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感怀
标签:
教师教师节教育历史 |
分类: 诗歌 |
[诗朗诵]
教师节感怀
柳江虹
秋日的风是那么爽,
秋日的天是那么高;
秋日的水是那么明净,
秋日的大地是那么丰饶。
秋日对于农民,
意味着过去一年的收获和喜悦;
秋日对于教师,
意味着新学年的耕耘和操劳。
准备耕耘的教师关注着,
学生是不是都能按时到校,
就像农夫关注自己的麦田,
断不断垄,缺不缺苗。
准备操劳的教师观察着,
学生是怎样走进学校,
就像牧民观察自己的羊群,
是没精打采,还是活蹦乱跳。
教师的眼睛像秋水一样明净,
容不下沙子和尘埃,
更容不下懈怠和骄傲。
教师的心胸像天地一样宽阔,
容得下白杨和云杉,
更容得下灌木和小草。
教师对学生的期许很多,
希望德智体美人人达标。
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很大,
只要不旷课少迟到学习好;
见面可以没有鞠躬敬礼,
进屋可以忘记敲门报告;
批改作业不需额外的“润格”“润笔”,
有教无类免除旧时的“束脩”酬劳。
尊师的故事很久远了,
孔子入周问礼像是一个童谣——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
学有所成,风华正茂,
却一心向往周朝的京都,
坐着马车来洛阳千里迢迢。
孔子造访了周朝的图书馆长,
向大他二十岁的老聃
执弟子礼,拜师求教。
“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的老子,
送给孔子的是无价之宝。
有了学生的孔子不耻下问,
成就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做了先生的孔子尊重师长,
被后代称为万世师表。
尊师的传说很沧桑了,
程门立雪的典故却不会寂寥。
宋代有个叫杨时的进士,
就学于洛阳的程颐程颢,
碰上老师午休就静立门口,
冒着鹅毛大雪也不上前打搅。
杨时毕恭毕敬虔诚求师,
感动了老师程颐,
也被后人树为典范津津乐道。
尊师的轶闻很淡漠了,
毛泽东和他的老师却能鼓荡心潮。
徐特立曾是毛泽东的先生,
他说一日之师不足为道。
后来他参加革命成了学生的部属,
拜学生为师引为终身的自豪。
作为部属的徐特立60岁生日,
毛泽东为他祝寿:
我二十年前的先生,
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
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这是多么崇高的荣耀。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毛泽东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老师应当上座,人人都要遵照。
谁能想到,
一代伟人毛泽东,
青年时期的最大志愿就是当一名教师,
即使成为职业革命家和党的领袖,
还念念不忘初衷,多次对人言表。
对于昔日的老师和贤达,
他总是设身处地的关照。
就连前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章士钊,
晚年也是毛泽东的座上长老。
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
更是把教育看得很重,
把科学知识看得很高。
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
在他心中时时萦绕。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
兴贤育才,为政之先要。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幼儿应该知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百姓也会知道。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决策者必须记牢。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
——教育者不能忘掉……
那么多尊师的故事传说,
集聚在一起,
就能描绘成一个个灿烂的微笑。
那么多重教的格言箴言,
奔走呼号,
就能汇聚成一个个澎湃的浪潮。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理念,
在秋日形成了温馨的感召:
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
排列得如此匀称如此奇妙!
看啊——
秋日金色的阳光,
跃上了千百万人民教师的眉梢!
仲秋明媚的月亮,
把神州大地万户千家照耀!
国庆绚烂的礼花,
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紧拥抱!
延安整风运动期间的徐特立
1961年秋的一天,在一次会面时,毛泽东对章士钊说:“共产党不会忘记为她做过好事的爱国者,当年你支援留法勤工俭学的那笔款两万元,是我经手借的,一部分给了去欧洲的同志,一部分带回湖南开展革命活动。”章士钊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再说,这笔钱在当时是向社会名流募捐的,我不过是尽一份力罢了。”毛泽东诙谐地说: “有借有还嘛,现在我有稿费可以还‘债’了。”从那以后,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毛泽东的秘书都会把2000元人民币送到章士钊家,直到1971年整整十年,后来停了一年,毛泽东发现后便对秘书说:“这钱不能停,还要还‘利息’呢。”于是1973年春节,他的秘书又从他的稿费中支取2000元送给章士钊,这时章士钊因病住在北京医院,接到这份“礼物”时,他激动得双手发抖,对家人说:“主席既讲信义又清廉,真不愧为人民的好领袖啊!”

加载中…