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论里的“畅神说”和“传神说”
(2017-11-12 02:33:28)分类: 龙岗秋水 |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467959/answer/246209575
中国画论里的“畅神说”和“传神说”虽然都说“神”,但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
畅神的神,畅的是创作者和欣赏者的“神”,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有言:
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眇。
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也就是说,当人们打开一张画卷去欣赏的时候,就是在“畅神”而已。
这部分是欣赏者的“畅神”,而对于创作者来说也是如此。
中国传统画人主动创作绘画,是要通过绘画荡涤心灵,去除杂欲,从而达到他们的“畅神”。萧贲说“学不为人,自娱而已。”李成说自己绘画是“弄笔自适”,米芾说苏轼画枯木竹石图是“写胸中盘郁之气。”绘画同写文章、唱歌、舞蹈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对自我心灵的表达,而中国画家寄情于山水花鸟等自然之姿,他们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绘画不仅仅是自我向外界的表达,同时也是自然山川草木对自我心灵的净化,所以当他们在表达的时候,就是在“畅神”。
传神论讲的,则是人物绘画要传达出所描绘人物的神采,抓住他的特征。
人物的神采其实就是眼睛,顾恺之曾说:“传形写影,都在阿堵中。”阿睹就是眼睛。除了眼睛之外,还有描绘对象的一些外形特征、性格特征乃至身份特征。
比如苏东坡曾自嘲,说他在烛光的映射下看到墙面上自己面颊的影子,就让人把墙面上影子的形状摹写下来,所有见到这形象的人都大笑,说这一定是苏东坡。为什么?因为老苏长了一张“马脸”,“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流到腮边”不是白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