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经典案例分析
(2017-12-26 16:24:12)读写结合经典案例分析
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是以读带写、以写解读的语文实践活动,既能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理解文本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许多这样的经典案例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案例1]
师:同学们,这五种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呢?请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注:全班同学默读课文,师巡视)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全班同学不但边读边想,还在用笔画、作记号。看来陆飞宇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做法已深入人心了。人人要养成这样一个好习惯。对,接着读吧。(注:学生继续读、想、画,然后老师请大家互相交流一下,看画得是否准确)
师: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全班学生举手,表示明白)不过,老师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你们写。写什么呢?(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自述”是什么?就是自己介绍自己。现在我把全班分为五组,第一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笑声)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做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当然喽,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笑声)(全班学生写“自述”,师巡视。学生写了将近15分钟后,老师让学生读自己写的“自述”)
思考:这项练习设计形式新颖,颇具匠心。于老师以他丰富的经验和令人折服的创造性,巧妙地把“写”以“自述”的形式呈现,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而且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变得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应该说,这一“自述”不仅检验了学生是否把课文读懂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及实践运用能力,这就自然地达成了文意兼得、内化拓展的目标。
[案例2]《少年闰土》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一位老师在教学中抓住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十分有效。
在教学时,老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后讨论:你从这段人物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头戴一顶小毡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农村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被海风吹的人,从这一段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生活在海边的农村孩子。这时,老师再点拨学生,使他们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形象的认识与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的。说明巧妙的外貌描写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和认识人物。
然后,老师再向学生质疑:课文中没有写出“我”的外貌,你能根据“我”的身份、家境想象出“我”的外貌吗?这一问,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头戴皮帽子,身穿皮马褂,脚穿棉皮鞋;“我”的脸色白晰而且红润,讲话口齿伶俐等等。接着老师再要求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有条理地口述“我”的外貌描写。
最后,老师让学生以班内的同学为模特,学习课文的写法,把同学的外貌写出来,要求不写姓名,然后读给其他同学听,让他们猜猜写的是谁,如果很容易就猜出来则证明写出了人物的特点。
思考:以上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完成了一个精彩的语文训练。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得到十分和谐的融合。在教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阅读的分析为学生掌握写作技能提供了极好的材料;写作的训练则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真可谓是“读写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