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浅谈阅读教学中迁移与发散的应用

(2017-12-26 19:57:47)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浅谈阅读教学中迁移与发散的应用

从历年中考、高考作文所占的比例看,语 文老师要想出成绩,必须高度重视作文训练。而一提到作文,教师头疼,学生苦恼。教师没有系统的方法也缺乏可操作的教案指导,想起什么题目就训练什么,学生无方法可依,抓耳挠腮,苦思冥想,仍无法完成一片像样的文章。教师批改作文又不能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具体详细指导,简单写上几句诸如:“内容空洞,主题不深刻,语言缺乏文采”之类的套话,学生看了批语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学生并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内容充实、主题深刻,又怎样做才是语言生动有文采。这样的结果是老师辛辛苦苦搞作文,学生兢兢业业抄作文,每次习作极少出现情文并茂的文章,间或有一个悟性好的学生,写出一篇像样文章,教师就会欣喜若狂,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满办公室宣读。一个班级五六十个学生,天天学国语,读国书,竟无法拿出几篇成功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作文,初中生写的作文字迹潦草,涂涂画画,字数不够,口语连篇,看了实在让人痛心。纠其原因,到底是谁之过错,我以为语文老师应该全面的反思。经过不断的摸索探究,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我总结出一套系列作文训练的方法。并在三届初三学生中进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套系列的作文训练主要有以下内容:

1、          重视阅读教学,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2、        精心设计每一节作文,从拟题到内容、结构、形式、主题等方面形成一套由浅入深的系列训练方法。

3、        教师笔耕不辍,每次作文训练教师和学生一起写。

4、        每篇作文要面批全班三分之一的学生。重视作文讲评。每次作文讲评要选出优、中、差三篇作文集体交流,好的作文学习优点,中的作文师生交流修改,差的作文打印出来让学生帮助修改。

5、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

以上系列作文训练每一条都有具体的操作方法,下面就从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这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阅读是提升写作的重要途径。有人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读是基础,是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所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许多名作家在写作之前几乎都是阅读了大量的作品后,才有高水平的作品问世的。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如何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促进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呢?我认为阅读与写作是“读而不作则罔,作而不读则殆”。只有在阅读教学中融入写作教学,借此培养学生的迁移与发散意识,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以读促写”。如此亦是解决语文教学中作文水平不高问题的一个途径。

读书贵思。这历来为教育工作者所首肯。这里讲的“思”其实就是在阅读中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读者与文本交互的过程,也必定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

虽然没有系统的指导,仅凭兴趣,个人也可能从中有所收获。但就语文教学而言,放羊式的广泛阅读固然有其价值,但若没有系统的阅读指导与训练,那将会形成“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因此,阅读教学是教学的重头戏,其重就重在思维训练上。思维训练有很多种形式。本文主要是从“阅读教学中的对写作的指导”的角度展开的,所以着重谈 “阅读中迁移、发散及其与写作的联系”。

1)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迁移、发散的意识。学生在阅读中,常常因为各种因素不知道如何对文章进行分析与总结,更别论如何去“迁移与发散”了。有些学生就有 “上了一节语文课都不知道学了些什么东西”“我们所学的东西对我的写作一点作用也没有”这类的疑惑与抱怨。这其实就说明学生没有具备迁移与发散的意识。而这,正是需要老师要去进行引导与训练的。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本只是些例子”。但如果把课本例文当成孤立的阅读材料,只是为了理解,只是用“结构、意境、特点”等知识点来“肢解”它的话,那阅读教学就会变成“知识点”的积累训练课了。这样将阅读与写作割裂,当然无法让学生真正提升其写作能力。

那么,“对文章的段落结构、主旨意境和写作特点等进行分析”就真的没有用么?其实不然。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这些东西是有何作用的,认识到这些东西是如何在写作中去体现的。如果教师在阅读中,将写作技巧贯穿于课文的教学之中,小到讲词与句,大到分析文章主旨、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都不忘写作的指导,都让学生去思考 “如何与写作联系”、“如何迁移、化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为己所用”。学生就会意识到到阅读与写作是密切相关的,就会更有积极性。而学生在这点点滴滴、持之以恒的学习中,也会逐步地积累起大量的作文知识和写作技巧。

从所教学生的反馈看,70%的学生对这种方式是认同的。认为这种方式能较好地调动他们的思维,能较好地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在谋篇布局上有了更多选择。而这些实际上就是构建在他们迁移与发散意识基础上的。
    2)阅读教学中迁移与发散训练的具体措施。

 

语文课本作为经典例子的集合,在日常教学中占了很大比重。要使其更有效的服务于学生,就要把它“先读薄,再读厚”。读薄,就是在阅读中系统地发掘、整理能运用于写作的句子、结构与思路、主题等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使认知系统化。读厚,就是结合一些发散思维的训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把所学得的知识与技巧融入到写作中,把所阅读的文章变成“源头活水”。

这一“读的过程”将读与思结合了起来,既有情感体悟,又有知识与技巧的积累。使学生真正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而这,就是一个迁移、发散的过程。
  具体来说,它分成以下几个环节:分析与概括、联想训练、定向迁移、对应发散。

分析与概括。课本中的文章大都是通过各种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生活实质的。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要通过分析与概括,找出事物的本质。可以说,分析与概括能力是学生进行迁移与发散的前提与基础。事实上,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好材料:小说单元中的文章就有通过对肖像、语言等描写的例文,如《项链》、《药》、《老王》、《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等。散文单元中的文章就有构思、表达等方面的示范文,如《荷塘月色》、《谈生命》、《那树》等。学生在分析、概括并总结这些文章的写作特点、思路等后,就可以针对性地迁移、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联想训练。联想是一种使概念相对接相联系的能力。通过联想,阅读所得能更好地为学生所用。使他们激活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更高层次的迁移。比如,在阅读文章时,从标题、体裁开始,就让学生联系之前学过的类似话题的文章的相关知识与技巧,然后自己先试着在头脑中作文。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可以联系以前所学的关于“借景抒情”的作品来学习,例如《春》、《海燕》等。

定向迁移。通过联想使原有的知识结构与现在的结合后,再进行系统的整理后,便是迁移环节了。在此,主要是掼定向迁移。就是通过对知识中相似和相近处来与写作联系,对应范例文章中“话题——话题,结构——结构,语言——语言,”式地迁移。比如,在学了《老王》一文后,就思考“和善良一样的话题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写?”《老王》一文其特点是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老王的苦、老王的善、老王的爱等。那么类似 “诚实”、“信用”、“爱”“感恩”“奉献”一类的话题作文都可以写。

对应发散。定向迁移环节所达到的,是对类似的话题的引导与效仿。而对应发散就是对这一方式的补充。发散思维是根据己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可能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教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扩展思维,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观点或答案。因此,将它运用于写作思考上,就能为文章的写作增加了更多的选择。它主要是从“结构、语言、主题、思路”等几个方面来展开。结合运用逆向思维、异向思维等方式对文章进行更广泛的拓展。   

仍以《善良》为例。其文是针对“善良”现象写的议论型散文。那么,反向对应的“凶恶”“欺诈”等现象也可以将此文作为一个很好的例子。结合我们所学的知识可知,议论文结构有并列式、对比式(正反对照)、层进式等,《善》文中选用了其中之一,那在写同类文章时,就可以使用其它形式。通过这种发散,学生能够切入的角度多了, 组合、搭配的选择也就多了,文章自然样式就多了。
   (3)“迁移与发散”在写作上的应用。进行迁移与发散训练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应用于写作。方法、技巧只有应用才能更好体现其价值。为了使学生在写作中真正做到“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在结合阅读教学实行的写作中,本人实验了一些提升学生思维水平的理论,比如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等,又采取了一些调动学生思维的措施。比如小组竞争机制、角色扮演、故事新编等等。将这些方法与实际的写作相结合后,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孔已己》《变色龙》和让学生生续编故事,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在上《杨修之死》过创设情景和使用角色扮演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写话题作文时,在写作之前先进行“思路、创意共享”,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思考借用以前学过的文章表叙形式来写。这些方式都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其中有些人深有感悟:原来文章可以这样写。例如在写“位置与价值”话题时,学生就引用了课本中多位古今名人的事例,有项羽与刘邦,袁隆平等。还运用了新闻报道、人物传记、戏剧等多种新的表现形式。使用了对比、层层递进等论说手段。文章出乎课文,却又通过组合、创新,使之具有了新的面貌,可谓“精彩纷呈”。这些文章的出现,可以说,是和平时培养学生迁移与发散思维的意识是分不开的。

 

总而言之,迁移与发散是阅读教学与写作联系极紧密的两大环节。要在阅读教学中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迁移与发散”思维的训练与应用将是关键所在。在阅读教学中,从这些角度多加思考、实践,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巧妙地贯穿于读写的训练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迁移与发散意识,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使学生表达方式更丰富、写作思维更活跃。从而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