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吴国珍)
(2016-10-18 22:38:50)
标签:
教学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吴国珍
【教材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选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孟子》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其次,善于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这些在文中都有集中的体现。
【教学目标】
1.梳理孟子王道思想的具体内容,感受孟子的卓越思想和高尚情怀。
2.运用现代理论分析孟子的王道举措,反思其理论的现实意义。
3.比较孟子与法家治国策略的异同,评析其治国理想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寻思:导入新课
两千年的封建王朝,留下了不少盛世图景,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那么,这些盛世图景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自由作答,如国泰民安,国富民足,军事强大,文化昌盛等)
这样的盛世图景,其实在两千年前,就由孟子构想出来了。这节课我们共同就来探讨一下,孟子理想的国家是什么样子?它给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二、梳理内容:透视梁惠王治理下的梁国,认识当时的社会情形
1.孟子来到梁国,他在未见到梁惠王之前,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社会图景?请你归纳一下。
(水患严重,年成不好,饿莩遍野,但富者穷奢极欲,铺张浪费。)
2.面对如此严重的社会问题,梁惠王是如何做的?为什么民众不卖他的帐?请深入探究。
(移民移粟,救灾救荒)
(民众没有富余的生活资料,无法抵御自然灾害;国家没有有效的水利设施,无法消除黄河水患;战争不断,统治者穷兵黩武;政府不顾民众死活,无所作为;社会贫富差距悬殊。)
三、理解主旨:分析孟子的治国理想,反思其现实指导意义
1.为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策略,孟子主张实行王道,结合课文,说说王道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王道之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是王道之成。)
2.
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上分析,孟子论述“王道之始”的举措,体现了哪些现代经济思想?
(农业本位;可持续发展;民生为先;国家对重要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3.
孟子论述“王道之成”的四条具体措施,体现了孟子循序渐进的治国之道,请简要概括。
(制民之产,富民教民)
四、延伸拓展:比较各家治国主张,评析孟子治国思想的历史意义
1.孟子为梁惠描写了一幅美好的社会图景,可是梁惠王并不为之所动,为什么?
(讨论明确:梁惠王把强兵放在首位,积聚国家财富,实行的贵族政治,虽有移民移粟之举,本质上也是不关注百姓死活的。对孟子“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治国学说当然不感兴趣。)
2.相比而言,孟子之前的管仲和之后商鞅的变法都取得了成功,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主张,与孟子的治国方式作一比较,有何异同?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管子·治理》
均地(把公田土地均分给民众),分力(实行一家一户的经营),使民知时也。——《管子·乘马》
戳力本业(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其本身劳役或赋税。复,免除。)事末利(从事工商业)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为田开(开通,废除)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根据田亩及肥瘠统一收税)。——《史记·商君列传》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董仲舒
(讨论明确:同:都重视发展农业;
异:目的不同,管、商发展农业的目的是为国家积聚财富,便于实于孟子把老百姓的生存温饱摆在首位,而管仲把国家富裕放在首位。)
异:目的不同,管、商发展农业的目的是为国家积聚财富,便于实现对民众的统治,与列国争霸,而孟子把老百姓的生存温饱摆在首位。
方式不同,管仲通过公平分配田地,实行小家庭个体经营;而商鞅废除了井田制,过奖励和打击的方式,引导百姓务农并提高生产效率。而孟子主要还是统治者授予一定数量的田地让民众进行耕种。
结果不同,商鞅的做法导致了严重的贫富对立。)
3.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哪些启发?
(自由作答。大体要肯定孟子的民本主义的思想,匡世济民的情怀,同时要学习法家的创新精神,根据现实发展,勇于推行改革,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
五、作业布置
孟子的治国理想成为封建社会历代王朝太平盛世的美好图景,指导了各个朝代的治国方针与策略。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反思一下,孟子的治国理想,有没有一定局限性?
(板书)
王道之始:保障民生,(国家)管理资源
王道之成:制民之产,富民教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