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识字教学案例
(2015-10-30 03:17:48)
标签:
育儿 |
分类: 一年级组 |
趣味识字教学案例
识字教学一直是我比较头疼的问题,低年级识字量很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上课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而且我面对的又是一群山区的孩子,一周五天吃住在学校,他们的课外阅读量几乎是零,因此识字教学也变得更难,常常是记了又忘,通过这个阶段的培训,我认识到自己的识字教学是枯燥又低效的。
新课标要求学生“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我觉得张娟老师做的很好。回来后我将本次培训的收获进行了梳理,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运用,收效很好。
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境,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张娟老师执教《口耳目》一课时,在导入部分就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的,充满意境的故事情境。我在导入部分是这样来营造情境的,一年级学生对绘画都很感兴趣,我就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入手,先课件出示一只眼睛,让学生自己用简单的线描画一画,再告诉学生在四千多年前,我们的古人就是像他们刚才那样把事物的形状画下来来记录东西,然后出示甲骨文图片,“这就是古人画出来的文字”,“我们的考古学家们就发现了一块这样的石头,上面歪歪扭扭刻满了文字,我们小朋友也来当当考古学家,猜一猜古人画的是什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去识字。
二、
游戏能够吸引孩子愉快的情感体验,不仅使孩子牢牢地记住了生字,还让孩子在积极的参与中调动起眼、耳、口、手、脑去完成活动中的各种要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在《口耳目》的教学中,我通过这样的游戏来帮助孩子巩固生字:1、找朋友。我把课文插图图片及本节课的生字卡片分发给学生,先让拿到插图图片的孩子站到讲台前,挨个举着自己手中的图片大声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到对应生字卡片的孩子跑上讲台:“你的朋友在这里!”最后两个人分别把这个生字领读三遍。2、快乐大转盘。“你能让孔雀变得更美丽吗?”3、开火车。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来,快快乐乐地识字。
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口耳目》教学中,我出示课文图片和生字,让学生观字配画,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图像,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字和图片有哪些相像的地方,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规律:这些字和它原来的样子很像。如“竹”:除了课文插图,我还给学生展示了竹林和竹笋,学生观察发现,竹字头像竹叶,竖和竖钩像竹竿,我再引导学生两根竹竿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很快发现,竖钩的“钩”像竹竿下面的小笋芽,我发现学生的想象力特别丰富,最后告诉学生“这些字叫象形字,以后我们再遇到象形字就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记住它。”
四、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中认识的大量汉字毕竟是孤立的,如果没有阅读做支撑,很难建立学生自己的字库结构,孩子识字认得快,忘得也快,因此,把识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去,在阅读中不断复现学过的生字,是构建学生字库的重要方法。因此,我在课中休息时安排学生读了一首这样的儿歌:
羊羊羊,我学小羊咩咩叫;
鸟鸟鸟,我学小鸟飞得高;
兔兔兔,我学小兔蹦蹦跳;
木木木,我学树木长得好;
禾禾禾,我学禾苗弯弯腰;
竹竹竹,我学竹子挺直腰。
让学生边做动作边读,即缓解了学生的疲倦,也帮助学生巩固了生字。
五、让识字走向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生字,还要巧妙地让学生利用生活资源,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因此,我们教师就要打破课堂、课本的局限,引导孩子们在沸腾的生活中自主识字。所以我在指导孩子写“十”字时,就问:“你们在哪些地方还见过这个字?”让孩子们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出示红十字会和教堂等图片。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趣味和兴趣,我们识字教学可以追求更高的识字效益,我们的孩子可以认识更多富有生命活力的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