬的特点,非常骄傲,常常奚落陶罐。
师:谁能结合上下文,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奚落”这个词的?
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引导学生。
(三)下面我们一道来解决后面两个问题。
1.分角色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部分,理解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过渡: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分别找到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用你自己喜欢的线条画下来。)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1)出示对话一:“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师:同学们觉得这时铁罐的态度是怎样呢?(板书:傲慢)
师:谁能用傲慢的语气把这句话读一读?
(学生试着用傲慢的语气读。)(如果学生读不出来的话,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示范,学生模仿。)
(2)出示对话二:“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师:这时铁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板书:轻蔑)
师:请同学们带着轻蔑的神态读一读好吗?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好!老师也想用轻蔑的神态来读一读这句话,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合作呢?(师生合作完成对话2)
(3)师: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还有哪些?
(学生找出句子“住嘴…………什么也不怕。”)
出示对话三“住嘴…………什么也不怕。”
师:铁罐的态度由开始的傲慢,到轻蔑,再到现在的什么?请同学们读对话3,然后回答。
生读铁罐的对话,然后回答。 (板书:恼怒)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对话,理解和体会铁罐恼怒的神态。
(4)铁罐狂妄到了极点,一心想把陶罐碰成碎片。请大家找出表现铁罐狂妄自大的语句。
学生找出句子“和你在一起……碰成碎片!”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狂妄自大的语气
(以上四部分的朗读均可以通过让学生先试着自己读一读,请不同学生在展示读,在读中体会情感,教师再做适当的引领和示范,学生再读,这样更有利于加深孩子们对于文章的理解,对于其情感的把握也会更加深刻一些。)
2.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师:找出陶罐说的话,读一读。
分别指名生读陶罐的三句话,教师相机引导。板书:谦虚、礼貌、宽容
3.师:刚才大家读的语气和表情太形象了。现在老师有个建议,咱们把陶罐和铁罐的表情画下来怎么样?在画之前,同学们,先把课文中描写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语句,再读一读、想一想,然后再画一画。
师:谁愿意到黑板前在图片上画一画?(指名两个同学一个画陶罐,一个画铁罐)
师:这两位“小画家”画得怎么样?
师:我觉得画得都不错,但我想问一问:为什么这样画?
师:大家觉得有道理吗?(这样设计通过孩子们亲自动手,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想象画出自己认为的表情神态,可以增加孩子们学习语文的乐趣和积极性,并且更有利于孩子们对于文章神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显得更加生动,更加的形象。)
三、分角色朗读。
师:那我们朗读的时候是不是也要带着这样一张脸来读才好呢?看谁读得最像。同桌之间分角色读课文。
1、指名读
四、学习课文10—17自然段
(一)同学们读得非常精彩,老师从你们的对话中看到了谦虚的陶罐和傲慢的铁罐。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俩的命运最终会如何呢?你们想知道吗?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的后半部分,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陶罐和铁罐的不同命运。(明确:埋在地下多年之后,陶罐仍然光洁如新,而铁罐却氧化不存在了。)此处可训练了孩子们语言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二)学生认真读,积极发言
五、揭示寓意领会中心
(一)说一说,你喜欢铁罐还是陶罐,为什么?
(二)你想对铁罐(或陶罐)说些什么?
(三)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结合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说一说学了这课你有什么体会?
六、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师:铁罐就没有优点,陶罐就没有缺点吗?大家讨论一下,铁罐和陶罐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各抒己见,别被课文限制住,放飞思路,大胆发言。
1、议论归纳,教师板书(铁罐坚固不易破碎这一点不值得陶罐学习吗?陶罐虽然比铁罐光洁、朴素、美观,但它很容易破碎,这一点铁罐说得并不错。只是铁罐的态度太骄傲了,所以大家不喜欢它。)
铁罐优点:坚固,缺点:丑陋
陶罐优点:美观,缺点:易碎
2、师:我们共同改写这则寓言,赞扬铁罐,批评陶罐,赋予它们相反的性格,题目就叫《铁罐与陶罐》
此处之前我片面的只是总结了陶罐身上的优点和铁罐身上的缺点,没有全面的看到问题的两面性,对于生活中所有的人与物都是如此的,这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灵活性与自主性,大胆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他们身上的优缺点,这样更深刻,对于文章的内涵也把握的更加全面了。
(学生仿照课文,发挥想象,编写故事)
例如:陶罐很骄傲,看不起铁罐,常常奚落它。“铁罐子,你敢和我比美吗?丑陋的东西,就知道你不敢!”铁罐回答:“人们用我们盛东西,不是让我们比美……”
一天,突然发生了大地震,陶罐摔得粉碎,而铁罐却安然无恙。
(语文课上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应该一样都不能少了,少了哪一项都是不完整的,孩子们自己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写,编一编,语文课不就更有趣了吗?)
3、交流讨论。
教学反思:
这篇阅读课文,我是把握着这样的脉络来上课的:初读,说,品读,表演,悟理;自编和自创是后面添加上的。初读是解决生字的读音,说则在读的基础上把握全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时分角色进行品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接着带上面具进行表演,对文章的精华了解更为透彻,文章的灵魂得以升华,像一个烙印一样刻在学生的脑海里,最后让他们轻而易举的悟出文章的真谛——道理。层层深入,步步紧扣中心,水到渠成。自编和自创更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所以这两点在语文课上是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
这时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更加用活了文本,进行思维的拓展,即我设计了自编——自创,这是一个难点,它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和综合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就需要老师给学生一个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台阶,让他们顺理成章、不自觉中就跨越这道屏障,由此达到创作积累语言的过程,完成了一个作家的工作,这时老师适当的鼓励,将会激发孩子创作文学的激情。
在教学过程中,时间非常紧凑,一环扣一环,学生始终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来完成教学,在再读课文时,问他们你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许多后进生或不爱发言的学生都能主动说出自己的感受,可见他们对课文比较熟悉、感兴趣。说用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时,平时爱好读书的学生纷纷举手,一比高下,并且还锻炼了合作精神。精制的面具及时对文章的理解使得他们跃跃欲试,营造了课堂上的小高潮。最后体悟出道理,明辨是非,使生受益。
在拓展思维中,引话中提出了新问题,但在引导学生弄清二者优缺点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自觉地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互换思维,并集体改编故事来赞扬铁罐批评陶罐,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新的程度。自创寓言则是读写结合,生成创造,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既引导学生内化了语言,又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因此更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