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何捷老师《“情节!情节!”的故事创编》课例解读

(2017-03-30 20:19:15)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教学论文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何捷老师《“情节!情节!”的故事创编》课例解读

                   安徽省桐城市吕亭初级中学 陈社教 231423

                   发表在《语文知识》(小学版)2017年第3期上

   一篇记叙文往往要写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那情节的展开就要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要想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就要有批判性思维的介入。以名师何婕老师的《情节!情节!》课例为例,来看看批判性思维是如何有助于情节地编创。这节课是看图写话,教师选取日本摄影师美代子拍摄的系列作品《祖母与猫》中的七幅图片来进行教学的,一节课被何老师处一波三折的戏,课堂结构起伏跌宕,图片呈现的曲折有致与教师所要教的情节要有冲突、转折、变化丝丝入扣,教学形式与内容达到高度统一。教学既照顾了儿童爱玩的天性,又带给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而后者在小学阶段写作课堂显得更难能可贵,为学生现代人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下面就按照课堂结构的四部分来看看这堂写作指导课是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

    一、课堂的开端——思维赋予了多元。

   批判性思维是以理性和开放性为核心的理智美德和思维能力的结合,既是一种追求公正思维与合理决策的思维技能,也是一种秉持多元、理性与审慎的人格。上海师范大学附中特级语文教师余党绪老师认为批判性思维有三个关键词:多元”“理性温和      它的多元是指人们对同一事物或问题有不同的认识、理解、感悟等等。这堂课在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多元思维。

教学片段1:解释两个概念:情节、看图写话。

(教师板书:情节!情节!,然后让学生齐读三遍,读出强调的感情来)

师:什么是情节

1:情节是片段。

2:情节是一个事情的发展。

3:情节是一个事情的情景。

屏显1什么是情节?A、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B、国王死了,不久王后因过度悲伤也死了。

师:同学们猜猜看,情节是A还是B?

(三位同学猜B,一位同学猜A。)

师:这位同学,你非要猜A,为什么呢?

生:我也说不上来,就是凭感觉吧?(生笑、师生都要笑)

师:B就是情节,情节有三个特征:有情感、有联系、有故事。这是英国爱德华·福斯特研究的结果,他一生对情节情有独钟。

师:我们明白了什么叫情节,下面同学们谈谈怎样看图写话?

1:看故事内容,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2:用文字把图画表述出来。

3:看人物的外貌、心理、神态等等。

师:同学,人物的心理活动能够看出来吗?你看看我现在在想什么?(生笑)

4:我往往先看最大的景物,再看小的地方。

师:也就是从明显的到不明显的地方依次看是吗?

5:还可以想象。

6:专门找出衬托的事物。

7:注意一些细节。如人物、动物。

师:好小子们!给掌声鼓励!

屏显2看图写话的基本功:1、看得见,用眼;看不见,用心。)

    课堂的开端就充分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设置了两个问题:什么是情节?怎样看图写话?先让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出现了多元认识,教师予以肯定、鼓励。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又进行了多元思维的训练。

    二、课堂的发展——思维得到了碰撞。

    教师在这里首先呈现了七幅图片中的前四幅,内容分别是亲昵、吃西瓜、种菜、卖菜。让学生用眼用心看图,列出一串情节清单,然后据此创编“老人与猫的故事”,写完之后,学生纷纷落入何老师设计的陷阱,那就是创意雷同,缺乏吸引力。1为下面的教学张本。请看下面的两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2:用眼用心看图

(屏显3四幅图片。)

师:同学们知道了看图写话的方法,下面说说用眼看见了什么?用心感悟到了什么?

1:我看到了一位老人和一只猫。

2:我看到了他们后面的背景,那些个花花草草的,可以断定是农村。

3:我看到了猫两只眼睛的颜色不一样,看来是一只杂种的猫。

4:我看见他们后面有一个温室大棚。

5:老人还围着一个围巾。

6:我看见老人饱经沧桑的脸,估计她有七十多岁了。

7:我看见小猫咪蹲在萝卜上,那种卖萌的样子。

……

师:以上同学们是用眼看到的,说得很好,同学们眼光犀利、敏锐,我提醒同学们看不见的要用心看,比如我看出了他们很幸福的,你们再说说你们用心看到了什么?

1:我看到了他们的孤单。

师:很好!你能说出和我截然不同的感觉。同学们就应该这样,要发散思维,说出自己的感悟来,下面继续。

2:我感觉他们像一家人一样,老人是用心在爱护猫的。

师:你是说有爱才会有忠诚,还是有忠诚才会有爱?

2:其实他们已经心心相印了!

师:也就是说:他们心有灵犀不点就通。

……

教学片段3:创编“老人与猫的故事”

师:下面我们就来创编“老人与猫的故事”,你感觉需要了解什么呢?

1:首先要给老人和猫起名字的。

;对,同学们还要注意取名要真实点,有名还得有姓。如小猫叫小咪,老人叫张京华。

2;这个村子是什么个村子?这个猫是怎么来的?

3;猫是什么时候跟着老人的?

师:很好!这位同学的思路在变。懂得变换角度来思考问题,难能可贵!

(屏显4:列一串“我需要”的情节清单。范例:老人的名字是……小猫可以叫……这个村子叫 ……

师:下面请同学们针对这四幅图片列出自己的情节清单,老师在这里等你们五分钟,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思路要不停地变,你才能写出更多的情节清单。(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提示来着)

师:好,停笔!同学们先报上条数,然后再汇报情节清单的内容。

1:幸福村

2:老人的孩子可能外出打工

3:这只流浪猫可能是老人从路边捡来的。

5:老人可能不习惯城市的生活,可能自愿待在农村。

6:老人可能经常带猫到原来捡猫的地方。

……

;好,现在老师要的是“创编故事”的“办法”或者说“方案”了。同学们现在来说说你的方案!

1:从不同的方面去写。

师:你的意思是说选材角度要变化吗?不过我要的是具体的办法。

2;展开合理的想象。

屏显5:思考:故事雷同了怎么办?如何让自己的故事与众不同!把自己送到图中去,故事就“活”了!)

师:这样你就可以是谁?

1:老人

2:老人的儿女

3:小猫

4:一棵白菜

师:了得,你就是学霸吧?

5:同村的人

屏显6:结合画面:展开想象,写一段”有我参与的场景”。例如:“我”与老人的对话;“我”与人交往;“我”向村民寻访老人与猫的事……

师:同学们据此写一段话,我要的创意先呈现出来,你心里想好了就用省略号代替,不必逐字逐句地去写,注意关键词,到时候能够连着读出来就好!你现场只要构思出一个创意的框架来,因为是我们的时间安排的关系,不怪你们,同学们配合一下!

师:好,同学们只能给你这么多时间了,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叫“残酷地呼叫”——其实就是让一位同学呼叫另一位同学来讲讲自己构思的情节框架。

1:村子里都是穷人,独独她最惨,一个儿子夭折了,还有几个都到城里打工了。老人只有与猫相依为命了。

2:一个电闪雷鸣的晚上,一滴滴的雨水砸在老人的身上,在破烂的房子里,我和老人偎依在一起,老人就用她衰老的身躯为我遮风挡雨,我既感激又心酸:感激的是老人的一份真情厚意;心酸的是老人的孩子怎么就不能为老人改善一下房屋条件……

……

师:现在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以上同学们构思的情节框架,有多少读者?故事的看点是什么?同学们要明白“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个道理。

屏显7:实话实说,你创编的《老人与猫》的故事,读者会爱看吗?故事的看点在哪里?“看点”可以是情节。“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情节要冲突、转折、变化、甚至具有颠覆性。

    以上两个教学片段,教师可谓循循善诱,让学生步入了创编故事的美好境地,一方面让学生有一次亲身体验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很好地介入了批判性思维,在构思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多元、理性都得到了历炼。

    三、课堂的高潮——思维得到了创新。

    教学到此,何老师顺势呈现第二批图(图片5、图片6),老人和猫过生日、亲吻,故事情节就急转直下,故事的基调也发生了改变。原先四幅图所传递的幸福、和谐之意蒙上了凄凉、孤独的色彩。图片呈现的曲折有致与教师所要教的“情节要有冲突、转折、变化”丝丝入扣,教学形式与内容达到高度统一。1】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4:情节要有颠覆性。

(出示图片5、图片6。)

师:同学们这时又看到些什么?

1:奶奶在过86岁的生日,小猫在陪伴着她,她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

2:我感到小猫无时无刻不在陪伴着老人,猫是通人性的,老人平日里给了猫的关爱,猫是有感恩的情怀的。

3;“老人与猫”亲吻的画面,流露出浓浓的情意,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屏显8A、一路平铺B、急转变向)

师:现在请同学们分成三组,每一组讨论一个编情节的方案来,想想让情节怎样发展,才能吸引读者,只给大家23分钟的时间,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你组的方案。(教师巡视、学生讨论)好,请所有同学归位,请代表带前台来!

A、想用后面的图来衬托前面的艰辛,后写他们的辛苦,那一吻是老人预感自己时日不多,那是她和猫的最后一吻……

师:好!学生你成功了!每一个读者都舍不得让主人翁死的时候,作家就成功了!这就是情节的颠覆。

B、他们相依为命。猫生命的时候,老人想尽一切办法,竭尽所能拯救猫;同样老人生命的时候,猫也想尽办法帮助老人。可以设想自己是一位医生,猫第一次来到我的窗前,用爪子抓窗棂;第二次来到窗前用头撞窗子;第三次又来了,我就跟在猫背后,来到老人床前……

屏显9:思考;情节设定后,该怎样让故事有“亮点”?“亮点”藏在细节中,找准能打动读者的细节,描写刻画,让故事更好看。)

(出示图片7,让学生注意描写好这一特写镜头,同时看看这个镜头可以放在文章什么位置,据此看看文章的标题能不能换一个题目?)

;同学们静静地看,然后去写!秘诀就是一个“细”字。如:老人的皮肤、老人的手与猫的“手”交汇处,以及看不到的地方用心去想一想,在昏黄的灯光下,你又想到了什么?文题能不能换一个,如:“无声的爱”、“一双手”、“胜似亲人”等等。

    以上教学片段,可谓是这堂课教学的高潮部分,学生的创意思维在这里得到了唤醒,明白了“文似看山不喜平”的道理。故事情节地展开,要做到波澜起伏、曲折有致,才能吸引读者,尤其要想文章有亮点,还要注意“细节”描写,要有慢镜头的刻画,这样一篇文章才能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

    四、课堂的结局——写作就是修改。

    一篇文章要有亮点,需要细节的描绘;那一堂课要有亮点,笔者认为不仅主体部分要有高潮的到来,同时课堂的结局往往也要不同凡响,余音绕梁才好!这堂课的结局不仅令人回味,同时还没有忘记批判性思维的渗透。

    (屏显10:第一遍的文稿,就像一堆臭狗屎。(美国小说家,海明威)

              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鲁迅)

              如果你要写作,就要热爱读者。(黎巴嫩诗人·纪伦伦)

    教师出示的这三句话,就是强调“写作就是修改”的道理。而写作其实就是思维的体操,这也就是告诫学生思维也要反思,要不断得到纠正,而反思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

总之,这堂课自始至终,其实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教给学生“看图写话”的一系列写作知识的明线;另一条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暗线。叶黎明老师曾著文说何老师这堂课有三个特色:选材有活性指导很给力教学有趣昧。我也有同感,但我更要说这堂课最大的特色,也就是有别、高出于一般写作指导课的地方———开了在小学阶段写作指导就注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先河!为此何捷老师这堂写作指导课不仅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学习写作技巧,同时还随着教学的展开,巧妙地渗透了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素养,领着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渐渐步入写作的佳境。的确值得我们所有语文老师赞赏!学习

     (作者简介:陈社教 1966.7 女 汉族 皖 桐城市吕亭初级中学 中学高级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 )

                                                       联系电话:13855602681

                                         E—mail:1243183200@qq.com

参考文献:

    [1]叶黎明.语文教学:写作教学有“魔法”[J].《语文教学通讯C》,2015.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